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著名书院的前世与今生

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位于湖南长沙南岳七十二峰最末一峰的岳麓山脚,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古代书院。岳麓书院始建于北宋初期。北宋开宝六年(973年),朱洞以尚书出任潭州太守,鉴于长沙岳麓山抱黄洞下的寺庵林立和幽静环境,接受了刘鳌的建议,在原有僧人兴办的学校基础上创建了岳麓书院。初创的书院分有“讲堂五间,斋舍五十二间”,其中“讲堂”是老师讲学道的场所,“斋堂”则是学生平时读书学习兼有住宿的场所。岳麓书院的这种中开讲堂、东西序列斋舍的格局一直流传至今。

历史上,岳麓书院几经战火摧毁,几次于废墟上重建。岳麓书院几百学生曾参与抗元战斗,城破后大多以身殉国。朝代更迭、战火纷飞,每逢书院遇险,师生皆尽心筹措,竭力修复,守住中华传统文脉。现在的岳麓书院为康熙年间重建。

岳麓书院千年来人才辈出。南宋时湖湘学派盛行,张栻朱熹在此辩理,成为史上著名的“朱张会讲”;明末,心学大家王阳明曾至书院讲学;清中后期魏源、曾国藩、左宗棠等皆求学于此;至今,岳麓书院与湖南大学体系相融,从事教学科研等工作,成为现代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岳麓书院占地面积21000平方米,现存建筑大部分为明清遗物,主体建筑有头门、二门、讲堂、半学斋、教学斋、百泉轩、御书楼、湘水校经堂、文庙等,分为讲学、藏书、供祀三大部分,各部分互相连接,合为整体,完整地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气势恢宏的壮阔景象。

古代著名书院简介(古代著名书院的前世与今生)(1)

应天书院

应天书院又称应天府书院,前身为“睢(suī) 阳学舍”,始建于五代后晋时(约公元930年),位于宋州(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商丘古城南湖畔),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曾被尊称为“一座千年文脉的图腾”“—座辉煌不再而名字却永不暗淡的书院”。应天书院在中国古代文化史和教育史上的地位,历来不容忽视,特别是对于北宋168年的政权巩固、人才培养和教育普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应天书院影响下,商丘人才辈出,曾创下“七榜五十六”“一榜双魁”“一榜三兄弟”的辉煌。

应天书院为五代后晋时的商丘人杨悫开办,“学子不远千里而至”“远近学者皆归之”。北宋政权建立后,实行开科取士。因这里人才辈出,宋真宗皇帝大为赞叹,正式赐额为“应天府书院”。宋庆历三年应天书院改为南京国子监,成为北宋的最高学府之一,是中国历史上特有的从民办到国子监的典范,对于北宋的政权巩固、人才培养和教育的普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现今,被列为河南省和商丘市重点修复工程的应天书院,新址迁至商丘古城南城门外东湖区,占地面积达52亩,于2007年10月1日正式对游人开放。整个书院布局由南向北依次为影壁、牌楼、大门及东西侧门,前讲堂及东西侧门、明伦堂及东西配房、藏书楼及东西侧门,教官宅、崇圣殿、东西偏房、魁星楼及东西廊房。这里成了讲国学、兴国学、传承文化的地方,开展古文化建筑游和学术游的好去处,展示古代教育场所的独特文化氛围,以及丰富商宋文化内涵,尽享文化沐浴。

古代著名书院简介(古代著名书院的前世与今生)(2)

嵩阳书院

嵩阳书院前身为五代后周显德二年(公元955年)建立的太乙书院,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城北嵩山之阳峻极峰下,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嵩阳书院因其千年尚学之风,独特的儒学教育建筑风格,被称为研究中国古代书院教育制度、儒家文化及书院建筑的“标本”。

登封地处中原,中岳嵩山南麓,是尧、舜、禹、周公等曾经居住过的地方,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嵩山地区自古就是佛教、道教场所,但时间最长最有名气的是作为儒教圣地。北魏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建嵩阳寺,为佛教活动场所。隋朝大业年间(公元605年~618年),更名为嵩阳观,为道教活动场所。唐弘道元年(公元683年),高宗李治游嵩山时,闭为行宫,名曰“奉天宫”。五代后唐清泰年间(约公元934年),儒家学者在此开启讲学活动,遂成为儒家士子活动的处所,儒家学者探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的地方。五代后周显德二年(公元955年),世宗紫荣将之改建为太乙书院,读书讲学日兴。

北宋初年,国内太平,文风四起,儒生经五代久乱之后,纷纷在山林中寻找安静之地聚众讲学,书院一时兴盛。宋至道元年(公元995年),宋太宗赵光义向太乙书院颁赐印本九经书疏作为教材,明确了书院的教育内容和范畴。至道三年(公元997年)五月,宋太宗将太乙书院改称太室书院,并御赐“太室书院”匾额。大中祥符三年(公元1010年)四月,宋真宗赵恒又向太室书院赐九经、子、史诸书,并设置学官。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五月,宋仁宗赵祯敕令西京(今洛阳)官员重修太室书院,并赐院额,将太室书院改称“嵩阳书院”。嵩阳书院凭借北宋政府的赐名、赐田、赐额、赐经书等一系列恩赐,增强了实力,提高了声望。

据记载,嵩阳书院名师荟萃,“四方之士来者皆留其中”,范仲淹、司马光、程颢、程颐、杨时、朱熹等,都曾先后至此讲学授徒。嵩阳书院的讲学,最有名的当属北宋“二程”,即程颢和程颐两兄弟。

嵩阳书院经历代多次增建修补,现存院落布局大体上保持了清代建制风格,殿堂廊房五百余间,廊庑俱全,古朴雅致,别具一格。书院中轴线上的主建筑,由五进院落组成,院中有先贤祠、先师殿、三贤祠、丽泽堂、藏书楼、道统祠、博约斋、敬文斋、三益斋等建筑。首为先师祠,供奉与书院有关的先师先贤,其后为讲堂,讲堂后为道统祠,讲堂和道统祠之间还有个泮池,最后是藏书楼。两侧配房原为“程朱祠”、书舍、学斋等。院内廊房墙壁上镶嵌有历代文人墨客题字,其内容书法各具特色。西偏院有清代嵩阳书院教学考场部分建筑。书院门口矗立着一块儿大唐碑,碑制宏大、雕刻精美,隶书碑文、毛法遒雅。

古代著名书院简介(古代著名书院的前世与今生)(3)

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省庐山五老峰南麓后屏山下。书院“始于唐、盛于宋,沿于明清”,至今已有1000多年。初为唐代贞元元年(785年)洛阳人李渤与其兄隐居读书之处。据传李渤在此隐居时,曾养一白鹿自娱,因此人们称李渤为“白鹿先生”,又因此地四山回合,由山麓小路进去也有数里之遥,真有点入洞之感,所以称为白鹿洞。南唐升元年间,白鹿洞正式辟为书馆,称白鹿洞学馆,亦称“庐山国学”,由李善道为洞主,掌教授,置田聚徒,成为讲学和藏书之所。宋仁宗皇祐五年,孙琛在故址建学馆十间,称“白鹿洞之书堂”,与当时的岳麓、应天府、嵩阳并为“四大书院”。

白鹿洞书院,素有“天下书院之首”“海内书院第一”的美称,朱熹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教规》成为古代社会教育的准则。现在白鹿洞书院的建筑主要为明清修建。白鹿洞书院现存在建筑群沿贯道溪自西向东串联式而筑,由书院门楼、紫阳书院、白鹿书院、延宾馆等建筑群落组成。建筑体均坐北朝南,石木或砖木结构,屋顶均为人字形硬山顶,颇具清雅淡泊之气。白鹿洞书院山地面积为3000亩,建筑面积为3800平方米,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截至2012年,白鹿洞书院已形成集文物管理、教学、学术研究、旅游接待、林园建设五位一体的综合管理体制。

古代著名书院简介(古代著名书院的前世与今生)(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