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姚福军 摘 要:分析桐庐雪水云绿茶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品牌创建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效、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优势,对做强做优桐庐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提出了实施名茶品牌提升工程,推进茶产业转型升级;实施美丽茶园工程,夯实茶产业发展基础;实施行业龙头培育工程,增强茶产业竞争活力;实施茶文化融合工程,提升茶产业综合效益等四方面的建议举措,以助推雪水云绿区域品牌发展,促进桐庐茶产业提升,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桐庐茶叶品牌?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桐庐茶叶品牌(做强做优浙江桐庐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对策研究)

桐庐茶叶品牌

作者:姚福军

摘 要:分析桐庐雪水云绿茶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品牌创建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效、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优势,对做强做优桐庐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提出了实施名茶品牌提升工程,推进茶产业转型升级;实施美丽茶园工程,夯实茶产业发展基础;实施行业龙头培育工程,增强茶产业竞争活力;实施茶文化融合工程,提升茶产业综合效益等四方面的建议举措,以助推雪水云绿区域品牌发展,促进桐庐茶产业提升。

茶业是桐庐县六大农业主导产业之一,已列入浙江省特色优势产业,2019年全县茶叶产量4 650 t,产值达4.27亿元,全产业链总产值突破8亿元。其中,名茶雪水云绿产量达435 t,占总产量的9.35%;产值2.87亿元,占总产值的67.21%,成为山区农业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柱产业。但在农业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如何破解桐庐茶产业发展短板,做强做大公用品牌,推进茶产业转型升级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结合桐庐茶产业发展现状,精准查找短板,提出了转型升级的对策措施。

一、雪水云绿品牌建设现状

多年以来,桐庐县坚持以品质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实施品牌战略,通过科技创新、文化研究、基地建设,持续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桐庐名茶知名度不断提升,推动了桐庐茶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1. 品牌建设卓有成效

近年来,桐庐县茶叶协会通过对“雪水云绿”品牌实行“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监管、统一包装(认定)、统一宣传”的五统一管理,推行“双商标”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名茶雪水云绿在历届国际、国家、省市名茶评比中屡获金奖,是全省唯一连续3次获得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的名茶。2011年取得农业部颁发的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2014年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名茶“天尊贡芽”2013年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5年取得杭州市著名商标称号。“雪水云绿”“天尊贡芽”双双入选“中国杭州十大名茶”。据中国公用区域品牌价值评估结果,2019年“雪水云绿”品牌价值达9.8亿元[1]。

2. 文化研究成果丰硕

近年来,在桐庐县茶文化研究会和茶叶产业协会的密切配合下,深入挖掘桐庐县茶文化历史,出版《桐庐茶文化》8期,《桐庐茶界》专刊1期,《潇洒桐庐茶》书刊1本,先后制作和发放了《喝茶有利于健康》《桐庐茶韵》等宣传、普及茶知识资料;制作了“雪水云绿”“天尊贡芽”“潇洒桐庐,茶香千年”等系列宣传小册子,摄制了《桐庐名茶誉天下》专题宣传片,进一步夯实了茶文化底蕴,促进了茶文化、茶经济、茶旅游的发展。

3. 科技水平持续提升

近10年来,桐庐县先后引进浙农117、龙井43、白叶1号、黄金芽、中茶108等茶树良种10余个,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逾800 hm2;共改造或新建茶厂40余家,其中有8家茶厂通过了QS(SC)认证,并创建了3家省级标准化示范名优茶厂。同时,为适应市场发展需求,大力开展新产品的研发和市场运作工作,实行多茶类组合生产,逐步形成了以“雪水云绿”“天尊贡芽”为主导,红茶、白茶、黄茶、龙井茶、有机出口茶、毛峰茶等为补充的多层次、多门类的产品体系。桐庐红茶,主要有“芦茨红”“芦毛红”“雀点枫窗”“瑶池红”“卢苑红”等品牌,产业已初具规模,其中“芦茨红”“雀点枫窗”在国家、省级评比中多次荣获金奖。桐庐白茶,现有基地333.4 hm2,主要品牌有“雪冰云绿”“瑶池白茶”“鹤羽白茶”等。现有桐庐黄茶基地近千亩,主要品牌有“壶源金芽”“瑶池黄茶”等。另外,有机大宗茶的开发也成效显著,现有基地1 333.3 hm2,产量超2 500 t。

4. 基地示范作用明显

通过产业提升、精品园等项目建设,建成了一批高效的示范基地,极大地促进了茶产业的转型升级,逐步形成了以百江镇联盟村为核心的夏秋茶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基地;以新合乡新四村为核心的茶叶高效生态示范基地;以瑶琳镇姚村、分水镇保安村为核心的无性系良种茶园发展示范基地;以钟山乡歌舞村为核心的“天尊贡芽”产业发展示范基地;以芦茨村、毕浦村为核心的红茶产业发展示范基地。

二、存在的问题和发展优势

虽然桐庐茶产业在品牌发展、基地建设、龙头引领、市场建设等方面尚有不少短板,但在交通区位、生态环境、产品特性、文化底蕴等方面有不少优势。

1. 存在的主要问题(1)名茶品牌不够响

“雪水云绿”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总体质量水平不够高,与周边县市名茶相比仍存一定差距,有待进一步研究、改进、提高;由于受产量、营销区域等限制,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都还存在不足,品牌授权使用模式有待探索,品牌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

(2)品牌意识不够强

大部分企业经济实力较弱,品牌宣传投入不足,一般只参与政府组织的各种宣传推介会展活动,其他宣传推介活动较少。由于大部分企业自身不注重品牌宣传,制约了品牌影响力的提高和品牌的提升[2]。

(3)行业龙头未形成

现只有6家市级龙头企业,产值均在1 000万元左右,没有省级及以上龙头企业。总体而言,全县龙头企业数量偏少、档次偏低、规模偏小,带动力不够强。另外,桐庐县茶叶生产者与销售企业联接不够紧密,缺乏“产、加、销”一体化企业,生产规模及产品市场占有率受限。

(4)产业融合不够紧

茶文化与产业不够融合,有茶文化内涵的茶企基本没有,主要体现在以弘扬茶文化、推动茶经济的茶事活动举办较少,相比开化县每年举办“开化龙顶”开茶节、客商大会,建有1支茶文化表演队,有1台节目,桐庐县的茶文化宣传、茶文化挖掘力度有待加强。

2. 产业发展优势(1)区位优势明显

桐庐地处浙江西北部,“三江两湖”黄金旅游线的中段。境内群山叠嶂、溪流纵横。龙门山崛起于县境东南、天目山延伸于北部的边缘,富春江横贯东南、分水江流经西北,形成三山“鼎立”、两江“烟波”的“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之美景。杭黄高铁、杭新景高速、国道省道和富春江、分水江航道构成水陆交通干线,乡村公路四通八达,县城“40分钟交通圈”已形成,距杭州车程不到1 h,地理环境优越,水陆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

(2)生态环境优越

桐庐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均匀,年降水量1 552 mm,日照充足,年平均温度16.5℃,山水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72.41%,生态优越;海拔400 m以上的茶园超过666.7 hm2,有90%以上已达到无公害标准,其中50%以上符合有机茶标准,资源独特;同时桐庐又是中国最美县、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优秀旅游县、国际花园城市、全国产茶百强县。

(3)产品特性独特

“雪水云绿”因其原料的独特性,开创了全省乃至全国针形类名茶的历史,是“芽茶”的鼻祖。雪水云绿茶以其色、香、味、形四美见长,以其“三绿”(干茶色绿、汤色清绿、叶底嫩绿)著称,以观赏美与品质优的完美结合而博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4)文化底蕴深厚

桐庐历史上曾涌现出著《桐君采药录》一书的中药鼻祖桐君、东汉高士严子陵、唐代诗人方干、徐凝、唐代状元施肩吾、当代画家叶浅予等一大批历史风流人物,范仲淹、陆羽、黄公望、李日华、张又新、刘基等文人墨客在这里留下了许多传世名篇和绚丽画卷,也流传着严子陵与钓台、范蠡西施与分水、伍子胥与歌舞、一门三进士、宋家山等历史传说,不仅是华夏医药鼻祖的圣地(桐君山)、江南隐逸文化的起源地(严子陵钓台)、《富春山居图》的实景地(富春江),而且也是中华茶文化的发祥地、桐君老人的居住地、千年贡茶“天尊贡芽”的原产地、《和章岷从事斗茶歌》的原创地等。

三、品牌提升对策建议1. 实施名茶品牌提升工程,推进茶产业转型升级(1)统一思想,精准定位

实施“1 2 N”工程,将“雪水云绿”作为桐庐县的一大主打品牌重点打造,做好“天尊贡芽”和“桐庐红茶”两大品牌的管理和运作,同时加快桐庐白茶、桐庐黄茶等品牌的培育,形成以“雪水云绿”为主导,其他品牌为补充的多层次、多门类的产品品牌体系。

(2)完善标准,做大品牌

雪水云绿重点要在完善标准体系的基础上扩大产业规模、优化质量结构,做大品牌。首先,要修订雪水云绿茶生产技术规程市级地方标准,把产前、产中、产后环节纳入全程标准化管理。抓好源头茶叶原料的质量控制,加强环境综合治理和茶用农资网络建设,实施“放心茶”工程,全面推广无公害茶、有机茶生产技术,推行茶厂优化改造和CS认证,设立茶叶质量检测体系,加强监督检测,对上市茶叶进行实时监控和预警预报;要根据“雪水云绿”茶制作工艺原理,进一步完善加工工艺,合理配置加工机械,把传统手工制作经验与现代清洁化、连续化加工有机结合,确保产品品质均匀、一致,达到色、香、味、形俱佳的特色。其次,要扩大产业规模,在稳定高档茶产量的基础上,增加中、低档茶的数量,扩大产业规模,提高茶叶总量。此外,还应优化质量结构。首先在保持雪水云绿“针形”茶特质和“三绿”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口感和香型。其核心措施一是保护利用好高山茶优质资源,对衰老茶园进行改良,提升自然品质;二是加强技术创新,研究改进加工工艺,提升加工技术水平,提高品质。其次要突破产品类型,迎合现代消费市场需求,雪水云绿要从“单芽”扩展到一芽一叶、一芽多叶,拟把单芽茶列入特级(特一、特二),一芽一叶列入一级,一芽多叶列入二级及以下。

(3)加强管理,提升品牌

一是严把准入关,要出台《使用雪水云绿茶企业认定备案登记办法》,按办法规定严格审核、审批,确保使用主体达标。二是严把执法关,要成立由市场监管、农业执法、茶文化研究会、茶叶协会等组成的联合质量监督执法小组,各主要产茶乡镇成立质量监督小组,通过上下联动、网格化管理,切实保障产品质量,规范市场经营秩序。三是严把业主自制关,培养企业自制意识,做到“人人讲质量、处处重质量”,以主人翁的姿态融入到品牌建设的队伍中来[3]。强化“雪水云绿”茶生产、加工、流通全程技术培训,增强生产主体的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培育品牌“产业链”,引导鼓励企业围绕“雪水云绿”品牌自我创牌,形成“一母多子”品牌格局。四是严把生产标准执行关,严格等级区分,保证质价相符,提升消费者满意度。

(4)加强合作,营销品牌

一是要主动“请进来”,要加强产、学、研合作,要积极引进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等茶叶科研机构到桐庐设立研究基地,要加强与浙江大学、浙江农林大学等高校的合作,加强科研开发;要加强与中国茶叶学会、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等社团的紧密联系,着力打造全国重点产茶县、中国茶文化发祥地、中国最美茶园等一批行业名片;要争取作为主办方承办一些行业主体会议,如中国茶叶学会年会、中国茶叶大会等,在行业内推广桐庐茶叶。二是要积极“走出去”,要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举办推介会,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各种茶事活动,扩大桐庐茶叶的知名度。

2. 实施美丽茶园打造工程,夯实茶产业发展基础(1)注重种质资源保护利用

桐庐县海拔300 m以上鸠坑种有性系茶园和几十年树龄的茶园超1 000 hm2,大部分处于荒芜或半荒芜的自然生长状态,若能逐步进行保护利用,通过流转、改造,集中管理,开发生产野生茶、百年老茶等优质名茶,将对桐庐县名茶品质整体水平的提高、茶产业的提升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2)规划打造最美茶园

结合桐庐最美城市的建设,做好总体规划,着力打造1~2个中国最美茶园。拟在瑶琳姚村建设桐庐县第一座美丽茶园,并申报“中国最美茶园”评选;计划与杭州艺福堂茶业有限公司合作,在富春江、瑶琳、分水等地择优选择一处66.7 hm2左右的茶园,建设一座“中国最美茶园”。

(3)创新探索生产模式

以企业为先,组织协调,政府保障的管理理念,加大大宗茶开发力度,瞄准国际市场,大力推进茶叶精深加工,开发出口茶、茶饮料、茶日用品等多元衍生品,不断提高茶叶附加值,提升茶产业综合效益[4]。

(4)茶旅融合发展

精品茶园的打造要结合桐庐民宿及旅游资源的特色,做到一、二、三产的高度融合。要通过建立茶展览馆、茶艺馆等,探索发展“茶公园”“茶家乐”“茶庄园”等茶休闲旅游项目,培育一批特色风情茶园、茶旅企业,推进茶旅结合新型业态发展。通过推广茶园套种适种珍贵彩色树种、配套休闲旅游设施等,改善茶叶品质,美化茶园景观,打造成可看、可游的精品茶园,引领茶产业整体水平提高[5,6]。

3. 实施行业龙头培育工程,增强茶产业竞争活力(1)培育行业龙头

要在资金、项目、政策等方面向重点茶企倾斜,支持其做大做强,引导小型茶企向龙头企业、知名品牌集中,大力推进产业整合[7]。实施“1 3 5”工程,3年内扶持培育一批科技型、外向型、带动型龙头企业,提升桐庐茶叶市场竞争力。杭州艺福堂茶业有限公司桐庐基地对桐庐茶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拟将该公司作为省级农业龙头企业重点对象进行培育,并将桐庐恒信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桐庐金瑞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桐庐余香堂茶叶有限公司等为重点培育对象。此外,计划新培育县级农业龙头企业5家。通过完善新型农业服务体系,推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模式,推进基地—茶厂—研发—市场等各环节的合作经营[8]。帮助中小茶企“强筋健骨”,大力培训茶企老板,推行卓越的绩效管理模式,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益[9,10]。

(2)拓宽销售渠道

加强“互联网 ”“大数据 ”等新的营销模式的应用,鼓励较大规模企业触网,拓展桐庐茶叶的销售渠道。一是要借助杭州艺福堂茶业有限公司、安厨电子商务产业园等电子商务平台发展机遇,大力推进茶电商发展,同时可借助桐庐发达的快递业优势,拓展销售途径;二是要支持茶叶协会到大中城市举办桐庐茶叶巡回展销、推介活动;三是鼓励企业到县外开拓市场,在大中城市开设品牌专卖店、连锁店或销售窗口、茶馆茶楼;四是支持艺福堂把桐庐茶产品推向国际市场,支持百江、分水建立出口茶加工中心,使之成为桐庐县出口大宗茶加工生产的龙头,提高大宗茶附加值和影响力。

4. 实施茶文化融合工程,提升茶产业综合效益(1)创新宣传方式,拓展文化内涵

以茶文化为茶产业发展的切入口,通过深入茶文化研究,推进茶产业的传承发展。一要突出桐庐山水的生态休闲养生功能和“桐庐名茶”的健康养生功能,加强特色宣传,宣传最美的桐庐、香醇的茗茶,培育桐庐茶经济新的增长点;二要致力加快茶产业与文化的融合,以举办茶文化活动为载体,传播茶文化,巩固培育新的消费群体,推动茶经济与茶文化双赢发展;三要充分发挥茶文化研究会的作用,使茶文化活动常态化[11]。计划编写《桐庐名茶》一书,成立1支茶歌、茶舞、茶艺表演队,制作1台茶文化表演节目,每年3月、4月举行“潇洒桐庐茶休闲文化节”“全民饮茶日”“敬老茶会和名茶品评会”等系列茶事活动。

(2)加强文化弘扬,发展文化旅游

茶要与民同乐,茶文化要与旅游融合。要面向旅游业、做足茶文章,将茶文化旅游作为桐庐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招商引资、融资合作、规划建设一批茶生态旅游园、茶文化休闲馆、茶业展览馆、茶文化展示区。如利用桐君、严子陵、方干、陆羽等名人,以及桐庐是《斗茶歌》的原创地、千年贡茶的原产地等历史,建立一个桐庐茶文化历史的集中展示区,供广大旅客参观、游览,提升桐庐茶文化影响力。

参考文献:略

作者简介:姚福军,男,桐庐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茶叶技术推广工作

来源:《中国茶叶》期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