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神宗熙宁三年,王安石担任宰相,在皇帝的支持下,开始变法。因为位极人臣,特别开心,所以作诗一首来表达自己的心情。于是,这首大家耳熟能详的《元日》就新鲜出炉了。

为什么元日要喝屠苏(王安石元日诗中的)(1)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老王写完诗,放下毛笔,出门放鞭炮了。可是给老师们留下了难题。

春节放炮、贴春联,这都没问题。可是这个“屠苏”是个啥,弄不明白。于是,专家们就各抒己见,有说是草的,也有说是草屋的,也有说是酒的,每个专家都讲的很有道理。老师们也不知道听谁的,那就以教科书为准吧。照本宣科,错不在我。于是,这个疑惑就留在了心里。

疑惑总得解决。开始翻箱倒柜地找资料。

发现了唐代过年的一个风俗:过年要喝酒,而且是屠苏酒,而且这酒,原来是这么写的——酴酥。酉字的偏旁,我知道,酉字旁的字,大多和酒有关,像酿、醉、醒、醇、酌、酣、醺、醪、酗,看见哪个都觉着有必要来两口。看到这两个字,心里就有谱了,肯定是酒呀!

为什么元日要喝屠苏(王安石元日诗中的)(2)

苏辙

三苏里的小苏,苏辙写过一首诗,名字叫《除夜野宿常州城外》,其中有两句:

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

这个屠苏酒喝起来有个规矩,不像咱们现在一样,端起酒杯,说个吉祥话,大家一起一饮而尽。而是年纪小的先喝,岁数大的后喝。诗里也说了,他想着健康长寿。最后喝也算是一个愿望吧。

可是这些和王安石诗里的“入屠苏”还是靠不上。黄庭坚说: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可是,这春风是怎么进入酒中的呢?虽然专家也解释了,但我总觉得有些牵强,有点拉郎配的意思。

继续找。然后在明代郎锳的《七修类稿》中看到了屠苏酒的来历和配方。

为什么元日要喝屠苏(王安石元日诗中的)(3)

明代郎锳的《七修类稿》

郎锳说,屠苏酒是药王孙思邈传下来的。配方是:大黄、桔梗、白术、肉桂,乌头,菝葜。

药王还说了具体方法:大年三十中午,把这些药装到一个口袋里,放到井水里待一宿,第二天早早起床,把药从井里拽上来,再泡到酒里,放火上,煮个几滚儿,就可以喝了。多少随意,只是从年轻的开始喝起,岁数大的最后喝。

至于为什么叫“屠苏酒”,一般人都认为是药是来自孙思邈的茅草屋,而孙思邈的茅草屋叫屠苏。(其实原来写作“廜㢝”,酒总得有个酒的名字吧,所以人们就改成了“酴酥”)郎锳说了,其实廜㢝这个名字,原来不是他的,是一个没留下名字的郎中的茅草屋的名字。

所以说,“屠苏”原来是个茅草屋的名字,原来写作“廜㢝”。

为什么元日要喝屠苏(王安石元日诗中的)(4)

屠苏——茅屋

既然“屠苏”原来是茅屋,王安石也是著名的文学家,自然也知道这个典故,所以他诗中的“屠苏”解释成茅草屋比较合适。

但说来说去,“廜㢝”这个名字就是两位大夫在用,春风只吹到他们家似乎也不合适。看看能不能找到更合适的解释,就是这么轴。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在唐代韩鄂的《岁华纪丽》中找到了郎锳说的出处。

俗说屠苏,乃草庵之名,昔有人居草庵之中,每岁除夜,遗闾里一药贴,令囊浸井中,至元日取水,置于酒樽,合家饮之,不病温疫,今人得其方,而不知其人,姓名但曰屠苏而已。

他说是以前有个郎中住在草屋里,每到年三十就给街坊邻居免费送药,防止瘟疫。至于这位郎中的草庵是否有名字,就不好说了。也许“廜㢝”是他草屋的名字,也许“廜㢝”只是草屋的称呼,而不只是他的草屋的名字。

这位令人敬仰的无名郎中,默默地给人送药,为人们防病治病,不收分文,以至于还是住在茅屋之中,成为了华佗和孙思邈这样的神医学习的榜样,两位也以自身的光辉形象影响着后世的医生。

从这位无名郎中这儿,我大概了解到,屠苏就是茅草屋,也就是平民百姓居住的简易平房。杜甫有一首诗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其中就写到这种茅屋所面临的尴尬。茅草容易被刮走,漏雨是常态。杜甫都活成这样了,还想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即使“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真是了不起,伟大!

为什么元日要喝屠苏(王安石元日诗中的)(5)

诗圣杜甫

到这就清楚了。屠苏原来是茅草屋,因为茅草屋里的无名郎中和孙思邈经常送人药草治病防疫,因此,这种酒就被称为“酴酥酒”。为了方便记忆和书写,就统一写成了“屠苏”。不管是茅草屋还是酒。

所以,王安石诗中的“屠苏”,就是指茅草屋,老百姓住的简易民房。王安石是宰相,宰相是可以四季如春的,要让老百姓感觉到,变法改革的春风进入自家的茅草屋,那就说明他的改革真正成功了。所以,满面春风的王安石写下了这首诗,来抒发他的雄心壮志。这大概就是王安石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