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刺秦王的启示

娄元华

启示一:当权者的决策是影响全局的决定性因素。

燕太子丹是荆轲刺秦事件的决策者,可惜他不是一个老谋深算的政治家,既缺少对当时天下大势的洞察能力,又没有在重大决策方面的深谋远虑。他考虑问题太过天真,以为凭一名刺客行刺或要挟秦王,就能造成强秦内乱,报复秦王,一雪前耻,改变燕国灭亡的命运,是典型的“政治幼稚病”。这样的错误决策注定会以失败告终,不仅断送了荆轲的性命,而且激怒了秦王,加速了灭燕的步伐。

你怎样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件事(风萧萧兮易水寒)(1)

启示二:谋定而后动才有取胜的可能。

即便是普通的国与国之间的博弈和斗争,也应该讲究斗争策略和斗争方法,不打无准备之仗,更何况荆轲要只身前往的是有虎狼之国之称的强秦,要去承担的是刺秦救燕的天大的重任,没有周密的计划、充分的准备,岂有获胜的可能!可是太子丹偏偏就是在荆轲准备极不充分的情况下,多次催促他赴秦,这无疑是让荆轲仓促上阵,以卵击石,让他白白去送死。难怪荆轲在渡易水时歌唱得那么悲壮:“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虽说作为义士,荆轲有着慷慨赴死的侠肝义胆,但其实他内心深处也已经意识到此次赴秦凶多吉少,凶险的程度非比寻常,生还的希望极其渺茫。

你怎样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件事(风萧萧兮易水寒)(2)

启示三:缺少团队的力量,仅凭个人英雄主义式的单打独斗,很难成就大事。

荆轲没有团队,只带了一个年仅十三岁的毛孩子秦舞阳。秦舞阳到底只是一个涉世不深、只能逞一时之勇的少年杀人犯,毕竟没有见过世面,所以如何能跟随荆轲深入如同龙潭虎穴一般的秦王宫殿,承担起辅助荆轲完成刺杀秦王的重任!你看,他才走到秦王宫殿外的台阶上,就已经被那戒备森严的阵势吓得变了脸色,差点就露了马脚。你说这样的副手除了能添乱,别的还能干什么!所以说,荆轲其实就是孤身深入虎穴,根本无人助攻或接应,本想一击得手的希望何其渺茫,结果不出意外的被秦王砍断大腿,连刺八剑,被秦王手下杀死,结局何等悲惨!

你怎样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件事(风萧萧兮易水寒)(3)

荆轲已死,令人唏嘘感叹,其“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牺牲精神固然可贵,他作为两千多年来失败英雄的典型形象固然可敬,但他的悲剧结局留给后人的教训和启示,不是更加值得我们深思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