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剧武场“五大王”常启钊

四大名家山西晋剧大全(谈谈山西省晋剧院几位武场)(1)

山西省晋剧院是山西最高的晋剧艺术研究和演出团体,也是晋剧艺术的最高殿堂。建院几十年来,名家辈出,大腕云集,为山西晋剧艺术事业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山西省晋剧院文武场乐队高手如云、能人辈出、更具传奇。

晋剧院武场的“五大王”是晋剧业内众口称道的一群名老艺人。在晋剧业界具有很高的知名度。

为了让晋剧打击乐界的同行们详细了解这五位“大王”的情况,笔者走访了剧院的几位老前辈,对“五大王”的从艺经历做了大概的了解。

晋剧院武场五大王:王增福、王培享、王保忠、王根寿、王基岐。这五位老师各怀绝技是晋剧武场的大拿。

四大名家山西晋剧大全(谈谈山西省晋剧院几位武场)(2)

“五大王”的称呼原只是以他们都是武场乐手,且技艺高强,又都姓王,所以人们如此称呼。由于“五大王”们武场功夫历害、艺术精湛,风格独到,被业内的行家们所称道。所以,到后来的“五大王”说法又增加了一层更深的意思,他们是武场器乐演奏高手,一个个把晋剧武场器乐耍的出神入化,是晋剧武场伴奏艺术的大腕级名家。可惜的是,到目前为止,“五大王”只有名列第一的王增福老师还健在,其他几位“大王”已全部仙逝。

四大名家山西晋剧大全(谈谈山西省晋剧院几位武场)(3)

关于五大王的说法也曾有过争议。据健在的“一大王”王增福老师说,晋剧院只有四大王,即:王增福、王培享、王保忠、王振斌,并没有五大王之说。我想王增福老师的这一说法,是他对武场艺人衡量标准的不同而得出的结论,是衡量武场艺人的角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解释。

四大名家山西晋剧大全(谈谈山西省晋剧院几位武场)(4)

关于武场“五大王”的说法,山西省晋剧院1963年前的院誌中记载的武场人员名单是这样排列的:王增福、王培享、王保忠、王根寿、王基岐。这是由官方档案记载的晋剧院武场人员配备情况。也是一份最可靠的资料。我想,从这个时候起就有“五大王”的提法了。但一九六三年从太原市晋剧团又调进一位王达成老师,一九六四年从新疆剧团(原寿阳晋剧团)又调进一位王振斌老师,这样便形成了晋剧院武场“七大王”的新格局。这一晋剧武场精兵强将的云集,成就了晋剧院武场乐队一王独姓的场面,也成为晋剧界的奇观。一个晋剧武场乐队竟然聚集了这么多王姓艺术家,也算是一种奇迹。虽说这种情况概率很低,在这儿却成了概率之奇。这也难怪,我们大山西自古王姓出能人,如王维、王勃、王之涣、王爱爱……。所以,梨园武场也不例外。

众多武场精兵强将的聚集,体现了晋剧“鼓王”陈晋元老师为山西晋剧打击乐队伍“搞精、搞强、搞出名堂、搞成王牌军”的理念和坚强决心!事实证明,这是一支过硬的团队,是一群具有过硬武场演奏功夫和过硬技艺的优秀艺人。陈晋元老师的这一策划与安排,确实为晋剧事业的振兴、为打造最强的晋剧打击乐队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五大王齐聚一堂也成为晋剧发展史上独特的一道风景线。

陈晋元老师虽然收罗了这么多“大王”级的人才,在晋剧乐队的艺术史上,享尽了圈内外人们的称道和美誉。但是在这“五位大王”盛名贯耳的另一面,陈老也跟上他们在精神上承受过很大的压力和烦恼。古语说的好,没有无瑕之玉,何况人乎。过去的艺人大多文化不高,有些人性情古怪,因此就不免生出些这样那样的说法来。因此,连王根寿、王基岐两位老师一提到“五大王”中有他们俩,便死也不愿承认。但是一提起“五大王”的艺术造诣来,谁也想把自己划入“五大王”之中。尤其是王达成老师,到处宣扬晋剧院的“五大王”就是王增福、王培享、王保忠、王振斌、王达成,除此以外,其他人都不够格,更不应在其内。若按艺术的全面性而言,王达成老师这样讲是极有道理的。因此,笔者按王达成老师的说法,谈谈这“五位大王”的艺术造诣和打击乐的演奏技巧与功法。

按笔者的眼光和鉴赏观点,王增福、王培享、王振斌、王保忠、王达成这五位“大王”是山西省晋剧院乃至省内晋剧打击乐这一行当中的“王中之王”。尤其是王培享老师的马锣,技能与功法、音法节奏感、煞放音(马锣技巧的主要特点与做法)等技艺,可称为晋剧院乃至晋剧界的一名空前绝后的马锣大王,称其为马锣高手一代枭雄也应无争议。

无数次的舞台演出和他们的精湛演技,让人们不得不承认晋剧院这“五位大王”是名副其实的武场打击乐高手。许多业内老者,对五位打击乐大王的评价也是众口一词,没有二话。因此,这“五位大王”的称号的确是名副其实、名至实归。他们是令人佩服的一代高人。

关于七位大王的排列,听王增福老师说,如按年龄排列:应当是王根寿、王基岐、王培享、王振斌、王增福、王保忠、王达成。若按艺术造诣的排列,依笔者之见:王培享、王增福两位老师在武场所有的乐器操作中,技艺最是了得。他俩应并排第一。这俩位从鼓板、马锣、铙钹、木头、小锣,加上大小战鼓、狗娃子(最小的铜锣)。从打击方法到技巧运用,从音法基本功到节奏感都很讲究,功夫非常过硬。尤其是王培享老师。在台下演讲锣鼓经,鼓板的底号、摧动法、鼓板的键法和手势时,一词一句,表述非常明了。再介绍几位前辈:忠子师傅(申天福)、润生师傅(赵廷杰)、马儿师傅(冯万福)、冯煊、白晋山老师的演奏特点时,讲解与模仿的更是生动清晰,把各位名师的演奏特点表述、演示的非常清楚。真的令人惊叹,倍觉震撼。尤其是讲解打击乐锣鼓经时,抑扬顿挫、有声有色,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比导戏的导演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对晋剧音乐可以说无所不通,无所不精,可谓晋剧武场的全面人才。因此说,他是空前绝后的晋剧打击乐才子。单说这一特长其他几位大王都无法相比,也可说是独领风骚独一无二的大王了。我今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把培亨老师在锣鼓经教学中的经典论述录下音来。真是良时已过,只能是遗憾了。但是王培享老师有个令人遗憾的奇怪现象,在台下演奏演讲,鼓板是天下一绝,但上台实践打板时就晕场、怯场,有时竟晕头转向,无法坐阵。真的令人费解!这真是人不得全,金无足赤,让人说不清、道不明。倘若他能坐稳司鼓,那就是七大王中的王中之首了。但只因这点遗憾,只好把老大的席位让给了增福老师,自己当了老二。

四大名家山西晋剧大全(谈谈山西省晋剧院几位武场)(5)

王振斌老师的的鼓板、铙钹技艺是诸般武场击乐中的强项。他的鼓板节奏感相当好,规范、稳当,演奏起来丝毫不马虎草率:他键法功夫了得,打法讲究,不毛不乱。铙钹演奏是他的强项,功夫老到俏皮,节奏感特强,手也巧,演奏起来,极具感情色彩,让我欣赏有加崇拜之致。振斌老师的这两项技巧与方法,让我痴迷,让我钦佩,也让我格外留心。因此耳濡目染、私下留心、让我偷偷地学了不少。我想,这就叫“从师不如偷师,学艺不如偷艺”吧。我觉得这也是一种学艺方式。总之,振斌老师对我帮助很大。但,若是让我和振斌老师相比,差距甚大,艺术水平概不能与振斌老师并论。

王保忠老师的铙钹是强项,功大、声音大、力度强,节奏感好是他的最大特点,他是原鼓峰晋剧团艺名“申公豹”的高徒。

王达成老师鼓板、木头、小战鼓演奏是强项。他是名鼓师白晋山老师的高徒,因此,我的看法,让增福、培享老师并列第一,振斌老师排第二,宝忠、达成老师并列第三,比较合理。若再加上王根寿、王基岐这俩位王牌高手,这样的组合可称是晋剧天(字)第一号的武场了。我想,这一结论不是吹捧,更不是演义。只要和七位大王合作过的同仁们都会同意我的见解和看法,不会有异议。

四大名家山西晋剧大全(谈谈山西省晋剧院几位武场)(6)

总之,这五位王姓大拿不愧为山西省晋剧院“武场王中王”的称谓。想当年,就连慧眼识才的丁果仙大师也在晋剧界的同行们面前,时常表扬和称道这“五位大王”的演奏技艺。所以,他们的“大王”之称绝不是虚传。尤其对增福老师的鼓板技术,见人就夸。

我有时候想,假如丁大师健在,再演一场《金沙滩》,让忠子、马儿、白晋山、陈晋元老师们司鼓,让根戌、刘柱、三娃子、张步兴老师们操琴,让这“五位大王”作武场打击乐下手,那就是一场巅峰级别的晋剧艺术盛宴。可惜他们已经步入仙班,不能如此唱和了。

当年的“五位大王”除第一大王王增福老师依然精神矍铄,高龄八旬仍到处闹票儿传授技艺外,那四位大王都早已仙逝。王保忠、王培享两位老师一生酷爱喝酒。王保忠老师自从离开晋剧院后便四处奔跑搭班演戏,在颠沛流离的辛劳中去世,享年仅仅三十多岁。王培享老师于一九八一年四月三日突发疾病,由我和晋剧院吴新民老师将他送往省人民医院抢救。抢救三日,终因无力回天,于一九八一年四月六日五点二十五分去世,享年也仅仅四十二岁。那些天,我亲历了培亨老师在医院的抢救过程和他的安葬过程。生命脆弱,让人唏嘘,让人感叹。惋惜他艺术生命的过早凋谢,怀念他生前精湛艺术对我产生的影响。王振斌老师离开晋剧院,四十多年无正当职业,流离失所,到处漂泊,晚年身无分文,于2018年死于穷困潦倒之中,享年八十岁,他虽然高寿,但生活却过的相当艰辛。王达成老师从省晋剧院调到山西机器厂晋剧团和王根寿王培享老师共事,后来前两王返回晋剧院,不知何因,他却没有回来,后来在机器厂退休,终年不到七十岁。

以上五位武场大王,在晋剧发展史上虽然不是赫赫有名,但他们曾是幕后的英雄,曾给舞台和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的精湛技艺让后来的人们至今依然称道。

常启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