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作者:

俄国作家,俄国19世纪文坛上享有世界声誉的一位小说家,他的创作具有极其复杂、矛盾的性质。

陀思妥耶夫斯基真实事迹(陀思妥耶夫斯基带你揭露人性黑暗的一面)(1)

陀思妥耶夫斯基肖像 列宾↑

代表作有:

《穷人》,

《被侮辱和被损害的》、《罪与罚》,

《卡拉马佐夫兄弟》等

其实在很早之前就读完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

再次翻阅的时候,同时也想起,鲁迅先生曾这样评价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小说《罪与罚》——四个字“望尘莫及”。

陀思妥耶夫斯基真实事迹(陀思妥耶夫斯基带你揭露人性黑暗的一面)(2)

像这样的世界名著,每读上一遍都会有一番新的感觉,也就会领悟到更深的意义。在整个阅读过程中,从最初的晦涩难懂到后来的酣畅淋漓。

陀翁的悲天悯人,自我反省与救赎,像一面镜子照到了人性的丑恶和深渊,也照亮了人性的真,善,美。

陀思妥耶夫斯基真实事迹(陀思妥耶夫斯基带你揭露人性黑暗的一面)(3)

《罪与罚》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一座高峰,一部以刑事案件为主线的小说,通过塑造内心极为矛盾的拉斯柯尔尼科夫这一角色,来揭露当时俄国的黑暗,也是一部带着血和泪的社会悲剧。

小说的男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他是一个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穷大学生,是一个赋有天赋,正义感的青年,但同时他的性格孤僻,“有时甚至冷漠无情,麻木不仁到了毫无人性的地步”,受无政府主义思想毒害,为生活所迫,也为了证明自己是个“不平凡的人”,竟然去行凶杀人。

他杀死放高利贷的房东老太婆和她的无辜的妹妹,制造了一起震惊全俄的凶杀案。

经历了一场内心痛苦的忏悔后,他最终在基督教徒索尼雅姑娘的规劝下,投案自首,最终被判流放西伯利亚。

拉斯科尔尼科夫认为她是社会的毒瘤,铲除她也是理所当然,情理之中。

客观上又无意识中,杀死无辜的丽莎维塔,这一点一环扣一环,就好像俄罗斯套娃一样,套中套,既是逻辑的圈套,也是生活的圈套,同时也是作家的圈套。

就在后来。他和友人的对话中说:

“我不过杀了一只虱子。索尼雅,杀了一只不中用的、讨厌的、有害的虱子。”这种动机的形成是因为在他的思想中崇拜强者文化,甚至把自己想象成拿破仑,他在想,如果是拿破仑,他会怎么做?

在他的世界里,他这样认为,只要是强者,只要有一个恰当的理由,就可以把一件丑陋的,甚至有罪的事情,说得冠冕堂皇,从而去迷惑大众。

他天真的认为,只要把这颗社会的毒瘤铲除,他就能获得幸福,但是他却惶惶不可终日。

犯下杀人的罪行,他害怕暴露与惩罚,这就让本来并不安稳的生活,变得无比煎熬,让他忍无可忍,这时候,他该如何摆脱这梦魇般的生活呢?

这深度的灵魂拷问,也让他陷入沉思。

这时陀思妥耶夫斯基给出了答案:主动承认并接受惩罚。只有如此才能完成灵魂的救赎,成为一个全新的自己。

然而主动承认,也是一种惩罚,是人性,在清醒之下的惩罚,这是一种比被别人发现后去坐牢的痛苦,也是更为深入骨髓的孤独。

所以,当他母亲寄来钱的时候,他就全部用于安葬醉鬼,他便觉得自己的灵魂,在此刻,得到了救赎。

陀思妥耶夫斯基真实事迹(陀思妥耶夫斯基带你揭露人性黑暗的一面)(4)

他匍匐在这个醉鬼女儿索尼娅的脚下,亲吻着她的脚,以祈求得到理解的时候,他也觉得,灵魂得到了救赎。

面对自己母亲和妹妹,他知道自己的罪恶,他并不能够坦然的面对生活,他陷在自己的泥沼之中,陷在自己良心的谴责当中,他又选择了疏远冷落,选择孤独面对一切,来惩罚自己。

关于索尼娅,因为不幸的家庭,她被迫成为妓女,低贱的身份却怀着世间上最纯净的善良。代表着至高无上的圣洁与救赎,索尼娅是人类苦难的象征。

当拉斯科利尼科夫坦白自己就是杀人凶手时,索尼娅并没有厌恶他,恐惧他。

而是鼓励他去自首,还说会为他日日夜夜祈福,并陪伴他流放西伯利亚。

他病了,她见不到他,就静静地站在医院外等待。所以,他们的爱在这个冷漠的社会中,也燃起了一丝丝温情。

何为人性?什么是善?什么是恶?

何为道德?如何生存?

小说的创作背景是19世纪60年代的俄国,

污浊的河水中挣扎着投河自尽的女工,穷困潦倒的小公务员被马车撞倒在街头,发疯的女人带着孩子沿街乞讨等等。用当时的背景,生动形象描绘了那个时期,底层人民黑暗,贫穷,绝望与污浊的悲惨生活!

所以,在罪恶下,人们难以逃脱自己犯下的罪,也无处遁形,更难以逃脱道德和良心上的谴责,最后用世俗坐牢的方法去赎罪。

在世俗的坐牢中,也只能拯救人一部分的灵魂,另一部分,则是需要另一个灵魂去陪伴拯救的。

小说里,是索尼娅帮助拉斯科尔尼科夫完成了这场救赎之旅,让他心中产生了一种力量感。

“我唯一担心的是我们明天的生活能否配得上今天所承受的苦难。”《罪与罚》 中的这句名言一直被人们传颂至今。

陀思妥耶夫斯基真实事迹(陀思妥耶夫斯基带你揭露人性黑暗的一面)(5)

拉斯科尔尼科夫承受住了痛苦,并且也看到了明日的美好生活曙光。

同时,陀翁在刻画心理细节时,也是往往令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比如有一段梦境的描写,仔细读来不禁让人不寒而栗!

纵欲者斯维德里加依洛夫,生性放荡,毫无羞耻,一天晚上他做了好几个梦。先是梦到一个曾经被他凌辱过的14岁少女,接着又梦到一个5岁的女孩试图勾引他。

梦里这样描述:

她咧开嘴微笑了;两边嘴角在颤动,仿佛还忍住着。可是现在她再也忍不住了;这是露齿的笑,毫不掩藏的笑;在那张毫无孩子气的脸上流露出一种无耻的、撩人的东西;这是淫荡,这是风流女子的脸,这是法国妓女的无耻的脸。瞧,那双小眼睛睁开来了:向他丢了一个火样热的无耻的眼色,在喊他,在笑……

是的,人性带有原罪,但也有良心存在。

不过,在白天能够释怀的某些东西,在漫长的黑夜中,就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被噩梦惊醒了!

读陀翁的小说,自带阅读上的快感,就仿佛是,在沙滩上被烈日晒着,睁不开眼睛,但却有清凉的海水,从背后突然漫过脚背的感觉!

●陀翁在剖析一个个小人物的过程中,却透视了整个人性,他写了人人都知道,但是人人却不敢说的人性的阴暗面!正如陀思妥耶夫斯基自己也说:我描绘人内心的全部深度。

●从他的笔下,我们可以窥见人性中,隐藏在灵魂深处交织的善与恶,正如我们芸芸众生中的每一个人一样,一样的偶尔发光,却也是一样的,偶尔溅了一身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