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小众民族乐器的代表之一,琵琶一直被奉为“弹拨乐器之王”。六相二十四品的琵琶,音域广阔,演奏技巧严格,表现张力强,然而,作为高雅音乐,它依然摆脱不了曲高和寡的嫌疑。

中国著名琵琶演奏家马琳日前做客“张忠有度会客室”,聊聊琵琶的那些事儿。马琳的代表作《烟雨江南》在优酷、YouTube、腾讯视频等网站上的点击率已超过600万次,是一个极具市场号召力的实力派演奏家。古典与流行的结合为她赢得诸多掌声,现在,我们就可以边听音乐边看聊天。

Z代表张忠,有度多媒体创始人

M代表马琳,中国著名琵琶演奏家

琵琶独奏女名家(美女琵琶演奏家)(1)

Z:印象中演奏琵琶的都是风姿绰约的女子,有没有男性的琵琶演奏家呢?

M:大师级的琵琶演奏家几乎都是男性演奏家,包括大师级人物的刘德海老师,我的老师李光华教授(中央音乐学院的教授)都是男性演奏家。经常有朋友也会问我,有没有男性演奏琵琶啊,这是一个普遍会问到的问题。

Z:我看过男性演奏家演奏古筝,有一首《临安遗恨》,描述岳飞将赴刑场之时复杂的心理活动,真的很好听,男性演奏家的表现力很强。

M:可能在大家眼中,琵琶是一个偏女性化的乐器,比如在《金陵十三钗》里的女性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形象,包括白居易的《琵琶行》,里面描绘的也是女性在弹琵琶的场景。琵琶是不是只能由女性来演奏?其实不是这样的。

Z:在民族乐器中,有些曲目是可以很多乐器来演奏的,不同的乐器表现出不同的味道和风格。有没有一些特别经典的,专属于琵琶演奏的乐曲?

M:有的。像《霸王卸甲》、《十面埋伏》都是大家非常耳熟能详的乐曲,都是琵琶古曲中的琵琶代表作。实际上《春江花月夜》也是,只是后来经过不同作曲家改编以后,形成了琵琶和其他乐器的合作,比如有琵琶跟古筝的二重奏《春江花月夜》。古筝也有古筝版的《春江花月夜》,民族管弦乐队也有民族管弦乐队版本的《春江花月夜》。

Z:民族音乐在整个乐坛还属于比较小众,你在推广民族音乐方面有没有遇到过困难?

M:作为一个民族乐器的演奏者来说,这是一个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因为民族音乐比较小众,可能年长者更加偏爱一些,但是经过最近几年我们对音乐风格上的创新,包括不同乐器的混搭和融合,还有与很多流行歌手的合作,现在已经明显感受到它的受众人群在不断扩大,受众群体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开始喜欢民族音乐。特别典型的是在《我是歌手》节目中,我和胡彦斌在总决赛中一起合作的那首《娘子》,我记得当时演完了以后很多人在微博上给我留言说,非常喜欢这种“流行歌手 中国传统民乐”的混搭风格,因为他们没有想到琵琶能够演奏这种类型的风格,这对他们来说是非常新颖的方式,也特别有兴趣想了解这个乐器。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可以通过流行音乐的平台、混搭风格的平台来推广中国最传统的民族乐器。

Z:事实上,很多民族乐器的演奏家不仅在乐器的混搭上,另外在服装的造型上、表演风格上,都会有很多的创新和改进,而不是拘泥于过去穿传统服装。

M:是的,参加不同的场合,演奏不同风格的曲目,我们会根据曲目来选择演出服装。因为你的服装、整体的造型要更贴近演奏的曲目的风格,为观众提供更加完美的呈现。

琵琶独奏女名家(美女琵琶演奏家)(2)

图为马琳

琵琶的国际化走法

Z:据我所知,去年你在美国待了一段时间,是学习还是文化交流?

M:我去美国留学,同时也参加各种讲座和演出活动。去年我受联合国总部邀请,在联合国总部的人类和平音乐会上演奏了《春江花月夜》,那是琵琶和管弦音乐合作的一种形式。

Z:西方人对琵琶是一种怎样的态度?

M:通过不同的演出群体来到纽约,很多美国人也接触到过琵琶,听过琵琶的演奏。但是,总会有人会更喜欢传统民乐,有人更喜欢流行音乐。我曾在汉文化协会上演奏了一首林海老师创作的《琵琶语》,等我演出完了以后,很多老外在后台跟我说他们非常喜欢这个作品。我问,你们之前难道没有见过或者听过这个乐器演奏吗?他们说有,但是之前没有听过这个风格的。我问这首怎么样,他们说非常好听。这个形式让他们觉得,原来中国的琵琶竟然还可以这样演奏。老外也喜欢这种的演奏形式,而不仅仅是单纯演奏一些传统的曲目。

Z:现在民族音乐领域是否也有市场派和学院派之分?例如学院派比较传统,而市场派的人更加接近于年轻观众的品位,采用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合奏等等多种混搭的方式?

M:我觉得是大家专注的方向不同。有些人专注于学院派的学术研究,有些人会针对市场需求进行音乐创作的研究。我觉得是两种不同的研究方向,可能有些人会根据不同的演出群体来制定自己音乐会的节目,包括音乐会的曲目风格、服装、灯光、舞美等等,这就是市场化的做法。

琵琶独奏女名家(美女琵琶演奏家)(3)

图为马琳在联合国总部演奏现场

Z:琵琶在中国乐器中,被认为民族音乐皇冠上的一颗明珠,这主要指的是什么?

M:琵琶被称为中国弹拨乐器之王。它不仅仅是灵活,而且对基本功的要求也非常严格。我从3岁半开始学琵琶。小时候没有意识到学习之路会异常艰苦,学着学着就产生了一种倦怠感,因为你可能要抱着琴每天练五、六个小时或者更长的时间,而同龄的小孩却都在玩,你心里会有一种不平衡的感觉。但是时间长了,当你和乐器建立了更深的感情,演奏它是因为你真的喜爱这个乐器,已经成为了你生命中的一部分,倦怠也就烟消云散了。这是一种慢慢培养的过程。

Z:你什么时候决定走专业之路的?通常这对许多人来说,抉择十分痛苦。

M:当你面临很多选择的时候,你就必须要做出一个明确的倾向。我在从小学升初中的时候,我面临究竟把琵琶作为职业规划来走,还是只是作为一个业余爱好来对待,去读一个比较正规的高中。最后我选择了读音乐附中,就我自己本身而言,我选择了走专业化的路线。

Z:今天你在乐坛上已经很多年了,在琵琶领域已经非常有成就,下一步你有怎样的计划?

M:未来我可能去纽约更多一点,纽约中国两边飞。我希望能够将琵琶这种中国传统音乐最大化地得以传播,让更多的美国民众更深入了解它,而不是停留在他们最初的传统印象中,认为琵琶只能演奏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作品。我要能让他们切身体会到琵琶的多样性,让他们听到由琵琶演奏出的各种优美的音乐。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有度(Youdonews),轻商业,轻知识,度叔与你有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