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到最能代表中原特色的面食,那非捞面条莫属了,恐怕什么烩面,拉面估计都得往后站站了。捞面是一个很笼统的称呼,我现在想想都没有办法给这种食物下一个稍微准确点的定义,大概可以这样描述----面条煮熟后浇上菜。

广东面条推荐(河南人餐桌上的yyds之)(1)

面条,首推当然是手擀面,这是正宫娘娘的地位,无法撼动。但是有一点缺憾,这东西好吃不好卖。。。这世界上还有受欢迎但不好卖的东西吗?还真有。手擀面制作起来颇有点繁琐,和面,醒面,揉面,擀面。好吃是真好吃,饭店里卖不上价格也是真的。因为老百姓会自然地想到一件事,几乎家家都会做的手擀面,怎么要这么贵,就不吃了,自己回家做去;但是真让他回家自己做,又嫌麻烦。在两个矛盾的折中里,机器压面在市场中找到了定位,虽然逊色手擀面,但始终是遵循来的和面,醒面的过程,只是面条最后的成型方式是机器代替人工,聊胜于无吧,总比天天吃挂面强,所以现在各种粗细,宽度的机器面条,成为中原人家庭餐桌上的主流。

望中犹记小的时候,一个农村朴实敦厚的亲戚在一年麦子成熟后,自己在村里的磨坊,磨了些自家的麦子,抱着让我们尝尝鲜的态度,托人给捎来了半编织袋没有添加剂和特殊处理的面粉。我还记得那天晚上,母上大人并没有超长发挥,只是简单的白菜炒炸豆腐丝菜,我加上辣椒油,手擀面足足怼了两大碗(巴掌大的黄色搪瓷盆),面微黄,不怎么白,却很香很香。

广东面条推荐(河南人餐桌上的yyds之)(2)

口语,方言,一般都是口口相传,很难用文字去记录和描述,尤其音调,现在的汉语拼音对很多地方方言是失效的;那么问题来了。豫西人讲的“芹翘qin qiao”是什么?几乎家家都有,家家还都不一样,吃面条和饺子一般少不了,做很多吃不完也不碍事,放久了也不会坏,刚出锅的最香;而且你家做这个东西的时候,整个楼道都知道,很香但是劲儿很大,吃多了上火,身体中后偏下部位会不舒服。这东西真正的叫法是“秦椒”,可怜我这么多年一直都没有叫对过,汗颜。

秦椒,顾名思义跟秦有关的一种辣椒,是盛产在陕西和中原地区的辣椒的代名词,有香而不燥的特点(不同于四川的辣椒和湖南的小米辣)。陕西的油泼面,面皮之类都离不开秦椒的加成,即便面皮拌的通红通红的,也是只感丰腴的香味,而不会感觉太燥太辣。如果是换同等量的小米辣,这份量下去,估计很多人都能辣飞出去了。

把秦椒面儿变成秦椒油的过程叫“qu秦椒油”,我想了一下应该是“沏秦椒油”读法的变化。沏,有浇注,冲泡的意思。与老陕喜欢的油泼辣子的“泼”有异曲同工之妙。还有一种叫法是“熟秦椒油”,这个就好理解多了。什么粗细的辣椒面,是油泼还是熬,放不放葱花,花生碎,要不要加五香粉和盐等等,每家每户的主妇都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和配方。

广东面条推荐(河南人餐桌上的yyds之)(3)

我们一大家,我这一辈份有几个表哥,都是爱吃捞面条的主,过年走亲戚刚刚初二的晚上就对大鱼大肉不感兴趣了,都寻思着来碗捞面条解解馋,这在大过年里想来也是一种别样的情调。手擀面,炒的有鸡蛋菜,有肉丝菜,反正过年物资丰富,不缺东西,熬出来吃面条的菜也比平日里丰富,面条不过水,吃热捞面(北京人称 锅挑),菜汤需要多一些,不然一会儿就坨了,拌上红彤彤的秦椒油。每人拿一个盆,做饭半小时,吃饭五分钟,随着各种呼呼噜噜的声音,一盆捞面瞬间就吃完了,一抹小嘴,发出一句感慨“哎。这才够意思”。河南人的嘴边常会听到这么一句话“两天没吃捞面条了,感觉跟木吃饭,少点啥一样”。

我也得去做捞面吃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