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四川日报-川观新闻川观新闻记者 徐登林 文/图,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神秘的九寨沟美景图?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神秘的九寨沟美景图(走进初心地1991-2000)

神秘的九寨沟美景图

来源:四川日报-川观新闻

川观新闻记者 徐登林 文/图

树正群海

探访点位:九寨沟风景名胜区

历史评价:1978年,九寨沟设立保护区;1982年,国务院同意将南坪县九寨沟列为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84年,九寨沟正式对外开放;1992年,九寨沟成为世界自然遗产地,整个过程遵循“资源保护——开放发展——品牌升级”科学规律。

“九寨沟是世界遗产地管理的典范。”——在《九寨沟的启示》一书中,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资深专家桑塞尔博士这样评价。

古木参天,海子叠翠,杂花满地,鸟兽隐现。4月,是阿坝州九寨沟风景名胜区海子涨水、树木回青、动物逐渐活跃的时节,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一天天增多,大家都想一睹九寨沟的神奇。

然而,在一段漫长的历史时期内,藏族同胞在这里过着简单自足的生活,鲜有外人打扰,那时的九寨沟,宛如一个世外桃源。随着上世纪五十年代林业勘探的进入,九寨沟丰富的森林资源和宛如童话般的美景同时展现在世人面前。你可能不知道,九寨沟险些毁于斧锯。

九寨沟经济发展和自然资源保护,如何找到平衡点?逾半个世纪的历史进程,可谓跌宕起伏,峰回路转。春末夏初,记者一行来到九寨沟风景名胜区,为你揭秘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泽旺秀口述历史

原住民把伐木油锯和拖拉机没收了

九寨沟地处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岷山山脉南段,位于我省阿坝州九寨沟县境内,系长江水系嘉陵江上游白水江源头的一条大支沟,因沟内有树正、荷叶、扎如等九个古老的藏族村寨而得名。

相较于千瀑飞溅的夏季、层林尽染的秋季和白雪皑皑的冬季,春夏之交,是九寨沟景色“最不理想”的时节。纵然如此,4月20日清晨,一辆辆观光车满载游客从沟口外驶入沟内,在诺日朗旅游服务中心下车,游客们首先挨挨挤挤、摩肩接踵,然后四散到珍珠滩、诺日朗瀑布、树正群海等地,欢笑着,呼喊着,观山玩水。“九寨归来不看水”,这个季节九寨沟的水美不在瀑布,而在于那一个个沉静的海子,它们呈现出千万层次的蓝色:墨蓝、深蓝、翠蓝、绿蓝、浅蓝,让人震撼,流连忘返。

九寨沟深藏的美,得益于当地群众淳朴的保护意识。

“我们藏族群众认为,山有山神,水有水神,地有地神,树也有树神,任何人不能随意动水,随意动山,随便砍树 。”现年63岁的九寨沟树正寨居民泽旺秀说。

正是得益于藏族原住民的原始自然保护意识,九寨沟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基本保持着生态平衡,人与自然和谐共存。而这一平衡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被打破:国家林业部勘测人员进入九寨沟,对九寨沟内的森林植被进行了评估:九寨沟内的森林储备总量为400万立方米,可供开采的面积为59340公顷。

1967年,南坪(现九寨沟县原名南坪县)林业局在九寨沟内组建则泽林场,也叫124林场,开始采伐作业。1972年,南坪林业局在九寨沟组建日则林场,也叫126林场,实施木材采伐。

两个林场实施木材采伐,一开始便受到沟内原住民的阻挡,双方还发生了不少摩擦。

泽旺秀回忆,其中一次大摩擦就是,九寨沟的群众到124林场,把他们的工具,如油锯、马锯,一台大拖拉机和一台小拖拉机,全部给“没收”了。“当时,整个九寨沟就700来人,参与没收伐木工具的人就有近200人,我虽然只是8岁左右的小娃,也参与了,还跟着大人去关了伐木者的电站。”泽旺秀说,当时南坪县政府来调解,伐木方让步,森林就保留下来,包括树正寨前山后山,还有则查哇寨前山后山,现在游客在静海边还能看得见砍树和未砍树的边界。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因时势原因,九寨沟两个林场基本停工,但在七十年代又恢复了生产,而且,因为要还贷款,两个林场更加拼命地采伐木材,拼命地集材。

1974年,原国家林业部吴仲伦(中国林学会副会长)到南坪林业局检查工作,到九寨沟后他说:“我到过世界上许多国家,还没有见过这样优美的自然风光。后来,吴仲伦向原四川省林业厅和原国家林业部领导提出建议保护九寨沟,原国家林业部保护司司长卿建华,就大熊猫保护、大熊猫驯养繁殖专门给国务院写了报告,在这个报告里,明确提出来,要把大熊猫栖息地九寨沟划为自然保护区。

国务院接到这份报告,在征求相关部门和有关专家意见后,于1978年12月15日下发了在南坪县的九寨沟设立自然保护区的文件。文件要求停止其区域内的一切森林砍伐,禁止一切经营性生产活动。因此,沟内两个林场陆续搬出。

赵德猛介绍九寨沟发展构想

拆除沟内7000个家庭床位

伐木停止后,经过数年休养生息,九寨沟自然景观复返美丽。

1982年11月8日,国务院同意把南坪县九寨沟列为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84年1月,九寨沟风景名胜区管理局成立,九寨沟正式对外开放,开始进行探索性、小规模、粗放型的旅游开发。

“随着游客逐年增多,1985年,政府提倡搞家庭旅馆,我家建设了一个三层楼的楼房接待游客。”泽旺秀介绍,家里本来可以接待40个游客,但有时住进来80多名游客,没有床位,就给他们一床棉絮,游客偎在炉火边,清晨起来一头白絮,也没怨言。

自此,经过10余年发展,九寨沟家庭旅馆床位数达到7000个,接待游客数万人。

1992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十六届会议批准,将九寨沟风景名胜区作为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九寨沟的保护和管理能力就要接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监督。”九寨沟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局长赵德猛介绍,此前,以居民为主体在景区内修建大量宾馆旅店,游客消费主要在景区进行,之后,开始控制在景区内修建宾馆旅店,并开始较大规模的保护性开发工作。

2000年,九寨沟正式实施“沟内游、沟外住”政策。同时,在全国景区中率先实施限量旅游政策,严格控制每天进沟人数;率先运行绿色环保观光车,控制汽车尾气达标排放;率先全面推行免水冲环保厕所,积极构建具有九寨特色的厕所文化;九寨沟还开通人行观景栈道实现人车分流,有效减轻了区内环境压力;统一管理景区餐饮等经营活动,建成并运行景区定点餐饮服务中心,实现污染物的零排放;投资1000多万元修建了全景区统一的排污、治污系统工程。

2001年5月1日起,政府下令关闭九寨沟景区内所有宾馆旅店。2003年以来,大规模拆除景区经营性房屋和违章建筑12万平方米,支付居民拆迁户经费3000多万元,恢复植被2万余平方米,将景区村寨“三线”全部入地,修建了消防通道,有效遏止了景区城市化现象,使区内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改善,生态系统良性发展。

见证九寨沟保护与开发历史进程中,泽旺秀从队长成长为村主任,后于2010年任村党支部书记。响应政府关闭家庭旅馆号召,泽旺秀自然走在前面。“我家2001年关闭家庭旅馆,然后在沟外距沟口2公里的地方修建了红宝石大酒店,长期租给外面来的人经营。”泽旺秀说,现在卸任村党支部书记已有4年,但他对九寨沟大小事,特别是涉及环境保护的事,都很上心。

近年,九寨沟先后投入10多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使九寨沟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完成景区40处观景台、19个休息亭、57座生态厕所、34公里污水处理管网建设。建成信息中心、游客中心、管理中心等工程。景区内国际化多语种标示标牌实现全覆盖。按照国家二级公路一级路面要求,改造景区公路61公里,绿化边坡37万平方米。铺设60公里光缆,建立景区智能化监控系统和移动电话通讯系统。投资2.2亿元对区内公路瓶颈、第三卫生间、污水管网等进行改造和新建。

“从九寨沟设立保护区到正式对外开放,再到成为世界自然遗产地,整个过程遵循‘资源保护—开放发展—品牌升级’科学规律,九寨沟的美是全世界的,它保护利用的经验也是全世界的。”赵德猛称,经过多年的持续建设,景区内基础设施接待能力基本跟上快速发展的旅游形势,有效增强了生态环境保护能力和景区发展后劲。

九寨沟的保护和开发,无数游客以“脚”投下肯定票。1984年全年游客仅2.7万人次,1995年接待游客16万人次。到2001年创下119万人次的历史记录。2015年和2016年游客接待人次连续超过500万。1981年至2018年接待游客4637.38万人次。

本文来自【四川日报-川观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