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抬杠,也就是拌嘴的意思,既可以争得面红耳赤,也可以争的是恼羞成怒,但在清代却有位读书人毛奇龄,人称“西河先生”,是一位比较有名的经学专家,他在读到古人苏轼写的《惠崇春江晚景》时,就和苏轼抬起了杠,转而用朱笔做了注释说:“为何不是鹅先知,而偏偏是鸭先知呢?“

看古代名将风采(文人杠头)(1)

若是苏轼还活着就会说:“你人称西河先生,为何不称为东河先生呢”?所以这个杠头来得没有理由。

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刘半农先生一生就爱抬杠,目前还有《扬鞭集》、《瓦釜集》和《半农杂文》流传于世,但其写的一首抬杠诗却是甚是闻名:“闻说杠堪抬,谁人不抬杠。有杠必须抬,不抬何用杠。抬自有他抬,杠还是我杠。请看抬杠人,人亦抬其杠。”而著名作家郑振铎也喜欢抬杠,季羡林先生干脆就封其为“杠协主席”的称号。

看古代名将风采(文人杠头)(2)

明朝倒是有位不怕死的杠头,结果被燕王朱隶诛了十族。话说朱棣夺得政权以后,就要颁布告示昭告天下,于是就让方孝孺来草拟诏书,朱棣在大殿上甚至搬来椅子让方孝孺来写诏书,可这位臣子身穿孝服仍是哭哭啼啼,朱棣就劝说道:“我只是效法周公辅佐成王而已”,谁知方孝孺反问,成王在哪里?朱棣说:“成王已经死掉了”,方孝孺又问:“那成王的儿子呢?”

看古代名将风采(文人杠头)(3)

方孝孺

这时的朱棣仍是在耐着性子说:“成王儿子年幼,需要大人来帮助他”,谁知方孝孺仍继续上杠,说:“那为什么不立成王的弟弟呢?”此时的朱棣已经非常的不悦,说:“此乃是朕的家事”,谁知方孝孺说到,即使是杀了我,也不会为你起草诏书,朱棣就威胁到:“你不怕我灭了你的九族吗”,谁知方孝孺脖子梗一硬,说:“你灭了我十族又如何?”,就这样,开了一个杠上花,朱棣真的就灭了方孝孺的十族,据说光是行刑的时间就有七天之久。

看古代名将风采(文人杠头)(4)

朱棣

后来鲁迅先生曾评价这位负责《明太祖实录》的编纂者“正学先生”,也就是方孝孺,“颇有点腐“!

另外还有一位因为抬杠而被杀的人,这个人被杀的原因不仅仅是抬杠,而是因为其人是个杠精,并且是无往而不利,每次都以赢而赢,比之方孝孺的抬死杠,这位实在是精明至极,也就是因为太爱逞口舌之利,故而被杀。

看古代名将风采(文人杠头)(5)

郑国邓析

这个叫邓析的是古代郑国人,也是中国律师的鼻祖,曾自编了一套能够适应社会变革的成文法,人称“竹刑”。不仅如此他还广开培训班,使郑国出现了不少的辩才,一时郑国大乱,民口欢哗,到处都充斥着硬着脖子讲理的人,这对郑国的社会统治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威胁,于是郑国的国君姬驷歂便果断地处死了邓析。

看古代名将风采(文人杠头)(6)

邓析讲学

其实不管是古人还是现代人喜欢抬杠的人很多,既有能言善辩的也有认死理的,但不管是哪一种抬杠,轻则失了和气重者拉来仇恨,可谓是得不偿失。

最早时期的抬杠却不是语言之争,而是一项运动,据说在正月十五闹元宵的时候,古人就会把一个扮做丑角的人,用杠子抬起来,然后边忽悠边回答众人的提问,自此以后,抬杠一词在民间就不胫而走。

看古代名将风采(文人杠头)(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