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撰稿 杨易

10月17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第二天。作为一名内地在港学生,我前往香港老城区领取在地居民身份证。路过尖沙咀一中心街道时,无意中看见十字路口对面,一块大屏幕正在滚动播放关于党的二十大的相关新闻,驻足观看了近十分钟,直到相关新闻播放完毕。——这是我第一次以如此“特别”的视角关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

以爱国情怀激发奋斗精神(以青春奋斗精神)(1)

10月17日,香港尖沙咀,一块电子屏幕上播放着党的二十大相关新闻。 杨易/摄

这块电子大屏幕下面,是著名的重庆大厦,被认为最能反映全球化和香港多元文化特色的地方。一些明显是专程来此“打卡”的年轻人,也被头顶屏幕上的红色背景和主题内容所吸引,抬头看了许久。我猜想,这些行人大概也是学生身份。这是个令人鼓舞的发现——年轻的同伴们葆有对政治的热情和对国家时事的关心。

驻足观看这段时间,屏幕上播报了多个主题的内容,包括二十大报告中的涉港内容;书记在报告最后勉励青年群体的话语,“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此外,屏幕播报内容还关注到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赵辰昕在当天上午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国扩大高水平开放的决心不会变,将全力支持香港、澳门深度参与大湾区建设,巩固国际竞争优势,让港澳从国家发展大局中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我强烈感受到了国家对香港的重视和对青年的期许。今年正值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书记希望港澳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好发挥作用,特别是港澳地区的年轻人——也包括像我这样的在港求学或工作的内地青年。面对个人不确定的未来,我们心里由此更多了一份信心、一份踏实。

作为一名内地在港学生,为了更快适应当地社会,来港一个多月,我时常尝试用香港当地人的视角,来认识、思考中央和香港特区政府“解决问题”的这几年,以及疫情持续下的社会百态。透过房屋、医疗等方面的切身体会和观察到的香港民生现状,再“跳出来”理解在二十大报告中的涉港论述,我更加深刻地领悟到香港踏平坎坷再出发的不易,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必要性,以及“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走过尖沙咀街头,看到被“黑暴”分子大肆破坏的场景早已远去,道路两旁崭新的护栏映衬着随风飘扬的国旗和香港特区区旗,我由衷感慨香港社会之变和希望之光。

对于我来说,身处香港关注二十大、学习二十大精神,是一次难得的经历。祖国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换一种站位认识国家发展大局,激励我要更加努力充实自己,用心找寻个人在社会中的定位,勇于担当责任,在未来的职业赛道上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以爱国情怀激发奋斗精神(以青春奋斗精神)(2)

10月17日,香港一家便利店摆放的当地各大报纸,头版头条均刊登党的二十大开幕相关新闻。 杨易/摄

返回学校途中路过一家便利店时,我看见这里摆放着当天最新发行的香港各大报纸,清一色的“中国红”格外醒目,自豪感、自信感再一次油然而生。我知道,香港本地民众也和我一样,高度关注国家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的发展方向,坚信国家始终是香港最坚强的后盾。

我将持续关注党的二十大,并会在校园生活中加强与本地学生的沟通。未来不论身在何种岗位,从事何种工作,我也会始终带着这份对香港发展和湾区建设的热忱,努力推动两地之间的理解与交流,把爱国之情融于心、化于行,以青春的奋斗致敬祖国。

(作者系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在读硕士)

责任编辑:高鑫诚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