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五)成长之欢

改革开放的第一个十年,确实是冒险家的乐园,很多人在这十年里,奠定了一生的财富基础。

可是费平的家庭,少了那么一点点运气吧。

拿着第二批面粉订单,父亲押着第一趟车回来,由于产能因素,朋友负责等待并押回后面的两趟。

时光的味道免费(时光的味道7)(1)

不出意料,第二批面粉的第一趟回来,依然抢手。父亲抓紧写信给朋友,请他盯紧面粉生产进度,抓紧时间返回。这一等就是一个月过去了,朋友那边既没有回信,也没有回来,好像凭空消失了。

通讯网络的不够便利,令担忧的人心还抱存着一丝希望。“可能已经在路上了。”父亲在朋友久等不归的情况下喃喃自语。又一个月过去了,朋友回来了,神清气爽的回来了,却没有押车,也没有和父亲招呼。家里有亲戚过来串门,闲聊起来,对“倒腾白面”这桩买卖一顿猛夸,同时还疑问,怎么没再继续了?“老马联系不上,第二批是大头,还没回来呢。”父亲边对亲戚的夸奖表现有些羞赧,边回答。“我昨天还看到老马头了,精精神神的,在小卖店门口和大伙扯淡呢”亲戚听了父亲的话,赶忙通报这个消息。“不能吧?我去找他。”父亲来不及听亲戚的下一句,披上外衣夺门而出。

大吵了一架之后,父亲满腔怒火的被几个亲朋拉回来了。原来朋友老马头在等货的时候,受人蛊惑,看外地市面可以高价,自作主张把面粉拉走卖掉了,但又没能拿到足额的收益,却赔了些车马费。直接两人造成投资“打了水漂”。而老马头本人以死要挟,拿回了“本金”,却不愿归还父亲的那一份,因为他觉得是“精神损失费”。当然这也是蛊惑他的人给他的说法。

时光的味道免费(时光的味道7)(2)

都是借钱的买卖,他回来第一时间把自己的贷款还了,剩下点钱死也不肯交还给父亲,村里老人出面也不管用;至于去告官,不存在的,拿不回本钱,可能还要搭点钱进去。

“朋友断交”,在当时尚无契约精神和法治意识的乡下,这算是最大的惩治了。至此,老马头背上“无赖”的名声,而父亲因“结友不慎”折损了一笔贷款和本该有美好愿景的收益。

那时候的乡下,人是两极分化的。敢闯敢试的,机会好就闯出一片天地,不好就一败涂地。胆小保守的,看别人吃肉,自己闻闻味道就很满足。所以,父亲的境遇,并没得到乡邻的同情和支持,反倒不少人一副“早就料到会是这样,谁让他家面卖的贵。”的表情和心态。

只能认倒霉晦气吧,倒腾白面的黄金期一闪而过,算算前面的收益,账面其实小亏,算算后面的折损,又砸了。

时间最是无情。

时光的味道免费(时光的味道7)(3)

根本不再给你回味的机会,转眼来到了1987年下半年,大姐的婚事很快敲定下来,要陪送嫁妆的。虽然经济折损严重,但是嫁女儿这事也是兹事体大,来不得半点马虎。母亲的娘家兄弟纷纷出面帮忙,找朋友借了一部“半截子”和两部东风卡车,又支援现金购置“三大件”嫁妆,大姐的婚事在当时的乡下也算风光体面。

二姐、哥哥、费平,接续着长大,读书、穿衣、吃饭都是花钱的“大户”,大的穿小了给小的,已成过去。本就债务压身的家庭,一时间感到呼吸都有些困难。

父亲找了不少的关系,用了好几个“两瓶酒、一条烟”的标配,谋得了一个村邮员的差事,虽然雨里来、风里去的比较辛苦,但也算是有了相对固定的收入,加上作为“民办教师”的母亲,每月应对固定支出也算是勉强相抵。

二姐和哥哥都在镇上读初中,费平在小学算是相对时间充裕。常常放学回家时只有自己,打理一下家畜、家禽的“吃饭问题”,间或帮着父亲分拣、递送信件和报刊,成了费平放学后除去家庭作业之外的重点任务。

分拣归类(平信和挂号信区别对待,报纸和杂志区别对待)、寻址递送(三千多户的行政村)、躲险避害(乡下散养的狗是最大威胁,还有耀武扬威的大鹅和公鸡),一系列操作和锻炼,成为影响费平职业生涯的重要因素之一。

时光的味道免费(时光的味道7)(4)

时光的味道免费(时光的味道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