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很多父母为了孩子的学习头疼,放眼现在社会,恐怕没有几个父母没有陪写作业的经历,而且陪写作业的时候,经常肾上腺激素飙升,血压也处于高位。经常是你急得不得了,孩子却不急不徐,甚至故意磨蹭。

父母的苦恼往往来自于你让孩子做什么,他偏不,似乎专门跟你对着干我,别的事儿还好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就过去了。可是轮到学习和读书的时候,很少有父母能淡定。

父母哪怕再不好毕竟是父母(父母再急也没用)(1)

包 麻麻始终认为,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如果不想做某件事,那就很难把这件事做好,如果孩子心思压根儿就没在学习上,那么父母越逼迫孩子越抵触,甚至会彻底失去学习的兴趣。

那么,有什么好办法能让孩子自发的去学习、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呢?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小时候在孩子心中拥有绝对的权威,所以只要教育方法用对了,就可以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产生自我驱动力。

父母哪怕再不好毕竟是父母(父母再急也没用)(2)

饥饿教育法

有一个好法方叫做“饥饿教育”,就是让孩子对学习产生饥饿感。这一方法是日本著名小提琴家铃木提出来的。

据说师从铃木学小提琴的孩子们,一开始不能体验拉琴,铃木只让孩子们在旁边观看其他孩子演奏。听着别人演奏出优美的旋律,新学员的激情被燃起,然后铃木会让孩子尝试拉两次空弦。

直到孩子们学琴的欲望被彻底激发,真正的学习才开始,而孩子们会更加珍惜这个机会,更加投入地学习,学习效果自然是不一般。

人们总是把垂手可得的东西视作理所当然,却对来之不易的东西格外珍惜,这是人性使然。所以要想激发孩子内心的渴望,就需要适当地制造一些“饥饿感”。

父母哪怕再不好毕竟是父母(父母再急也没用)(3)

饥饿营销为何屡试不爽

为什么制造饥饿感会激发孩子的内驱力呢?

被称为“影响力教父”的罗伯特·西奥迪尼在其著作《影响力》中提到:

相对于对某件物品的渴望,人们更恐惧失去某种物品,对失去产生的恐惧更能激发人们的行动力

用心理学的专业名词来解释,就是【厌恶损失】,即无论拥有什么东西,只要一想到会失去,那么你就会“不惜一切代价”避免失去的心理

每当我们看到双11、双12的年终大促,当某个促销活动仅剩下1小时,当商品库存只剩100件时,即使我们很清楚这只是商家的手段,活动总会再有,心里还是忍不住担心,失去了再也没有这个机会,所以鬼使神差的去消费。

父母哪怕再不好毕竟是父母(父母再急也没用)(4)

商家利用的就是人们厌恶损失的心理,极力渲染“稀缺”的氛围,诱导消费者乖乖掏腰包。我们可以用同样的方式,启发孩子自主学习。

具体怎么做,才能让孩子产生“饥饿感”?

1、从数量和时间下功夫,让孩子产生稀缺意识

商家最常用的手段一是限制数量,二是限定时间,在家里我们也可以制造同样的机会。

我们想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一次性买很多书,孩子置身于书的海洋,兴趣寥寥。如果每次只拿一本书出来,那么每一本书孩子都会珍惜

这也是为什么定杂志是一种非常良好的习惯,想起高中时订阅的《读者》和《青年文摘》,每次去传达室领书都很兴奋,拿到手了,会迫不及待地去读,经常有舍不得一气读完的感觉,因为读完了就没有新故事看了,只能等到下一期的到来。

如果家里有台跑步机,想让孩子去锻炼,不妨大人配合跟孩子“争着”用。

比如可以告诉孩子:这是爸爸专属锻炼器材,你不能随便用哦。孩子就会好奇,如果爸爸短暂离开,赶紧提醒:快去跑几步,等爸爸回来就会跟你抢了。

父母哪怕再不好毕竟是父母(父母再急也没用)(5)

2、利用好奇心和逆反心理

某件事情如果被禁止,那么这件事情就会激发人们更大的兴趣,也会让人觉得它更有价值

有研究人员做了一项调查,他们分别向两拨大学生展示了一本小说的两个不同版本的广告,其中一个文案有这样一句提示“本小说仅限21岁以上的成年人观看”,另一则文案没有这句话。

随后研究人员询问了学生们的想法,看到年龄限制的人普遍对这本书有着强烈的兴趣,感觉自己会喜欢。

如果想引导孩子看一本书,不妨试试先夸一下书有多精彩,然后叹一口气:这书还不太适合你这个年龄看...... 孩子的好奇心就会被激发出来。

父母哪怕再不好毕竟是父母(父母再急也没用)(6)

3、用别人家的孩子来提高竞争意识,而不是打击孩子

无论哪个年代的父母,都喜欢提“别人家的孩子”,只是大多数父母都喜欢用来刺激和反话来打击孩子。其实让孩子形成竞争意识本没错, 错的是用错了方法。

直播带货为什么销售量如此巨大?因为很多人已经处于癫狂状态,不由自主的跟着买买买,渴望拥有大家疯抢的物品,是一种本能反应

父母哪怕再不好毕竟是父母(父母再急也没用)(7)

孩子的模仿能力超强,也有着天然的竞争意识,如果家里有大哥哥大姐姐,或者是跟孩子要好的朋友,平时做的事情,学习的内容对孩子会产生很大影响

我们可以用别人的良好例子来引导孩子,让孩子主动向往积极的行为,让自己变得更美好。

切记不能使用负面、讽刺的言语,否则只会让孩子反感,甚至背道而驰

父母哪怕再不好毕竟是父母(父母再急也没用)(8)

【包 麻麻总结】

最好的教育莫过于让孩子自觉,孩子饿了不需要你说也会去找食物吃,而现实情况往往是,孩子还没有感觉,父母已经把食物喂到了嘴边。

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能做好孩子的领路人,而不是纤夫。

我是包麻麻,关注我,不迷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