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是北宋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世人将他归入“唐宋八大家”,而且他还有一个更为响亮的称号——千古文章四大家。欧阳修从一个读书人成为一个官僚,后来又成了文学大家,这中间必然是经过了一个艰难的历程的。对于文学或是文字,欧阳修有一颗超乎常人的执着之心。

欧阳修的千古伯乐(欧阳修是如何成就)(1)

欧阳修知识渊博又严肃认真,这是他的一个显著特点,有例为证。有一次,钱惟演在洛阳修建了一座官舍,特地请欧阳修、尹师鲁、谢希深三人各写一记。写成后,谢文700字;欧文500多字;尹文只有380余字。而且尹师鲁语言精练,叙事完备,结构严谨。

欧阳修口中称赞尹的文章,可心里又不服气,决心向尹师鲁学习文章之道。于是他登门求教,后来他又写了一篇,不但比尹文少了20余字,而且更加完整精粹了。尹师鲁佩服说:“欧阳修进步真快,简直是一日千里啊!”

以后,欧阳修在写《醉翁亭记》时,首先写了滁州东面的山怎样,南面的山怎样,西面的山又如何,北面的山又如何。后来想了想,用一句“环滁皆山也”便解决了。不但通俗易懂,还极其精练。

欧阳修的千古伯乐(欧阳修是如何成就)(2)

据说,欧阳修晚年致仕时在家,还常常拿出以前的文章,逐篇修改,有时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如此刻苦让妻子很不解,她劝说:“何必这样辛苦了?又不是小学生,还怕先生生气吗?”欧阳修回答:“不怕先生生气,可怕后生笑话啊!”

从上面的两个例子可以看出,欧阳修的写作态度极其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哪怕是一个字,自己认为不妥,也要反复琢磨,直到改好为子。有一次,他写了一篇《画锦堂记》,文章写好了,已经让人拿走了。

可是当他想打开头两句:“仕宦主将相,锦衣归故乡”时,总觉得意思过于直白,音调也不够婉转铿锵。于是反复推敲,最后决定改为:“仕宦而主将相,锦衣而归故乡。”这样加了两个“而”字,不但使意思多了个转折,意义也更深了一层,而且将原来的句短气促,改得音调曲折回旋舒畅流利了。于是,欧阳修立即催人快马加鞭,把文稿追回来改正。

欧阳修的千古伯乐(欧阳修是如何成就)(3)

苏轼是欧阳修的学生,他在民间流传的那些风流故事比老师要多的多。不过,欧阳修算不上风流,却也是个懂得风情的人。早年欧阳修在钱文僖为河南留守时做过幕府官,钱就很推崇欧阳修,其时,欧阳修正与一名歌妓热恋着。

一次,钱文僖在后园宴请他们俩,但他们迟迟不来。等到来时,钱便问歌妓为何迟到?歌妓回答说:“因为天气太热,在休息时无意睡着了。醒后又发现金钗不见了,找了半天也没找到,所以迟到了,请大人饶恕。”钱文僖知道这是编造的理由,但他很欣赏歌妓的聪明,能随后虚构一段故事。

因此钱文僖不但没有责怪他,反而笑着对她说:“你能请欧阳公赋诗一首,我就送你一副金钗给你。”欧阳修一听,立即作下了一首《临江仙》词:

欧阳修的千古伯乐(欧阳修是如何成就)(4)

柳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小楼西角断虹明。栏杆私倚,待得月毕生。燕子飞来窥画栋,玉钩垂下帘旌。涼波不动簟纹平,水晶双枕,旁有堕钗横。

钱文僖听罢大为赞赏,立即赏给了歌妓一副金钗。

欧阳修是十分注重文字简练之人,和当时那些舞文弄墨的文人有所不同,他坚持认为复杂的事情最好用简单的语言加以解释,不必为了卖弄学问,而去玩一些文字游戏。在他和宋子京同修《唐史》时,就有这么一个笑话:

宋子京学问做的不错,可有个坏毛病,就是放着现成浅显易懂的字不用,偏要故意挑写生僻字字来用。还说这是为了“避俗”。欧阳修碍于情谊不好直说。于是就开了个玩笑,有意写了“宵寐匪祯,札闼洪庥”几个字给他看。宋子京看了很久,还是不解,就问欧阳修:“你这几个字是什么意思?出自何书?”

欧阳修的千古伯乐(欧阳修是如何成就)(5)

欧阳修说:“这就是你写《唐书》的方法呢!‘宵寐匪祯’就是夜梦不祥,‘札闼洪庥’就是书门大吉。”宋子京听了,不觉大笑。本是两句极通俗明白的话,经过这样一复古“避俗”,就晦涩难懂了。此后,宋子京再也不肯专用那些生僻字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