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历史上,隋炀帝因为开凿京杭大运河而为人所诟病,而之所以诟病是因为,我们知道隋炀帝修建京杭大运河是为了游玩江都(今扬州)方便,历史的真相真是这样?

一、隋炀帝开凿京杭大运河背后的政治目的

事实上我们想得太过幼稚了,隋炀帝开凿以洛阳为中心的南北大运河,其真实目的在于攻打高丽。

1、从史料的蛛丝马迹中发现京杭运河和征伐高丽联系

据《隋书·闫毗传》载:炀帝“将兴辽东之役",自洛门开渠,达于涿郡,“以通运漕,(闫)毗督其役。"这条极为难得的材料,有力地说明了作为北运河的永济渠的开凿,其目的完全在于攻打高丽。那么,南运河开凿的目的何在呢?

隋炀帝修大运河简介(隋炀帝开凿京杭大运河仅仅为游玩)(1)

据载,南运河的开凿,从一开始就出于军事与政治目的。《国语·吴语》云:吴王夫差“起师北征,阙为深沟、通于商、鲁之间,北属之沂,西属之济,以会晋公午于黄池。"《史记·吴太伯世家》云:吴王夫差十四年(公元前482年)春:“吴王北会诸侯于黄池,欲霸中国、以全周室。“清乾隆《淮安府志》卷六《运河志》亦云:“春秋时,吴将伐齐,于邗江筑城穿沟,曰渠水。”北魏孝文帝试图平定江南,当时曾打算沟通洛阳与淮河,并说:兵卒“下船而战,犹出户而斗,此乃军国之大计。”大臣李冲也说:“若尔,便是士无远涉之劳,战有兼人之力。“

从上可知,吴王夫差是为了“北征”、“会诸侯"和“霸中国”而首凿邗沟;孝文帝为了“军国之大计”,曾试图开凿南运河。前人开凿和试图开凿南运河的行,对隋文帝父子有所启示那是必然的。

据《资治通鉴》载:开皇七年(587年)四月,文帝“于扬州开山阳渎以通运”。文帝此举用意何在呢?胡三省的注对此有正确回答:“山阳渎通于广陵尚矣,隋特开而深广之,将以伐陈也。胡氏所谓“将以伐陈也” 五字,从本质上道破了隋文帝开山阳渎的目的。隋代南运河的开凿,业已证明当初也是为了军事目的,可是史书中很少有明确而又直接的记载。隋炀帝开南运河是为了攻打高丽,史书中同样缺乏直接记载。然而我们确信,只要是历史上客观存在过的事物,不论时间如何久远,总会给人们留下研究它的踪迹的。

隋炀帝对运河的利用,可以说就是他为攻打高丽而开凿南运河所留下的踪迹。大业七年(611年)二月,在开凿运河的全部工程刚完工,炀帝便迫不及待地从江都乘龙舟北上,途中连东都洛阳也未驾幸就直达涿都。这次北上以后,炀帝亲率大军发动了讨高丽的第一次战争。在这次战争中,他“总征天下兵,无问远近,俱会于涿";还征发江淮以南水手一万人,弩手三万人,岭南排镩手三万人。于是,四海奔赴如流。同年七月,他又征发江淮以南民夫及船,运输黎阳及洛口诸仓米至涿郡,触舻相次千余里。载兵甲及攻取之具,往还在道,常数十万人,填咽于道,昼夜不绝。

《隋书》亦载:炀帝三驾辽泽时,充分利用运河,使“飞粮挽秣,水陆交至”涿郡。炀帝利用南北大运河的史实,不是都说明了开运河同打高丽的关系吗!

2、巡幸江都与征伐高丽内在联系

炀帝乘龙舟幸江都,似乎属寻常事件,与攻打高丽不会有何联系。其实并非如此。《资治通鉴》云:炀帝将幸江都,“以诗留别宫人曰:‘我梦江都好,征辽亦偶然“。这条简略记载,长期以来被一些史学工作者当作炀帝征高丽纯属“偶然”行动的证据,这显然失之轻率。

隋炀帝修大运河简介(隋炀帝开凿京杭大运河仅仅为游玩)(2)

我们以为,炀帝的诗句,若从表面意义看,第一句似乎是说江都是游玩的好地方、第二句似乎是说攻打高丽只是偶然的军事行动。若再分析,似乎前后两句诗中的“梦江都”、“征辽"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回事。

可是,一旦我们把这两句诗联系起来思考时,就会感到诗句还另有一层尚未明白说出的意思。“诗言志”,是我国诗歌创作的固有传统,炀帝赋诗必然无悖于这一传统,如果“梦江都”与“征辽”之间不存在任何内在联系,那炀帝要么在诗中只写江都的水乡秀色,以此寄托他追求淫乐的心情;要么在诗中只写同高丽军队的酣战,以此抒发他“慕秦皇、汉武”业绩的雄心壮志。

然而,炀帝的诗并末这样写,而是把“梦江都”与“征辽”相提并论。这正好说明炀帝是用含蓄的手法告诉人们,“梦江都”与“征辽”之间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

经查阅,炀帝的上述诗句,在《隋书》中没有记载,而在《说郛·隋遗录》中不仅载有全文,并且还较为详细地记述了炀帝即兴赋诗的具体情景:

“大业十二年,炀帝将幸江都,命越王侑留守东都。宫女半不随驾,争泣留帝,言‘辽东小国,不足以烦大驾,愿择将征之',攀车留措,指血染鞅。帝意不回,因戏飞帛,题二十字,赐守宫女云:‘我梦江南好,征辽亦偶然,但留颜色在,离别只今年'。”

《隋遗录》补记的两句诗,虽然同攻打高丽无甚关系,但其所记炀帝即兴赋诗时的情景,说明开运河、幸江都与攻打高丽之举环环相扣,紧密相连。如果炀帝乘船经运河、幸江都,同攻打高丽无关,那宫女们为何要给炀帝说“辽东小国,不足以烦大驾,愿择将征之”的话?炀帝为何在赐守宫女诗中也把“梦江南”同“征辽”拉扯在一起?宫女们的话和炀帝的诗,前后呼应,语意相同,其故何在?

炀帝之诗,《隋遗录》的作者看作是为“戏”留守宫女而作,但我们以为,仅这样的认识不免过于肤浅。其实,这首带有“戏"意之诗,更为重要的是它道出了炀帝幸江都是为筹划再次攻打高丽这一真情。这就说明,开运河是同攻打高丽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的。

二、打高丽何以要开运河?

从上述可知,炀帝采取断然措施开运河的目的,在于攻打高丽,这已是毫无疑义的了。可是,仅作这样的认识,仍然显得不够,炀帝还有更深一层的目的。因为在炀帝营东都和开运河之际,以高丽为首的北方草原各族所构成的强大弧形,正严重威胁着隋朝,所以炀帝攻打高丽的根本目的,在于彻底打破以高丽为首的北方强大的弧形包围。然而,攻打高丽,何以先要开运河?

隋炀帝修大运河简介(隋炀帝开凿京杭大运河仅仅为游玩)(3)

我们认为,隋炀帝所全力进行的对高丽的战争,并非一般的边界战争,而是一场决战。这是这一问题的实质,既然对高丽的战争是一场决战,则炀帝势必力求全胜;要求得全胜,一定会在战争准备上做到万无一失。早在南北朝时,北魏对高丽的战争就未能取得彻底胜利;隋文帝时,杨谅等攻打高丽的战争惨遭失败。这两次战争的结果,当与备战不充分有很大关系,尤其文帝时的惨痛教训,炀帝在这场决战前的备战中不会不记取。以此看来,炀帝在对高丽决战前数年开凿南北大运河,毫无疑问地是把这项浩大工程作为备战的重要部分来对待的。

炀帝对高丽的决战,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的轻率行动,而是有一个颇为不短的决策过程。

据《资治通鉴》记载,当隋文帝得知高丽王高汤“闻陈亡,大惧,治兵积谷,为拒守之策"后,就曾赐玺书斥责高汤:“虽称藩附,诚节未尽”;并警告他说: 王若不“洒心易行,率由宪章”,“朕若不存含育,责王前愆,命一将军,何待多力!殷勤晓示,许王自新耳!”胡三省注云:“自时隋终以高丽为意”。直至开皇末,隋朝君臣“朝野皆以辽东为意”。而文帝本人也对高丽“疾焉,欲征之久矣”。

这说明,隋攻打高丽,在文帝时就已决策,并且朝野皆知。所以炀帝把打高丽称为“承先旨"。同时,文帝临终还留下遗诏云:"国家事大,不可限以常礼……自古哲王,因人作法,前帝后帝,沿革随时,律令格式,或有不便于事者,宜依前敕修改,务当政要。”这些话对炀帝在决战前开凿运河,同样起了重要影响。

炀帝营造东都洛阳,这是对高丽决战的迫切需要。因为秦汉以来,洛阳和长安虽然早就是黄河流域的两大政治中心,但将两城的条件加以比较就可发现,若以长安统辖关东和江南各地。位置显得过于偏西。若从长安东去,又受着崤山的阻遏,对江南和辽东等地更是鞭长莫及。所以炀帝在营造东都诏中说:关东、淮海各地,因“关河重阻,无由自达。朕故建立东京,躬亲存问,今将巡历淮海,观省风俗,眷求谠言。“

而洛阳则不然。就地望而言,它位于中原腹地,居中而应四方,拟议中的南北大运河的起首又在这里。这样,洛阳无疑就成了南北交通的交汇之地。

就经济条件而言,洛阳并非只是一座单纯对全国实行行政统辖的孤城,实际上它是同附近的黎阳、同洛和平洛等仓城相辅相成、合而为一的经济中心。从其附近及江南地区征调而来的粮食等物资,先储存于以上诸仓城中,当正式对高丽决战时,再从这里调往涿郡、辽西和辽东各地,以供战争之需。

隋炀帝修大运河简介(隋炀帝开凿京杭大运河仅仅为游玩)(4)

就洛阳与南北大运河的关系而言,犹如一个人同他的两臂一样。南运河是伸向东南地区的臂,通过它既可控制江南世家大族,又可从那里征发决战的役丁和搜刮决战用的物资;北运河是伸向东北方的一臂,通过它既可控制河北、辽西等地,更为重要的是可直接用于对占据辽东的高丽的决战。

显而易见,炀帝事先营造东都洛阳,实际上是适应对高丽决战的需要,把洛阳变成决战的军事大本营。对于这适应对高丽决战的需要,把洛阳变成决战的军事大本营。对于这一点,当时远在东莱的来护儿在得知杨玄感叛军进逼东都消息时就曾说过:“洛阳被围,心腹之疾;高丽逆命,犹疥癣耳”,就是很好地说明。

至于在炀帝之初就下令开凿南北大运河的问题,那也是适应对高丽决战的需要。开皇十八年(598年),杨谅等率百万之众,攻打高丽,不料因“馈运不继,军中乏食"等原因而惨遭失败。“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是人所共知的道理。炀帝作为一国之主,岂能不明白这个道理!

炀帝第一次攻打高丽时,曾出兵113万多,号称200万;另又驱使役丁不下200万。这数百万兵丁的吃粮及其它军需物资,从洛阳附近运往辽西、辽东,单靠车运马驮显然是无济于事的。

炀帝心里明白,如果军需物资等的运输问题解决不好,那对高前的决战必蹈杨谅的覆辙。以此可以想见,炀帝在决战前的备战方面,特别是对军需物资等的运输问题,决不会掉以轻心。同时,炀帝曾长期屯戊扬州,灭陈时又为主帅。他深知江南世家大族的刁钻和不甘失败。

鉴于这种种情况,他势必担心决战期间江南世家大族可能滋事,造成后顾之忧。为防患于未然,先开通运河,这样不仅便于把江南的物资和兵卒、役丁运往涿都,而且必要时还可迅速耀兵江南,以便震慑和镇压江南世家大族的反叛。

据记载,大业元年(605年)八月,炀帝的第一次幸江都,实际上就是对江南世家大族的一次耀兵。炀帝所率船队,“有乎乘、青龙、艨艟……数千艘,并十二卫兵乘之,并载兵器账幕……舳舻相接二百余里,照耀川陆,骑兵翊两岸而行,旌旗蔽野。“这段记载“何尝不是一次声势赫赫耀兵江南的军事示威"!

隋炀帝修大运河简介(隋炀帝开凿京杭大运河仅仅为游玩)(5)

古代帝王出巡,拥有如此规模和声势、在历史上岂能找到第二个!从而这次出巡对江南世家大族的震慑,是不言而喻的。这也说明了炀帝在攻打高丽前开凿南北大运河的原因所在。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