每个人都会有缺陷,就像被上帝咬过的苹果,有的人缺陷比较大,正是因为上帝特别喜欢他的芬芳。——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

包贝尔短片《不准笑》的开头引用了这段话中的前两句,显然奠定了全片的主题基调,这是关于人的缺陷的故事。

但是当“不准笑”成为一个人的缺陷时,这本身就是一件比较好笑的事。

包贝尔问朱志鑫你怎么秃了(和朱志鑫二度合作)(1)

然而列夫托尔斯泰的后半句话并没有讲出,而是用故事的方式演绎了出来。

从出生到童年,一系列一笑就瞬移的趣事,这本身就打破了往常的认知,带有奇幻色彩的短片,加上各种瞬移的情节,这是一份童真的乐趣。

缺陷是什么,有天生有后天的,有身体的,有心理的,而对于短片中的一家却有着一笑就瞬移的特异功能,最终就开始人为要求不准笑。

这是缺陷吗?

当然当它有了一定弊端之时,就会成为缺陷,而这种缺陷显然也是天生的。

笑也是人类天生的,可是当这种天生的笑被加以限制之时,那必然是痛苦的。

不准笑的背后首先是与生理的对抗。

这种对抗显然是艰难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将会是痛苦的,这种痛苦并不是不准笑本身带来身体之苦,而是来自周遭的压力。当别人都可以开怀大笑之时,自己只能憋住不准笑,将会是多么尴尬和另类,比起身体上的难受,这种环境的压力更加令人痛苦。

不准笑又是来自父母的关怀。

因为一笑就瞬移,就会笑丢了,父母就会着急,来自父母的爱显然是无私而又伟大的。一直到上大学,母亲依然放心不下,还想着房子陪儿子。

不准笑又是为了减少麻烦,不给社会、他人带来各种烦恼。

一旦瞬移,显然地点是无法预料的,有时是树上,有时是窗户边,有时又是大街上,无形之中会给整个社会带来麻烦,影响到他人的正常生活,浪费公共资源。

包贝尔问朱志鑫你怎么秃了(和朱志鑫二度合作)(2)

为了不准笑,要杜绝接触一切可以让人笑的东西。

当然最开始是通过各种训练,提高笑点,忍耐力。

到了后来显然就是一刀切了,什么事都不能做。

不能交朋友,不能谈恋爱,笑话不敢听不敢看,春晚不能看小品,只能看唱歌跳舞,莎士比亚,只能看悲剧,电影不能看喜剧。

诸如这些,显然这已经不是一个正常人所该有的,慢慢地让短片中的主人公开始陷入了自我怀疑之中。

为什么要如此?为什么不能笑?

笑是这个世界上多么美妙的一件事,可是到了他这里,却被叫停了,这显然是不公平的,学习不好不可耻,笑点低才可耻,这世界有着太多地方是可以笑的,父子笑,情侣笑,母子笑,这都是最为美好的事情。

看着大街上的广告“微笑去生活”,再看看自己,王飞翔哭了,这是多么讽刺,当所有人都在告诉你要微笑生活之时,王飞翔却被告知不准笑。

最终他痛哭着讲述自己的一切,显然在控诉着不公,当然父亲也是被打动了,决定不再顾及那么多了,就放肆大胆地笑吧。

包贝尔问朱志鑫你怎么秃了(和朱志鑫二度合作)(3)

短片从开头到结局显然都是温情的,可是中间的不准笑处于痛苦的挣扎之中,短片中的人不准笑,而对于观众却笑个不停,终究笑不是缺陷,也是不能被剥夺的。

对于这部短片是包贝尔与朱志鑫的第二次合作,而这一次是陈祉希要包贝尔使用朱志鑫的,显然陈祉希懂得市场需求,而包贝尔懂类型片拍摄,也懂得演员调教,尤其在最后一场哭戏,让朱志鑫抽自己大嘴巴子,虽然够狠,但是也算是技巧调教。虽然转型做导演以来烂片不断,但是不可否认其经验是的有的,在小体量的短片中,他还是游刃有余的。

包贝尔问朱志鑫你怎么秃了(和朱志鑫二度合作)(4)

整部短片,有笑点有温情,还能让人有所思考。

从《哪吒》到《不准笑》,两部短片的完成度是高的,情感也是丰富饱满的,虽然叙事上还有点问题,甚至到了《不准笑》更像是小品的堆砌,因为这是包贝尔所擅长的,但是这将会形成他的风格。

不再像大电影那般无聊无趣,在短片中收放自如,虽然在内涵层次上还不足够出色,但是作为类型片,显然是成功的,这也是大众可以直接感知到的短片。

包贝尔问朱志鑫你怎么秃了(和朱志鑫二度合作)(5)

不准笑是个技术活,需要训练积累,当然拍电影也是技术活,也同样如此,尺度拿捏是需要把控的,不知经历这样一番短片体验,包贝尔能否在大电影上真正发挥出自己的优势,拍出一部合格的院线电影,拭目以待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