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中国五千年的思想文化史,有一个人在整个历史演进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且崇高的地位,他就是——孔子。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派对后世的思想文化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及至今日,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论语》、《孟子》等依然是我们必读的经典书籍,甚至作为教材在文化教育中广泛使用。可以说,儒学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民精神世界的重要支柱。

但是,作为封建王朝重要的思想理论,儒学在近代受到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猛烈抨击。

今天的我们,站在新时代,透过前人对孔子及其代表学说的评价,又能否还原出一个真实的、立体的“儒学”?

对中华魂这个主题的理解(祖龙魂死秦犹在)(1)

孔子

“孔学名高实秕糠”的前后始末

主席曾写诗云:“孔学名高实秕糠”,那么,他又是在怎样的情况之下写的这首诗呢?这首诗其实源于主席与郭沫若先生的一场小小的学术探讨。

1949年,经历了十四年的抗战和之后几年国共内战之后,以主席为代表的党员,带领中国人民历经艰难险阻,终于彻底推翻了封建统治和帝国主义,成立了新中国。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的那一刻开始,中国人民真正摆脱了过去两千年的封建压迫。

文化是经济文化影响之下的产物,政治制度的变革促使新中国文化思想的变革,人们开始批判封建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探讨。这种探讨,在历史领域,尤为凸显。

以郭沫若为代表的一批文人,开始对中国古代的历史人物进行重新评价。这一时期的史学研究,大多以批判古代历史人物为主,直呼这些古代的帝王将相都是封建的残余,是历史的糟粕,对这些人物进行全盘否定。

对中华魂这个主题的理解(祖龙魂死秦犹在)(2)

儒学

而在此时,郭沫若先生创作了一篇《十批判书》,大肆斥责秦始皇与封建王朝,彻底否定了封建王朝存在的历史意义,对秦始皇做了全面的批判。主席在读完这篇文章之后,特意写了一首诗,对郭沫若的这篇文章做了回应。

这就是著名的《读<封建论>呈郭老》,该诗全文如下:“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 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在诗中,主席同志反驳了郭沫若对秦始皇的全面否定。

这首诗的前三联十分好理解,诗中的“祖龙”就是秦始皇,主席在诗中表示,尽管秦始皇已经去世了,但是长城仍然在,秦法也延续了千百年,直白地告诉郭沫若,评价历史人物不要全盘否定,不要因为新中国的成立,我们脱离了封建时代,就否定它存在的意义。

最后一联则是通过对柳宗元《封建论》的看法,表达他对封建制度的态度,直言不要学柳宗元,不要像他一样倒退到周文王的时代。他是一个十分理性的人,肯定了秦始皇所建立的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相较于周文王时代,是有着绝对的优越性和进步性的。

对中华魂这个主题的理解(祖龙魂死秦犹在)(3)

郭沫若

历史的发展尤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它的发展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评价历史、评价古人并不能苛责古人,一个制度是否进步,不是站在未来去评判,而应该是从当时的历史环境出发,在考虑其在当时历史条件之下的进步性。

回到开头,我们所讲到的主席对孔学的评价:“孔学名高实秕糠”,这一句诗就是出现在这首诗中,在当前语境之下,主席这一句诗实际上的含义应当是在表明,虽然孔学听起来很好,但是,社会现实是复杂多变的,孔子的思想在战国纷乱的战火之下,只能是一个一个美好的幻想。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之下,儒学不是“显学”的原因。他认为,孔学在战火纷飞、力求变革的时代是没有市场的。这首诗行文至此,实际上是为了和后文秦始皇的功绩做对比。

他以《封建论》为基础,在诗中与郭沫若科学、理性地探讨了秦始皇的历史功绩。而在本诗中,他对“孔学”的评价也是基于当时的历史环境之下,对“孔学”做出的探讨。

对中华魂这个主题的理解(祖龙魂死秦犹在)(4)

读<封建论>呈郭老

“孔学”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地位演变

纵观“孔学”的发展历程和中国整个历史变迁,它经历了从诞生到繁荣再到没落的全过程。

“孔学”的诞生阶段,由于孔子本身阶级属性的限制,他本人对政治制度的变革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这使得他的学说在社会剧烈变革的大转型的阶段,在一个崇尚改革、兼并扩张的社会氛围之下,并不受到当时人的广泛认可。

历史发展到西汉时期,特别是到了汉武帝时期,社会发展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出于大一统的需要,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学思想正式成为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孔子和“孔学”也被塑造成了一个教主的形象,由凡入圣。

在这之后2000年左右的时间,孔教不断发展,并且不断融合封建王朝统治的需要,逐渐成为了封建王朝统治的工具,成为封建文化的代表。

对中华魂这个主题的理解(祖龙魂死秦犹在)(5)

正是因为这种历史渊源,袁世凯为了彻底窃取革命成果。复辟封建帝制,掀起了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由此导致新文化运动的先锋们将革命的矛头对准了“孔学”,明确提出了“打到孔家店”的口号。

但是在这“孔学”的起伏中,吊诡的是,当我们处在一个变革的时期,想要推倒某些权威的时候,首先要推倒的就是“孔学”;

但是当这个我们重建了一个社会制度的时候,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集团的统治,又会重新启用“孔学”。

事实上,封建时期的“孔学”的核心就是对封建统治者、对君主的绝对服从,是一种对人性的压制。

这里我们需要明确的一点是:“孔学”不等于真正的、全面的孔子的学说,也不能代表整个儒学的全貌。

同样的,主席诗中所提到的“孔学”,也并不是全面否定了孔子的学说和儒家学说,而是同他对秦始皇的评价一样,是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去分析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之下“孔学”对于整个社会和历史进程中的影响。

对中华魂这个主题的理解(祖龙魂死秦犹在)(6)

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能够发现,主席这句诗是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之下产生的,这句诗也好,整首诗也好,都是对历史观的客观探讨,并不存在明显的褒贬色彩。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是唯物辩证的历史观,它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从客观的角度、历史的角度出发,对历史人物做出一个辩证全面的评价,而不是平面的,单一的,更不应该是屈从于特定利益的评价,应当始终保持这种纯洁的历史观。

今天我们如何评价以”孔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思想?

我想应当是批判的、革命的。现在的中国是不断开放的中国,我们能够接触到越来越多元的文化,但是,在接触多元文化的同时,我们也必须保持自身文化的独立性,建设符合中国社会的中国特色的文化,这种文化应当是立足当下,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文化和价值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