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定县位于河北省西南部,华北平原中部的冀中平原,古称真定,明代军事上控制着太行山的“紫荆、龙泉、倒马”三大关以及娘子关、井陉关的“三关雄镇”,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元曲艺术之乡。素有“三山不见,九桥不流”、“九楼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的美誉。被誉为“中国古建筑博物馆”、“佛教文化博物馆”,著名学者余秋雨惊叹正定具有“千古之美”。

文物古迹众多,悠久的历史为正定留下了众多的文物古迹,现存隋、唐至民国时期文物、建筑遗存38处,其中国保9处(隆兴寺、开元寺、广惠寺华塔、临济寺澄灵塔、天宁寺凌霄塔、县文庙大成殿、府文庙、风动碑、正定城墙)、省保6处(西洋村仰韶文化遗址、小客龙山文化遗址、梁氏宗祠、王氏家族墓地、崇因寺藏经楼、华北大学旧址)、县保23处,为国内县级城市所罕见。馆藏文物7672件,其中一级文物28件,二级文物153件,三级文物629件。宋太祖赵匡胤敕建的隆兴寺被梁思成先生称为“京外名刹之首”;临济寺作为佛教临济宗的发祥地,是研究中国佛教史和中日文化交流史的历史见证;开元寺钟楼是我国现存的唯一一座唐代钟楼。此外,天宁寺凌霄塔、开元寺须弥塔、广惠寺华塔等均造型奇特,建筑精美,具有极高的建筑学、美学价值。

文化积淀深厚。历史上,正定人杰地灵,名人辈出,“常胜将军”赵子龙、“四部尚书”梁梦龙、“收藏家”梁清标、“北洋三杰”王士珍等均籍正定。据史志记载,仅明清两代正定文武进士就达118名,见于史料的文人达170多人。作为历代北方文化中心,造就了古城正定的璀璨文化,孕育了正定深厚的文化底蕴。白居易、欧阳修、文天祥等历代文人雅士都在正定留下光辉诗篇和剧作。正定曾是元杂剧鼎盛时期的中心之一,历史上保留了大量诗、词、歌、赋,享有“元曲四大家”之一美誉的白朴更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的《墙头马上》成为元曲中的标志性作品。正定佛教文化传承不衰,历代高僧大德辈出,涌现出慧净、义玄等一代佛学宗师,特别是临济寺作为临济祖庭,在佛教界和海内外地位之高,影响之大,世所罕见,是中华文化兴盛时期的“佛教重镇”。

2017年,正定县入选为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

正定和平定的历史(正定历史沿革)(1)

正定商街

历史沿革

春秋时期(前770年),居住在今河北省境内的白狄人(鲜虞族),建立鲜虞国,国都新市(今新城铺)。周敬王三十一年(公元前489年),鲜虞国被晋国所灭,此地属晋国管辖。

战国初期(公元前475年),鲜虞人在这一带建立了中山国,在此设东垣邑。赵惠文王三年(前296年)中山国被赵国所灭,属赵。

秦统一中国后,改东垣邑为东垣县(治所在今长安区东西古城村附近)属钜鹿郡(巨鹿郡)。管辖着北岳恒山以南,方圆500里区域的石邑、井陉、下曲阳、南行唐等十几座城邑,成为这一行政区划的第一座中心城市,政治中心。

正定和平定的历史(正定历史沿革)(2)

阳和楼

汉初,仍为东垣县。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改东垣县为真定县(意即真正安定),属恒山郡。汉文帝前元元年(前179年),因避文帝刘恒讳,改恒山郡为常山郡。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分常山郡北部置真定国,辖真定、藁城、肥垒(今藁城县城子村一带)和绵曼(今井陉县境)四县。《史记·孝武本纪》载:“天子封其弟于真定,以续先王祀,而以常山为郡。”东汉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废真定国,将真定县划归常山国管辖。

三国时,真定县属魏国常山郡(治所在今长安区东西古城)

西晋时,常山郡的治所由元氏移至真定(今长安区东西古城村),真定成为河北中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东晋郡治由真定(今长安区东古城)移至安乐垒(今正定县正定镇)成为新的区域中心。

隋开皇初废郡改为恒州;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真定分为真定、常山两县(真定县治所安乐垒,常山县治所东垣),属恒州;大业元年(公元605年),改恒州为恒山郡,治真定县。大业三年常山县并入真定县。

正定和平定的历史(正定历史沿革)(3)

隆兴寺

唐武德元年(618年),改恒山郡为恒州,治所石邑(今桥西区振头村附近);武德四年(621年)徙恒州治真定;武后载初元年(689年),改真定为中山县。神龙元年(705年),复真定县;开元十四年(726年)在恒州恒阳城置恒阳军;天宝元年(742年),废恒州为常山郡,治真定县;乾元元年(758年)复置恒州,属河北道常山郡,治真定县;宝应元年(762年),置成德军于恒州;安史之乱后(763-921),为成德军节度使治所,又称恒冀节度使、镇冀节度使,是唐朝在今河北地区设置的节度使,唐末到五代割据河北,为河北三镇之一。也是河北的藩镇最稳定的一个,160年只有三姓更迭。兴元元年(784年),以恒州为大都督府;元和十五年(公元820),为避穆宗李恒名讳,改恒州为镇州。

五代后梁时仍为镇州,治真定县;后唐长光元年(923年),改镇州为北都,同年又复为镇州;后唐长兴三年(公元932年),升镇州为真定府;后晋天福七年(942年)复名恒州,改成德军为顺国军;后晋天福十二年(公元947年),又改恒州为镇州,顺国军复为成德军;契丹号为中京;后汉乾祐元年(948年)为镇州,又升真定府;后周广顺元年(951年)又改为镇州。

北宋时期,真定府为十大次级府之一,河北西路治所。宋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废镇州置真定府路,统真定府和五州及真定等九县。金袭之,于天会七年置河北西路,治真定府。元初改为真定路,辖一府五州及真定等九县。

正定和平定的历史(正定历史沿革)(4)

开元寺

元代,属中书省真定路(路治今正定镇)

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真定路为真定府,辖五州及真定等27县。明朝中后期,设保定巡抚,驻真定。清顺治元年(1644年),属直隶省;顺治十七年(1660年),直隶巡抚移驻真定,康熙八年(1669年),直隶巡抚复移驻保定。雍正元年(1723年),因避世宗胤禛讳,改真定府为正定府,辖一州及正定等十三县。

1913年废府存县。正定县属直隶省范阳道观察使署(治清苑)。

民国三年(1914年),改范阳道为保定道,仍领正定县。

民国十四年(1925年)6月24日,以正定县城厢为正定市,隶属正定县。不久即撤销正定市。民国17年(1928年)6月20日,直隶省改为河北省,废保定道,正定县直隶于省。民国26年(1937年)3月,河北省划为17个督察区,正定县属第十二督察区。民国26年(1937年)10月8日,日军侵占正定县城。民国27年(1938年)2月,建立伪正定县公署,隶属真定道(治石门市)。

正定和平定的历史(正定历史沿革)(5)

天宁寺

1938年4月25日,正定县西北部地区与新乐县化皮地区合并建立正(定)新(乐)县(抗日)政府,驻正定县后塔底村,属晋察冀边区第四特别委员会。

1938年8月25日,撤销正新县,建立正定县(抗日)政府,仍属第四特别委员会。10月,县政府改属冀西区第三专署。年底,县政府改属晋察冀边区第三专署,县委仍属第四特别委员会。

1939年1月,第四特别委员会改为第四地方委员会。

1939年十月,正定县滹沱河以北、京汉铁路以东地区与藁城县北部地区建立藁正县联合办事处,属晋察冀边区冀中区地二专署;正定县滹沱河以南地区与获鹿县东部地区建立正获县,县委属冀南区第一地方委员会,县政府属冀南区第四专属滏北办事处。

正定和平定的历史(正定历史沿革)(6)

正定城墙

1940年1月滏北办事处改为冀南区第一专署。6月,冀南区第一地委、第一专署改为冀中区第一地委、第一专署。10月,第一地委改称第六地委,第一专署改称第七专署;正定县辖滹沱河以北、京汉铁路以西地区,共4个区、84村。

1940年2月,藁正县与新乐县佐合并建立藁正新县,属冀中区第二地委、第二专署;

1940年7月晋察冀边区第三专署改称第五专署,仍辖正定县政府;

1940年8月,撤销藁正新县,将原藁正县与无极县西部地区合并建立藁无县,县委属冀中区第七地委,县政府属冀中区第八专署(1944年3月第八专署改称第七专署);

1941年1月,中共晋察冀边区委员会改称中共北岳区委员会,正定县委属北岳区第四地方委员会;

1941年2月,正定县改属冀中区地七专署,县政府迁驻藁城县小西门一带。8月,夏归晋察冀边区第五专署,县政府又迁回县西北部地区;1941年11月,藁城县滹沱河以南的西部地区与正获县合并建立藁正获县,县委属冀中区第六地委,县政府属冀中区第七专署;

正定和平定的历史(正定历史沿革)(7)

大佛寺

1943年9月,撤销藁正获县,恢复正获县,隶属关系未变。1944年6月,冀中区第七专署改称第六专署;1944年6月,晋察冀边区第五专署改称第四专署,仍辖正定县。9月,正定县改属冀晋区第四专署;

1945年3月,栾诚县与正获县合并建立栾正获县,属冀中区第六专署;1945年9月,国民党在城内建县政府;正定县解放区仍属冀晋区第四专区;撤销藁无县,恢复正藁县,属冀中区第七专区;

1946年2月,撤销正藁县,置正定县佐,辖正定县京汉铁路以东(滹沱河南、北)地区;撤销栾正获县,恢复正获县,仍属冀中区第六专区;1946年3月,建立中共正定市委员会和市政府,属冀中区第六专区。1946年5月,改属第十一专区;1946年5月,正定县改属冀晋区第三专区;夏设藁正获县,属冀中区第十一专区;1946年9月,撤销正定县佐,恢复正藁县,属冀中区第十一专区。

正定和平定的历史(正定历史沿革)(8)

临济寺

1947年4月12日,人民解放军解放正定县城。城内为正定市,属冀中区第十一专区。西北部农村为正定县,仍属冀晋区第三专区。5月,改属第四专区;1947年7月10日国民党军复占正定县城,在城内建县政府;1947年8月24日,人民解放军第二次解放正定县城,建置未变;1947年10月26日,正定县城第三次解放,建置未变。1947年11月,撤销正藁县和藁正获县。原属正定县的村庄除西南部17村华归获鹿县外,复归正定县;正定市改为县辖市。正定县改属北岳区第四专区。

1949年1月,正定县改属察哈尔省建屏专区;1949年6月,撤销正定市,改为正定县城关区;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下设10个专区。正定县属石门专区;1949年8月10日,石门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在正定城内建立;1949年9月28日,石门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称石家庄地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仍辖正定县;

1949年10月,石家庄地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由正定迁石家庄市。

正定和平定的历史(正定历史沿革)(9)

正定长乐门

1950年9月9日,石家庄地区行政督察专区改称河北省人民政府石家庄专区,仍辖正定县;1958年11月5日,正定县、灵寿县合并为正定县(12月20日国务院批准);1960年5月3日,撤销石家庄专区,正定县改属石家庄市;1961年5月23日,复置石家庄专区,辖正定县;1962年1月1日,恢复正定县、灵寿县建置,正定县仍属石家庄专区(3月27日国务院批准);1967年11月22日,石家庄专区改为石家庄地区,辖正定县;

1986年4月5日,石家庄地区撤销,正定县划归石家庄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