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大赛一等奖卖米的作者(文学佳作陈泰利作品选)(1)

陈泰利,中国人民大学(MBA)在职硕士研究生,高级政工师,特约研究员,世界华文作家联合会副主席,三亚市作家协会会员,《文学欣赏》杂志社签约作家,非著名诗人,作品散见于《中国文艺家》《民族文学》《诗歌月刊》《黄河文学》《世界华文作家》《奔流》《青年文学家》《名家名作》《神州文学》《三角洲》《特区文学》《北国作家》《文学天地》《文化之窗》《少年写作》《文学家》《文学欣赏》《浣花》《名汇》《时代作家》《作家报》《三亚日报》等报刊,以及《人民日报》新媒体等网络平台。曾四次获省内外报刊和网络平台征文比赛一等奖,荣获第17届“作家报杯”全国优秀文艺作品大赛三等奖,有作品收录于各类文集,有随笔散文集《苍茫之悟》,诗集《月夜那缕清辉》。

作品欣赏:

文学大赛一等奖卖米的作者(文学佳作陈泰利作品选)(2)

唯美震撼的《海南岛传》

文/陈泰利

孔见创作的《海南岛传》,由新星出版社出版,是“丝绸百城传”系列丛书的重点作品之一,是获奖图书,列入中国外文局英语版出版,向世界发行,这一丰硕成果,引起海南各方人士的阅读热潮,我也沿着作家的指点拜读了好几遍。孔见说:“本书首先是一部史传,然后才是文学作品”,“只是通过一些有意思的人物活动和事件的演变,寻找走进历史深处的入口”,“时间是那样的湍急,浮在水面的事物,还来不及弄清楚河流的方向,就已经沉入水底,变成坚硬的石块”。我认为这些石块就是连接着海南岛和大陆的石头,暗喻古今中外为海南岛做出贡献的英华人物,因为地震和潮流的冲击,这些石块才沉浸在历史的长河里,潮起潮落化生绿苔,有着生命的力量,有着中华传承的基因,有着沉甸甸可歌可泣的故事。是孔见奋不顾身沉潜到历史最深的河底,捞出这些石块,将之砌筑成海南岛华丽的缩影,能工巧匠,令人羨慕,呈现出一个土著岛人的胆大艺高。

《海南岛传》述说着海南岛前世今生的一路变迁,孔见以他的家谱世系切入到标杆人物的描写,好比向圆画切线一样浑然得体,没有疙瘩,富有历史的真实和颠覆的定力。他对被贬谪来海南岛的仁人志士和土生土长的英雄豪杰,述说得一张一弛,而对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的叙述则情有独钟,加长拔高,力透纸背,也许他的目的是为了海南文化的正名,向世人证明海南人不是“南蛮子”,海南人的眼睛并不色盲,海南的文化有着正统传承的余韵,充分体现孔见爱海南爱家乡的苦口婆心及文化情怀。他穿越时空把请出来的人物,描写得入木三分,但并未描写她们在潮流的冲击下,是否赤裸或是衣裳湿透,只是力与故人对话,让人物的行为张力去对号入座,寻找定位。

海南岛和欧洲是一衣带水的古老关系,伏尔加河纤夫的号子,和南海渔夫吹响的螺号,常常演绎成丝绸之路沿途的吆喝,孔见敏捷地抓住历史的鼓点和今天的节拍,跳起了一曲本土欢快的竹竿舞,歌颂了新丝绸之路、海南自由贸易港的绚烂辉煌,他曼妙的文笔给读者留下唯美的震撼!

《海南岛传》是一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宏篇巨著,字里行间富有哲学思维和诗韵之美,令人读后拍桌叫绝。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由此可见,孔见是海南著名的作家,诗人,评论家,哲学家,海南思想史学家,当之无愧,名副其实!

文学大赛一等奖卖米的作者(文学佳作陈泰利作品选)(3)

心智的力量

文/陈泰利

王育琨教授,是清华大学长三角研究院、中国企业家思想研究中心主任,还兼有知名大学的特聘教授,是著名的管理专家和并购专家。在我的学习生涯中,王老师让我获得极致的启迪和心智的充实。王老师在指导我学习的互动中,提出了“两个极点的碰撞——产品与模式”。在王老师的论述和讲解下,我慢慢地体会到这个观点既新鲜又适用。的确一个企业,应以优质的产品来适应人们更高的生活需求,客户的满意,是企业至上的选项。为了占有市场份额、取悦消费群体,企业必须对产品进行科技改造,做到精益求精,这是企业现场管理的必然。至于管理模式的创新,无非就是为了更适应、更贴切、更有效地为商品的产销服务,进而创造出更高的效益。管理模式的革新,切忌花花架子,切忌建立与商品无关的、管人的姊妹平台。

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在管理理论方面王老师推崇稻盛和夫,而在管理魄力方面王老师首荐任正非,在华为没有功成名就之前,王老师一直为他出谋划策,提供智力支持,十几年如一日,不亢不卑地奉献着,终于华为成功了,在环球放射出耀眼的光彩,充分体现了王老师心智的力量。王老师从母亲的口头禅那里获得灵感、进而创造出顶尖的“地头力”管理理论,使无数的企业获得真经,在改进经营中,创造出天花板的利润,让无数的企业人和企业家得到再教育而茁壮成长。

文学大赛一等奖卖米的作者(文学佳作陈泰利作品选)(4)

读李黎兄

文/陈泰利

与李黎兄认识,倍感荣幸,都是因为我俩是中国人民大学校友的缘故。在三亚初次见面,他那宽阔的前额,长成了智慧学者的模样,让我不能忘怀。诚然,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学者,是诗歌著名评论家、诗人、世界华语诗歌联盟主席、美中基金会执行总裁。

他出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高级知识分子家庭,1975年高中毕业后响应党国召唤,来到内蒙古阿鲁科尔沁草原插队,不久出任生产队长,1978年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国人民大学,用七年时间获得文学硕士学位,接着被聘请于北京大学执教“诗歌美学”,不久又赴美国杜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李黎老师,对诗歌情有独钟,从中学时代起,就在省报上发表诗作,在大学读书时期就在《文汇报》上发表诗论——《“朦胧诗”与“一代人”——兼与艾青商榷》,接着《人民日报》、《诗刊》、《新华文摘》相继转载此文,可见影响力和名气之大。他先后出版了《诗与美》、《中国当代诗歌的审美体征》、《中国当代诗歌艺术赏析》等著作。《诗与美》获得中国著名哲学家、美学家、中国思想史学家、文学家李泽厚学者的高度赞扬,并为其书作序。的确李老师对诗歌的创作、审美、评论有特别的慧眼,就如X光机对骨骼的透视一样,他曾为我编发了两首诗歌《理想》、《春祭》并做了透骨的评论,令人佩服有加。

李黎老师一路走来都是创新不断,他利用自创的“美中基金会”平台,把中国文化包装成优雅的品牌节目,如“红杉树,中美友谊之约音乐会”、“凝聚的力量”、“万里共婵娟”、“爱,在同一个星球”、“诗韵中华”等等,在中美及其它国家各个城市巡回演出,获得圆满成功!对中美和世界的文化交流及诗歌发展的方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独创的《诗韵中华》把诗歌舞台艺术化,形成了我国的文化品牌之一,诗歌评论家、北京大学教授谢冕先生对此评价说:“相信对当今中国诗坛与21世纪的中华文化都将产生积极影响”。

李黎老师对诗歌的厚爱和发力已无法计算,在那个年代诗歌之船搁浅在内港滩涂,他尽其所能和舒婷、北岛、顾城、杨炼、严力等诸多诗人,以最大的合力将其推进航道,让它解缆扬帆回归文海。他把出双脚尽是泥,恰恰证明了他是劳动者、创造者,是功不可没的志士。

看着李黎兄奋斗成功的历程,其身后绵延着深深浅浅、纵横交错的脚印,而且一路上没有驿站,只有坎坷和沟壑,他经历了上山下乡,恢复高考,诗歌沉沦,中美交恶的历史性大事,但是他都能开辟前行、抓机成事。不容置疑,他是一颗优良饱满的种子,从未顾虑破土之后,遇到的是风雨还是阳光,他只是使劲地扎根发芽,努力向上生长,直至开花结果,可见他理想的执着和恒大的心志。他的经历勾起我联想到特殊时期的相关事情,对此众说纷纭,我也有一番感悟在心头,不妨以吐为快:1、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国情决定的合理选择,是知识青年激扬青春的奋斗史、贡献史,而不是伤痕文学;2、恢复高考是教育选拔人才的有效举措,是学子有奔头的均等机遇,是解决国家的人才之困,是实事求是的明智之举,而非复辟;3、上世纪末期,诗的沉沦是受到西方逆流和物欲横流冲击的,而文化自信又使它复苏。诗是中国文化的鼻祖,是在不断的创新中传承至今的,诗能言志抒情,也能暗喻含蓄,但不能朦胧,若朦胧到沾一身尘埃都全无察觉,那就失去了诗的意义;4、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强国,它宣言中国是美国的头号竞争对手,他的竞争意识就如拳击场上的搏击,他要打倒所有的对手,争霸金腰带唯一独有,而中国的竞争意识是奋进、是双赢,好比田径场上的赛跑,只想用尽全力跑出第一,超越自己,不与他人争霸。中国的“共商、共建、共享”,会让世人看到一个不断文明的祥和世界。

天宇悠悠,现实和意识都放在那里,他们会在动态中相遇,在趋同中融合,不争先后,不讲占位,世界的互动会在量子纠缠中产生共鸣。因此,我相信李黎兄的成功史,必在量子纠缠中久传于世。

文学大赛一等奖卖米的作者(文学佳作陈泰利作品选)(5)

青山绿水好成诗

文/陈泰利

吴南夫老师是青山绿水哺育出来的诗人,他原本是一名中学教师,海南书法家,偶然,他抓住了政府人才紧缺的机会,走进了“衙门”,在W市多个部门从事主要工作,曾在W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局长的岗位上,荣获“海南自贸港建设贡献奖”,从此之后,他的工作更加起色,经常走基层调查研究,他所在的W市是一座山城,用爬山涉水来形容他下乡并不为过,恰恰是这样的境遇,让他产生了另一种附加情怀——诗兴。从此他在工作之余便伏案疾书,以艾黎的笔名在各大诗歌专业平台上发表了近三百首诗歌。他创作的诗歌构思奇特,物化人心,虚化拟人,给读者留下了思维空间与哲理启示,诗在心中,心在诗外,他的诗魂志冲云霄,义薄云天,给人以更大的鼓舞。如《野菊花》:“我也想像那树呀草呀/不做这独立的野菊花/而去融入那绿的海洋/但我坚持这异色的独立/尽管脆弱,尽管无助/因这独立,因这脆弱和无助/换得这山间一点异彩、一点生气”。表现出他不阿谀、不附势的独立人格和敢为人先的工作作风;又如《再听海》:“海用进退的重复/重复无尽的心潮/沙滩静默着一种态度和力量/证实了无言坚守的忠诚/大海进也轰鸣,退也轰鸣/事业高潮弹奏/何需键盘之名/…展示了诗人,不论是在顺境还是逆境中,都坚持操守和忠诚,默默的为党国奉献,无需鲜花、无需光环的可贵品格。《夜雨》:“夜下着雨,下着黑/下成那片海/我注定为这黑而来/因为我注定为思想存在”;体现了作者坚持真理,敢于革命的精神。《鱼儿》扣问“人心因何可以长出工具”,谴责“铜绿泡染的人心,变成了黑色的坏蛋”;《清明》表达清明节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担心因为疫情破坏甚至断送文化的传承,敢问:“谁的心是这毒疫之源?/谁将这毒疫投向人间?”,呼唤人们:“战胜它!击败它!消灭它!/还我清明/还我清明的天空”。说明了诗人疾恶如仇,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吴南夫也是富有情调的人,他写爱情诗也别有一番滋味:“欲举又落的手/微弱了心跳/说不出:西子,你好!”;“我若那醉蝶/翩跹着梦呓/仿佛一泓如海的诗/意念的呼吸/搁浅在了你的岸堤”;“梦里未必有诗,但诗里一定有你”,这些诗句流露出情真意切,借物抒情,直透心意。

“无情未必真豪杰”,吴南夫的诗是情义的分水岭,要么雄浑,要么缠绵,从不做无病之呻吟。由于吴南夫在工作中勤学习,敢实践,缜思考,善总结,才夯实了他的理想基础和正气能量,在称心如意的绿水青山中,写出如此之诗,便是顺理成章的事。

人的成长和志趣的培育,永远都离不开环境的熏陶,世间之事都是随着环境的变迁而改变,哪有一成不变的道理?!与境相成才是英雄本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