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我读过很多现代作家的散文,有的散文冶艳如白先勇,有的丰厚如蒋勋。

看完汪曾祺先生的《生命本来从容》之后,发现把散文写的如此云淡风轻的唯有汪曾祺先生一人。

人间有味自在从容汪曾祺摘录(万物静观皆自得)(1)

童年登高远望的,是永不能释怀的乡愁

汪曾祺祖籍江苏高邮,离我居住的南京很近。我曾经多次去过那里,是一座非常典型的江南小镇。

现在的高邮给我的印象,是被高邮湖围绕的现代小城,安详静谧。汪曾祺先生笔下的高邮可能是因为年代的关系,充斥着小河蜿蜒的水汽。

汪先生在文中重复着回忆着自己的父亲。

在阳光通透的瓦屋里面,一位年轻的父亲,正在教孩子画画。父亲画画是自学的,却也懂得布局,浓淡,俨然是不出世的国画高手。在父亲细细的为画梅花布局遒劲的枝干时,旁边是充满孺慕目光的孩童。

在汪先生的笔下,童年对于他来说是充满了爱的。

无论是带着他唱“小白兔”,对他有着“师恩母爱”的幼儿园老师,还是家中从小对他百般疼爱的姆娘,都是孩童时期不能忘记的母亲怀抱一般的温暖。

童年的幸福感造就了汪先生宽阔豁达的性格。即使后面求学时候面对战争的阴影,工作之后种种不顺,都能在他的恬淡性格中变成人生路途上的风景。

人间有味自在从容汪曾祺摘录(万物静观皆自得)(2)

西南联大时光,承载了青春的肆意狂放

整本散文集用了三分之一的篇幅自报家门,回忆故乡,却用了整整一大半来讲述了汪曾祺先生在西南联大的八年时光。

西南联大,是中国教育史上一段很奇异辉煌的时期。它所在的时间正是战争期间,为了保全全国的最优秀教育力量。清华、北大、南开大学一起西迁。在后方建立起了一道保护屏障,才没有让战火毁了当时中国最优秀的子弟。

战火没有浇灭知识的种苗,毁灭伴随着重建的新生。

战后中国很多行业的领头人,先驱都是西南联大毕业而来。其中不乏李政道、杨政宁这样的知名学者,他们带来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希望。

在作者的笔下,西南联大却和我们所处的校园没什么不同。有各种各样性格的教授,学生们朝气蓬勃,自由肆意。并没有因为所处战争年代变得怯懦。那时的学子追求的并不是毕业之后能否找一个好工作,为中华崛起读书仿佛是刻在骨子里一般

为此,在飞机来轰炸之时,还有人能够欣欣然继续蒸着自己的莲子。

这个例子在这本散文集中反复出现,可见在汪曾祺先生的心中。对于任何猝然而来的灾祸,都用一种“儒道互补”的施施然精神对待之,这种临危不惧,“儒道互补”的不在乎,正是西南联大永远不被征服的精神所在。

不仅仅是学生,沈从文先生,金岳霖先生,这些中国文学史上响当当的人物,在文中也仿佛就是曾经教过自己的老师一般。慈爱惜才,有时又有些小怪癖,有时又有些孩子气。

文章反复描摹沈从文先生对于学生的爱惜。

沈先生不遗余力的把学生的作品投稿到各大报社,使用的都是自己的薪水,为了省一些,会把旁边多余的纸边细细裁减了,这样可以省一些邮费。文章功力见细微之处,这样的先生真是让人觉得可敬可爱。

人间有味自在从容汪曾祺摘录(万物静观皆自得)(3)

漫长的岁月,静观万物,自得其乐。

汪曾祺常说,“人生苦短”,为此他马不停蹄,一路向前。

离开西南联大之后的汪曾祺命运多舛,一度找不到工作,被下放,经历了建国初期的一系列经历。

虽然坎坷但是汪先生的精神依旧是开朗的,如同他淡淡的文风,看淡一切,随遇而安的性格把读者带到了他的人生境界之中。

万物静观皆自得,无一事不美。

他告诉我们,无论是恬淡的生活还是生活的压力,都可以过的很诗意。

他用画水墨荷花的手画土豆大全,还自得其乐的说,土豆画完正好可以烤了吃,乃是人生一大妙事。真不愧是“抒情的人道主义者”。

人间有味自在从容汪曾祺摘录(万物静观皆自得)(4)


汪曾祺的文字是淡的,为此常被人诟病说没有艺术性。先生不为所动,说,我是什么样的人就是什么样的文字,不会为了追求深度违反了自己的本性。

由此可见,汪曾祺的恬淡是刻在骨子里面的。他的思想也好,观念也罢,都在他的文字里面静静的放着。

他的作品映照出汪曾祺先生的一生。

他的乡愁,他肆意的青春,他静观人生的态度。

就像他的这篇小诗里面说的:

如果你来访我

我不在
请和我门外的花坐一会儿
它们很温暖
我注视他们很多很多日子了
—— 汪曾祺

人间有味自在从容汪曾祺摘录(万物静观皆自得)(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