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表,是中医内科治疗外感疾患的说法,比如人体感受风寒、风热等邪气,那么就需要口服相关药物,进行解表散邪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解表,是指解除表症。凡能疏解肌表,促使发汗,解除表症的药物称为解表药。解表药大多具有辛味,辛能发散,可促使病人汗出,而达到外邪从汗而外泄,表症得以解除,即《内经》所说:“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的意思。解表药有温性和凉性之分,它们的适应症也不相同。

有一分寒热,便有一分表证;人体感受外邪,一般会表现为恶寒发热等症状,这个主要是全身性疾患。可以表现为感冒、发热、咳嗽等疾病,具体而言它属于脏腑疾患,而不是经络病的范畴。因此,治疗这类疾患,不能像治疗经络疾患一样去进行思变,得用脏腑疾患的思维,但是还得兼顾针灸治疗疾病的特点:经络所过、主治所及。

所以,治疗外感疾患,要考虑到经络的走向,还要兼顾到脏腑的功能属性,通过针刺调理相关的脏腑功能、调理人体整体的功能状态。

首先,来认识一下外感邪气。外感邪气一般包括风寒、风热、风燥(温燥和凉燥),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风。为什么呢?因为邪气侵袭人体需要通路以及相应的能量支撑。

风邪,其性开泄。所以能够打开人体体表腠理的通路,以便于邪气有路可入;想象一下自然界的风,是不是能够吹动很多东西,并且对于地面覆盖的物质,也能够吹开;所以,邪气侵袭人体,借助风的能量和风开泄的特点,夹杂在风邪内一起侵袭人体;因为风有能量支撑邪气运动,并且为邪气侵袭人体打开通路。其次,风为阳邪,易袭阳位。所以大部分外感疾患首先表现的症状是在人体上部,比如:咳嗽、头痛、鼻塞、流涕等;先是人体上部的症状,继而发展为全身症状,恶寒发热等不适。由此可推断,外邪侵袭人体,首先侵袭人体的上部,这个也是指导接下来治疗的一个依据。

上面说到,外感疾患可以归结为脏腑疾患的范畴,那么外邪侵袭人体体表,在五脏六腑中对应的是肺脏;肺主皮毛,所以治疗方案还需要考虑到肺脏功能的调理;肺主宣发肃降,调理肺本身功能,肺的宣发功能,加强体表腠理开阖功能,使邪气不易侵袭人体,同时使侵袭之邪更快的排出体外。

本次主要讨论的是针灸如何解表?使用针灸如何治疗外感疾患?因为使用的疗法是针灸,所以要兼顾到针灸的治疗原则、治疗作用、治疗特点等等相关的学科特点和作用;其次,外感疾患可以归结为脏腑疾患,还要考虑到针灸治疗脏腑疾患的起效机制等等原则;同时还要兼顾到辨证的结果,根据辨证的结果进行相应的选穴配穴,方方面面兼顾到之后,才能够达到最大的治疗效果,最大限度发挥针灸在此类疾患治疗中的优势。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一一展开对本次论点的阐述

1. 病邪的位置

外感疾患,既然是外感疾患,我们只针对外感阶段的疾患进行讨论,至于外感日久表邪传里不是本次讨论的范围。

邪气,由外侵袭人体,首先受邪的是人体的体表。人都有卫气,卫外之气也;卫气的功能是:温分肉、肥腠理、司开阖。外邪侵袭人体,首先影响的是人体的卫气,卫气受损,卫气功能下降,其温分肉、肥腠理、司开阖的功能下降,所以人体腠理开阖失度,致使邪气能够侵袭人体。

外感疾患病邪的位置是在表、在皮肤、在腠理(注意风邪的特点,如果再细分的话,外感疾患邪气初期是在人体的上部,逐渐加重才侵袭人体整个体表)

内经有云: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外感之邪可以使用发汗来进行治疗,关键是如何发汗?发什么地方的汗?中医内科可以使用相应的药物,那么通过针灸如何实现发汗呢?希望本次讨论完之后大家可以把这些问题思考明白,并且运用到实践中去。

2. 经络所过,主治所及

针灸治疗疾病,不管是经络病还是脏腑病,其重点还是在经络。经络疾患可以通过针灸刺激相应的经络达到通的目的以取得治疗效果,脏腑疾患一样要针刺相应的穴位,通过经络和人体脏腑的连属去间接的调节相应的脏腑功能和结构,以达到调理脏腑的作用,最终达到治疗脏腑疾患的目的。古语有云:宁失其穴,勿失其经。表明了经络在针灸治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不可忽视。

上面已经说过了,外感疾患病邪位置在表,并且外邪侵袭人体初期很容易侵袭人体的上部。所以通过针灸经络所过、主治所及的治疗特点可以指导临床中不同时期、不同症状的外感疾患可以进行相应的选穴配穴。

外感邪气初期,如果症状在人体上部,那么可以通过相应经络的循行路径来选用相关穴位;所以这就可以说明了为什么很多外感疾患针灸医生大部分都喜欢使用合谷、外关解表,这两个穴位公认的可以解表,但是其解表也是有局限的,它不是解全身之表,它们更偏向于解上半身的表邪(合谷、外关两穴所在经络主要通行于人体上肢外侧和人体头部,人体上部)。

膀胱经针灸方法(针灸解表的机理以及特点)(1)

外感初期,可以通过针刺穴位来达到解人体上半身的表邪;当邪气完全侵袭人体整个体表的时候,这个时候需要调整相应的治疗方案,只使用上面的合谷、外关来解表是不全面的。

其实外邪侵袭人体也不是宽泛的侵袭,也是有偏向性的。大家可以思考一下,当一股冷风向你吹来之时,人体下意识的动作可能是把衣服拉紧,又或者是转身让背部迎接冷风,因为人体背部属阳,背部对于外邪的抵抗力更强。所以,当外感邪气侵袭整个人体之时,其侵袭部位更偏向于人体背部。我们常常说膀胱经主表,它为什么主表?不知道通过上面的分析大家思考明白没有。

膀胱经主表,因为表邪主要侵袭的部位是人体上部、头部以及背部,而膀胱经通行人体从头到足,并且经过背部;所以,针刺膀胱经治疗能够对大部分外邪进行干预,所以膀胱经主表(经络走向、邪气的分布)。

当然不仅仅是膀胱经,其它受邪部位也可以根据经络走向来进行相应的选穴配穴。

3. 兼顾脏腑功能属性

外感疾患,归结于脏腑疾患,其归结于肺脏;所以治疗外感相关疾患还要兼顾考虑到相应脏腑的功能状态、生理特点等方方面面的因素。

外感邪气,首先受损的是人体卫气,而肺主一身之气,体现于对全身气机的调节作用。卫气受损,肺主气功能也同样受损。

肺主宣发是指肺气具有向上升宣和向外周布散的作用;肺气的宣发作用,能向上向外布散气与津液,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呼出体内浊气;二是将脾所转输来的津液和部分水谷精微上输头面诸窍,外达于全身皮毛肌腠;三是宣发卫气于皮毛肌腠,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将代谢后的津液化为汗液,并控制和调节其排泄。如《灵枢·决气》说:“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灵枢·痈疽》说:“上焦出气,以温分肉而养骨节,通腠理。”若因外感风寒而致肺失宣发,则致呼吸不畅,胸闷喘咳;卫气被郁遏,腠理闭塞,可致恶寒无汗;津液内停,可变为痰饮,阻塞气道,则见呼吸困难,喘咳不得卧。

肺体合皮,其华在毛。皮毛,包括皮肤、汗腺、毫毛等组织,是一身之表。它们依赖于卫气和津液的温养和润泽,具有防御外邪,调节津液代谢,调节体温和辅助呼吸的作用。肺与皮毛相合,是指肺与皮毛的相互为用关系。

肺对皮毛的作用,主要有二:①肺气宣发,宣散卫气于皮毛,发挥卫气的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及防御外邪侵袭的作用;②肺气宣发,输精于皮毛,即将津液和部分水谷之精向上向外布散于全身皮毛肌腠以滋养之,使之红润光泽。若肺精亏、肺气虚,既可致卫表不固而见自汗或易感冒,又可因皮毛失濡而见枯槁不泽。

皮毛对肺的作用,也主要有二:①皮毛能宣散肺气,以调节呼吸。《内经》把汗孔称作“玄府”,又叫“气门”,是说汗孔不仅是排泄汗液之门户,而且也是随着肺的宣发和肃降进行体内外气体交换的部位。②皮毛受邪,可内合于肺。如寒邪客表,卫气被郁遏,可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脉紧等症,若伴有咳喘等症,则表示病邪已伤及肺脏。故治疗外感表证时,解表与宣肺常同时并用。

肺在窍为鼻,鼻为呼吸之气出入的通道,与肺直接相连,所以称鼻为肺之窍。鼻为呼吸道之最上端,通过肺系(喉咙、气管等)与肺相联,具有主通气和主嗅觉的功能。鼻的通气和嗅觉功能,都必须依赖肺气的宣发作用。肺气宣畅,则鼻窍通利,呼吸平稳,嗅觉灵敏;肺失宣发,则鼻塞不通,呼吸不利,嗅觉亦差。故曰:“鼻者,肺之官也”(《灵枢·五阅五使》);“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灵枢·脉度》)。临床上常把鼻的异常变化作为诊断肺病的依据之一,而治疗鼻塞流涕、嗅觉失常等病证,又多用辛散宣肺之法。

肺在液为涕,涕,即鼻涕,为鼻黏膜的分泌液,有润泽鼻窍的作用。鼻涕由肺精所化,由肺气的宣发作用布散于鼻窍,故《素问·宣明五气》说:“五脏化液……肺为涕。”肺精、肺气的作用是否正常,亦能从涕的变化中得以反映。如肺精、肺气充足,则鼻涕润泽鼻窍而不外流。若寒邪袭肺,肺气失宣,肺之精津被寒邪所凝而不化,则鼻流清涕;肺热壅盛,则可见喘咳上气,流涕黄浊;若燥邪犯肺,则又可见鼻干而痛。

由此可见,肺主气,肺主宣发,肺主皮毛,肺通鼻窍等相应的生理功能、生理特点,均和外感疾患息息相关。所以,外感疾患的针灸治疗,还需要兼顾使用针刺调理肺脏功能,使肺主气、肺主宣发、肺主皮毛、通鼻窍等功能恢复正常,有助于发散外邪,恢复人体正常功能。

4. 振奋阳气,抗御外邪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因而上,卫外者也。此话强调了阳气的重要性,把它比拟为自然界的太阳;认为太阳是自然界一切运动的重要基础;指出阳气的重要作用之一是发挥卫外的功能,抵御外邪入侵。

因此,治疗外感疾患,还可以兼顾振奋阳气,能够帮助人体抗御病邪,宣散解表。而在人体经络系统中,督脉总督人一身之阳气,所以,针刺之时可以适当的选择和督脉有关联的腧穴进行配穴,以期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膀胱经针灸方法(针灸解表的机理以及特点)(2)

5. 体虚补虚为重,解表为次

强人病表发其汗,虚人病表建其中。在外感疾患的治疗原则中,患者身体的机能状况是非常重要的,有时候它决定了临床使用药物的侧重点。针灸治疗外感疾患同样如此。确切来说,针灸治疗疾患,更加重视患者身体虚弱情况,因为针灸治疗疾病,没有外在的补给,而是调动人体气血进行治疗,所以要保证人体身体机能正常的情况下去进行针灸治疗,这样取得的效果更加明显。

所以,对于体虚的外感患者,解表不是主要的,而通过针刺相关的腧穴补益人体,扶助正气才是主要的原则。所以,针治虚人外感,补益为主,解表兼顾,分清主次。

6. 重视辨证,随症配穴

外感疾患属于脏腑病,既然是脏腑疾患,那么肯定要用到内科的辨证思维,并且运用到针灸的治疗过程中。虽然外感疾患都是外感,而针灸的治疗就是通过针刺达到解表的效果,这个是它们的共同之处,但是还有不同之处,有的人会有咽痛,有的人没有,有的人鼻塞,有的人没有。所以, 还要根据辨证的结果,患者伴随的症状进行腧穴的选择和配合使用。比如患者咽痛,可以配合鱼际等穴位使用,如果没有则可以不针刺。

所以,针灸治疗外感疾患,首先要认识病邪的位置,结合经络所过、主治所及的治疗特点,兼顾脏腑功能属性、人体气血盛衰,振奋阳气,鼓荡人体正气,结合辨证论治,随症选穴配穴,方方面面考虑周全后,才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针灸在外感疾患之中的治疗优势和作用。

原创文章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本文来自“针人针事”

未经作者同意,不得改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