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黄铭光,祖籍福建,生于1964年11月,1986年基础数学硕士研究生,现为私企公司董事长,福州大学经管学院兼职教授。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黄氏有什么起源(中华黄氏史一黄氏的起源)(1)

位于今河南省潢川县隆古乡的黄国故都

“黄”是当今中国第七大姓(氏),广西第一大姓,广东、福建、台湾及香港第三大姓,江西第五大姓。全世界黄姓人口6000多万,在中国国内为3200多万,黄姓人口最多的省,是广东省(以上为2020年数据)。

黄氏历史上有名气的支派众多,江夏黄氏只是其中一支,但在黄氏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地位最尊、人丁最盛、财气最旺、分布最远、英才最多、影响最大的一支,就是江夏黄氏。再从江夏黄氏衍生出来的金华黄氏与邵武黄氏,是当今世界黄氏人口最枝繁叶茂的两大分支,而邵武峭山公黄氏现今人口近千万,是华人黄氏第一大家族。

在中华二十四孝故事中,有两个故事的主角是黄氏族人:第13 孝“扇枕温衾”,讲的是江夏黄氏始祖黄香(湖北人)的故事;第24 孝“涤亲溺器”,讲的是江夏黄氏的大分支之一金华黄氏其后裔,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黄庭坚(江西人)的故事。

说明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黄氏是最讲孝道的姓氏之一。

那么黄氏是如何起源的呢?让我们从中国上古时期说起。

一、上古时期从黄帝开始的帝位传递

中华民族文字最早是商朝出现的甲骨文,商之前的夏,及夏之前的上古原始社会,信息无法用文字记载(目前考古尚未发现,夏朝及更早时期就有出现文字),只能代代口传。

虽如此,中华远古文化的大致脉络,还是代代传递了下来。让我们在了解研究中华上古文化的同时,也得以从中窥视出黄氏是如何起源的。

为说明黄氏的起源,及黄氏古先祖的递延顺序,就有必要先了解从黄帝开始到夏·启这段时期的帝王(中华总部落首领)的递延历史。

相传黄帝协助炎帝打败蚩尤后,黄帝又打败了炎帝,成为中华总部落首领,所以当今全体华人都是炎黄子孙。而黄帝姓“姬”,因此“姬”姓为万姓之祖。

黄氏有什么起源(中华黄氏史一黄氏的起源)(2)

中华始祖轩辕黄帝

黄帝传位给长子少昊(备注:亦有古书籍记载,黄帝直接传位给其孙子颛顼),少昊也叫玄嚣,号金天氏。

少昊传位给侄子颛顼(或黄帝直接传位给孙子颛顼),颛顼号高阳氏,是黄帝二子昌意的儿子。

颛顼传位给侄子帝喾,帝喾号高辛氏,是昌意三子桥极之子。

帝喾传位给长子帝挚,但帝挚为政不善让位给帝喾四子尧。

尧因长子丹朱不孝,指定下属的虞氏部落首领舜,即姚重华为继承人,并将自己两个女儿嫁给了舜。尧去世后,舜仍让丹朱继位,自己为尧守孝三年,三年后丹朱为政不善,还位给舜。

因禹治水有功,舜指定禹在自己去世后继位。

黄氏有什么起源(中华黄氏史一黄氏的起源)(3)

黄氏祖先颛顼帝

禹的儿子启继位后,建立了夏朝,中国上古时代部落联盟的禅让制(原始社会)结束,开始进入中央集权的奴隶社会,国家出现了。

图示为:

黄帝——少昊(黄帝长子)——颛顼(少昊侄子,黄帝二子昌意儿子)——帝喾(颛顼侄子,昌意三子桥极之子)——帝挚(帝喾长子,为政不善,让位给尧)——尧(帝喾四子)——丹朱(尧长子,不孝,尧指定舜继位,但舜先给尧守孝三年,这三年还是丹朱继位)——舜(三年后丹朱还位于舜)——禹(治水有功,被舜指定继位)——启(禹长子,建立夏朝即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禅让制的原始社会结束,开始采用世袭制继位的奴隶社会)。

二、上古时期黄氏的祖先及黄国的建立

1、上古时期黄氏的祖先

我们看下图,是目前全国各地主要黄氏族谱记载的,其古先祖名字及递延顺序:

黄氏有什么起源(中华黄氏史一黄氏的起源)(4)

全国各主要黄氏族谱记载的祖先及递延顺

从上图看出,当今全国各地大部分黄氏族谱,都记载黄帝、昌意、颛顼为最早的前三世黄氏祖先,第十一世以南陆居多,第十二世大多为嘉,第十三世大多为奇,第十四世最和勖各半,第十五世大多为舒。

而第四世至第十世之间,不同的黄氏族谱,记载的差异非常大。

在舜帝时期,黄氏的古先祖,《通志·氏族略》及《元和姓纂》记载说是陆终,而《史记·秦本纪》及《竹书纪年》记载说是伯益,协助大禹治水做出了卓越贡献,舜帝赐其赢姓,并把自己姚姓女儿嫁给了他(舜帝姓姚名重华)。

黄氏有什么起源(中华黄氏史一黄氏的起源)(5)

传说中的黄氏祖先陆终

黄氏有什么起源(中华黄氏史一黄氏的起源)(6)

传说中的黄氏祖先伯益

2、黄国的建立

黄氏有什么起源(中华黄氏史一黄氏的起源)(7)

黄氏祖先协助大禹治水

舜之后,禹继位。

禹要把帝位传给黄氏古先祖伯益(亦说是陆终),但禹去世后伯益替禹守孝三年,让禹的长子启继位。

启继位三年后,未还位给伯益,反而在继位第六年的时候,因惧怕伯益的才能而杀了伯益。又因伯益家族十分繁荣,为了安抚伯益部落,启厚葬了伯益,并封黄国给伯益儿子大廉(亦说是陆终二子南陆),国都位于今河南省潢川县隆古乡,为夏(亦为后面商、周)的子国。

黄国大约是黄氏的第十一世(不同族谱记载的有差异)左右的古先祖时期建立的,此黄国也叫潢川之黄。

黄氏有什么起源(中华黄氏史一黄氏的起源)(8)

传说中的黄氏祖先大廉

黄氏有什么起源(中华黄氏史一黄氏的起源)(9)

传说中的黄氏祖先南陆

按照《史记·黄国故城志》等史籍记载,黄国是赢姓伯益长子大廉,于公元前2148年春(换算出来的时间)建立的,定都光州(今河南潢川)。

但也有史籍记载,黄国是赢姓陆终之后南陆建立的,当今全国各地黄氏族谱,多数认为是陆终之后南陆建立的黄国。

实际上,目前华人黄氏流传的“黄国”是由谁创建的传说或族谱记载,有15个版本之多,比较被大多数黄氏接受的,是上述伯益长子大廉或陆终之子南陆建立的两种说法。

3、传说中的其他古黄国

除了上述潢川之黄,据《循甲开山图》、《楚灭国研究》等记载,上古时期,还有汾水之黄,位于今山西省汾水一带;及汉东之黄(也有人称之为“西黄”),位于今湖北省钟祥县与京山县各部分乡镇。

相传少昊的后裔台骀,被颛顼帝派往山西治理汾河,台骀的后裔就在汾河流域建立起了黄国,到了东周春秋时期被晋国吞灭,国人以国号为姓散居四方。此后,这支黄氏的一些人,就在晋国做官任职,如晋国贵族大臣黄渊,就是这支黄氏的后裔。 现云南等地极少数黄氏,尊黄渊为祖先。

但这支黄氏,载于典籍史书的人物仅见黄渊一人。国灭后,人丁日渐衰落,如今几乎消失。

而汉东之黄,建立者不详,但跟潢川之黄一样,也是在东周春秋时被楚国灭,国人以国号为姓四处逃散,这支汉东之黄跟汾水之黄一样,也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惟潢川之黄,子孙人丁兴旺,故当今天下黄氏,都公认祖根在河南潢川。

历史上也有其他姓氏的后裔,由于各种原因,改姓黄氏,但这不是主流。

备注:目前有学者认为,不可能同时存在两个甚至三个黄国,有史籍记载汾水之黄是在潢川之黄被楚国吞并107年之后的公元前541年被晋国吞并的,因此,所谓的汾水之黄、汉东之黄(西黄),有可能是潢川之黄被楚国吞并后逃散的黄国后裔建立的,但现已无从考证。

三、伯益和陆终,谁才是黄氏真正的祖先?

前文已叙述,黄国(黄氏)的起源,有两种传说,一说为伯益之后(主要指长子大廉,但也有说是他的其他儿子)建立了黄国;一说为陆终之后(主要指二子南陆,但也有说是他的其他儿子)建立了黄国。而现今全国各地的黄氏族谱的记载中,以陆终二子南陆建立黄国之说者居多。

但真实情况,黄氏果真是陆终之后吗?

黄氏有什么起源(中华黄氏史一黄氏的起源)(10)

1、官方史籍记载

事实上,东汉之前的官方史籍记载,大多认为黄氏为伯益之后;南北朝之后,才开始有官方史籍记载,黄氏为陆终之后。

下面分别列出记载黄氏为伯益之后的史籍,及记载黄氏为陆终之后的史籍(篇幅所限,史籍记载的文字内容略)。

1)、记载黄氏为伯益之后的史籍有:

东周时期晋国与魏国史官的《竹书纪年》、司马迁的《史记·秦本纪》及《史记·黄国故城志》、《汉书地理志》、东汉王符的《潜夫轮·志氏篇》、东汉蔡邕的《蔡中郎集》之《汉交趾都尉胡夫人黄氏神诰》、《后汉书·郡国志》、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等。

2)、记载黄氏为陆终之后的史籍有:

南北朝时期的南朝王俭的《姓谱》、唐朝林宝的《元和姓籑》、北宋初成书的《百家姓》、北宋时期的《广韵》、南宋郑樵的《通志·氏族略》、南宋朱熹的《莆田黄氏祠堂记》、明朝宋濂的《西瓯黄氏家碟记》、明朝凌迪知的《万姓统谱》等。

从以上列出的史籍可以看出,在官方史籍中,是先记载黄氏为伯益之后的。

2、黄氏为伯益之后的传说

据何光岳的《东夷源流史·黄国的来源和迁徙》记载,在古代内蒙古东部,辽河西源的西拉木伦河流域,生活着一支叫“黄夷”的部落,他们是当今“黄”姓人士最早的祖先,后迁入今山东东部地区,加入了黄帝长子少昊(也叫玄嚣,号金天氏)的东夷大部落,成为东夷大部落总共九夷中的一支,被称为“黄夷”部落,并与少昊部落的人通婚,成为跟黄帝长子少昊之间有血缘关系的一族。

后来,黄帝二子昌意的儿子颛顼(三皇五帝之一)带着自已的部落也迁到少昊的山东区域,成为东夷大部落的一员,并辅佐少昊管理东夷大部落,少昊去世后,颛顼接管了整个东夷大部落,包括“黄夷”部落,并与“黄夷”部落通婚。

黄帝与少昊都去世后,颛顼成为中华总部落首领,带着东夷大部落的人,迁回河南中原地区,“黄夷”部落的人也一起迁到了中原。

据司马迁的《史记·秦本纪》记载:“……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一般认为大业即皋陶,但也有学者认为大业与皋陶是两个人),大业取(即:娶)少典之子(即:女子),曰女华。女华生大费(即:伯益),与禹平水土(即:助大禹治水),……帝舜……乃妻之姚姓之玉女(指:舜帝姚姓的女儿给大费为妻),大费拜授,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伯翳(即:伯益),舜赐姓赢氏”。

这段古文的大致意思是:颛顼帝有一个孙女,叫“女修”,吞下玄鸟送来的卵后,生下大业,大业娶了一个叫女华的女子,生下大费(也叫伯益或者伯翳),伯益助大禹治水成功,获得舜帝的赏识重用(大禹治水时候,舜帝还在世),舜帝将自已姚姓的女儿(舜帝姓姚)嫁给伯益,后来伯益还帮舜帝驯服鸟兽,舜帝赐伯益“赢”姓。

司马迁的这段古文中,以“玄鸟陨卵”的神话,隐去了大业(也叫皋陶)父亲的身份,让后人只知道大业的母亲,是颛顼帝的孙女,叫女修。

那么大业的父亲到底是谁呢?一般认为,是早已跟黄帝长子少昊部落通婚多年,血缘融为一体的“黄夷”部落的人,也可以说,是黄帝长子少昊的后裔。

黄氏有什么起源(中华黄氏史一黄氏的起源)(11)

所以,大业(也叫皋陶),及其子大费(也叫伯益),既有黄帝长子少昊的血缘,也有黄帝孙子颛顼帝的血缘,但颛顼帝是大业的外曾祖父,少昊才是大业的直系祖先。

因此,以伯益(不是陆终)为祖先的黄氏族谱,既有记载以黄帝-少昊为最初始祖的,也有记载以黄帝-昌意-颛顼为最初始祖的。

3、黄氏为陆终之后的传说

司马迁的另外一篇文章《史记·楚世家》记载:“……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其弟吴回。……吴回生陆终”。

这段古文大致意思是:颛顼帝,也叫高阳,是黄帝的孙子、昌意的儿子,高阳生的儿子,叫称,称生的儿子,叫卷章(也叫老童),卷章生的儿子,叫重黎,吴回是重黎的弟弟,吴回生的儿子,叫陆终。

备注:另有一种传说,重黎其实是两个人,一个叫重,一个叫黎。先秦典籍《国语·楚语》记载,重,是掌管木的官,后来负责观测南方天象;而黎是掌管火的官,后来负责管理民间事务。

《山海经》记载,卷章(即:老童)生的儿子,叫黎(不是重黎),而重,是黄帝长子少昊的后裔,黎与重两支部落融合在一起,产生一个新的部落首领,叫重黎,这个重黎的弟弟,叫吴回。

前述已说过,颛顼帝把帝位(中华部落总首领)传给了侄子帝喾,而不是自已的儿子,因此,颛顼帝的儿子,称,及其后裔,卷章、重黎、吴回、陆终……,都沦为臣民。

重黎因为具有掌控与传播火的技能,给天下带去温暖与光明,因此被帝喾赐予“祝融”(即:光明之神)的称号。

但重黎在一次作战中失利被帝喾杀害,帝喾转封重黎的弟弟吴回为“祝融”。吴回生子陆终,在很多黄氏族谱中,陆终助大禹治水有功,其后被封黄国于潢川。

黄氏有什么起源(中华黄氏史一黄氏的起源)(12)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司马迁在《史记·秦本纪》中,不但记载了伯益世系的传递关系,而且明确指出,伯益是黄氏的祖先;但司马迁在《史记·楚世家》中,只记载了陆终的世系的传递关系,但没有说,陆终是黄氏的祖先。说陆终是黄氏祖先的官方史籍,出现在南北朝之后,及大部分黄氏族谱中。

根据以上分析,伯益,是少昊的直系后裔,是少昊的第七世孙,同时颛顼帝的孙女,女修,是伯益的祖母即伯益同时是颛顼帝的第五世外玄孙;而陆终,是颛顼帝的直系后裔,是颛顼帝的第五世孙。

有些黄氏族谱,把陆终当做是伯益的祖先,或者把伯益当做是陆终的祖先,都是错误的,因为根据上述分析,伯益与陆终之间,没有直系血缘关系。

前述已说过, “黄国”是由谁创建的,目前华人黄氏流传的传说及各地黄氏族谱的各种记载,有15个版本之多,比较被大多数黄氏接受的,是上述伯益长子大廉或陆终二子南陆建立的说法。

但司马迁的《史记·楚世家》记载:“……陆终生子六人,……,其长曰昆吾,二曰参胡,三曰彭祖,四曰会人,五曰曹姓,六曰季连”,其中二子参胡也叫惠连,里面并没有“南陆”的名字。

只是有些黄氏族谱记载,南陆为陆终二子,南陆就是惠连,也叫参胡,被授封于潢川的黄国。

为什么司马迁的《史记·楚世家》中,陆终六子都没有出现南陆的名字?陆终二子参胡,是不是就是那个建立了黄国,同时也叫惠连、南陆的同一个人?现已不得而知。

黄氏的祖先,到底是早期官方史籍记载的伯益,还是南北朝之后官方史籍才开始记载,并在全国各地大多数族谱中也同时记载的陆终,还有待后人考证。

四、黄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

南宋郑樵《通志氏·族序》说:“凡言姓氏者,……,因生赐姓,胙土命氏,……”,即古人姓氏来源无非两种,一种“因生赐姓”;一种“胙土命氏”。

东汉王充《论衡·诘术篇》说:“古者,……,因其所生赐之姓也”;而“胙土命氏”指天子分封诸侯、贵族或功臣食邑,并命以其“字、谥、官、邑”名称作为其后代子孙的姓氏。

姓起源于母系社会,是一个氏族(部落)的标志。到了父系社会,由于子孙繁衍人口变多,氏族(部落)分为若干分支散居各地,每支有一个特殊的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

这样,姓就成了旧有的族号,氏就成了后起的族号;姓用来区别不同的家族,氏用来区别同一家族不同子孙的支系。

战国时期姓氏制度开始发生变化,秦末大乱后,姓与氏逐渐融合,汉代开始不再严格区分姓与氏,都称为姓。到了今天,姓与氏已经完全融为一体了。

到了父系社会,子可以随父姓,也可以被赐姓或者自己定一个姓。比如黄帝本姓公孙,后自己改姓姬(所以说姬姓为万姓之祖),其长子少昊,被黄帝赐姓己,后自己改姓赢,也就是传说中黄氏古先祖被舜帝赐的姓,舜帝同时让黄氏古先祖做了原来少昊赢姓部落的首领,所以有些黄氏族谱记载,少昊是黄氏的上古祖先。

黄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有四种说法:

1、 认为黄族是远古氏族,属于史前母系社会的“因生赐姓”。因为黄族以黄鸟为生,以黄鸟为图腾,因此以“黄”作为本氏族的姓,是远古的姓不是氏,沿用至今已有5000多年。

2、 认为“黄”是“胙土命氏”,从夏·启时期(公元前2148年)潢川黄国建立开始,就以国号“黄”为氏,是氏不是姓。在黄国存在的1500年左右时间里,黄国人就姓“黄”而不姓“嬴”,沿用至今已有4100多年。东汉学者蔡邕在《蔡中郎集》中收录的《汉交趾都尉胡夫人黄氏神诰》中,记载“夫人江陵黄氏之季女,字曰列嬴,其先出伯翳,别封于黄,以国为氏焉”,这里说的“以国为氏焉”是不是指从黄国建立时候就开始了,有这种可能但未能考证。

3、 认为“黄”是“胙土命氏”,到了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以国号“黄”为氏,是氏不是姓。沿用至今已有3600多年。司马迁的《史记 秦本纪》记载,黄氏,为嬴姓十四氏之一,是远古时期伯益的后裔,伯益长子大廉为黄夷首领,在夏朝建立黄国,到了商朝以国为氏。另外,商朝甲骨文卜辞中有“伐于黄尹二羌”,同时有描述商朝人祭祀情况的“帝黄奭三羊”和“贞用于黄奭佑三牛”等记载,黄尹、黄奭是黄姓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姓名记载。这些信息说明黄姓至少在商朝就出现了,当然还可能更早。

4、 认为“黄”是“胙土命氏”,在公元前648年东周春秋时期黄国被楚国吞并时候,国人四散奔逃,为纪念故土,以国号“黄”为氏,是氏不是姓,沿用至今已有2600多年。在黄国存在的1500年左右时间里,黄国人姓“嬴”。《后汉书·郡国志》记载:“戈阳侯国,有黄亭,故黄国,赢姓”,意指黄国人姓“嬴”。据《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等有关史籍记载,黄姓为陆终之后,其后建立黄国,后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这里意指黄姓是在东周春秋时期,黄国被楚国吞并后才出现的。

从已出土的黄国考古文物分析,对黄国人姓“赢”还是姓“黄”,也有不同的看法。

有人认为,黄国没有被楚吞并之前,黄国的人就开始姓黄了,其依据是考古文物中,出现了“黄”字;但也有人认为,考古文物中出现的“黄”字,意思是表示“黄国”,而不是姓氏。

在位于今河南省信阳市潢川县城西北隆古乡的原黄国故都(今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原黄国管辖的区域内,今已出土文物458件。

目前发现的有关黄国的比较著名的考古文物有:

1)、民国时期在河南潢川出土的一件青铜器,刻有铭文“唯黄孙子傒君叔单自作鼎,其万年无疆,子孙永宝用享”,被郭沫若收录到《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一文。这就是中国著名的“叔单鼎”。

1935年11月28日至1936年3月7日,“叔单鼎”曾作为中国青铜器之代表,参加在英国伦敦举办的展览会,由英国巡洋舰萨福克号押送至伦敦。

黄氏有什么起源(中华黄氏史一黄氏的起源)(13)

有学者解读,铭文中,“黄”是指黄国而不是姓氏,“孙”是指黄国国君的孙子,“子”是指子爵(周朝时期,黄国为周朝子爵国),“傒”是指黄国内的一块地域,“叔单”是人名,所以在铭文里“叔单”就被称为“傒君”。

在这句铭文意思里,黄国国君把“傒”地封给他的孙子“叔单”。因此这个青铜器上刻的字,不能作为黄国人已经姓黄的证据。

2)、1972年在湖北随县(属于东周春秋时期跟古黄国同时存在的古曾国的地域)出土了一件古曾国的青铜器,刻有铭文“黄季作季赢宝鼎,其万年子孙永宝用享”。

黄氏有什么起源(中华黄氏史一黄氏的起源)(14)

有学者解读,铭文中,“黄”是指黄国而不是姓氏,“季”是指这个国君的人名,“赢”就是指这个国君的姓氏,黄季之女被称为季嬴。有考古专家认为,这个青铜器,是黄国国君嫁女儿到曾国时候的陪嫁品,该女去世后这个陪嫁品随之入葬。

按照这种解读,这个青铜器上刻的字,证明黄国人姓“赢”而不是“黄”。同时证明,黄国与曾国相互联姻(注:目前学术界有两种不同观点,一派认为曾国就是随国,另一派则认为曾国是不同于随国而独立存在的小国。但曾国与随国的国君,都姓姬)。

但也有人持不同看法,认为上述解读与古人为子孙命名的法则大相径庭。对“季嬴”名称如此解释,在古代是“犯讳”(注:“避讳”始于西周),黄国国君岂有为女儿取名为“季嬴”而冒犯国讳和家讳之理?这些人认为“季嬴”应是指黄国国君黄季娶了嬴姓国贵族之女为夫人,因此此铭文可证明黄国人姓黄。在古代,嬴姓国君嫁女给黄季后,此女确实被称为“季嬴”,但如果这样解读的话,那为什么身为黄国国君夫人,墓地却出现在曾国?这又说不通。

3)、1975年在河南潢川出土的一件青铜器,刻有铭文“……黄孙须颈子伯(有些文献“伯”写“白”)亚臣自作……眉寿万年无疆子孙永宝是尚”。

黄氏有什么起源(中华黄氏史一黄氏的起源)(15)

有学者解读,铭文中,“黄”是指黄国而不是姓氏,“须颈”是指古黄国内的一块地域,“子”是指子爵,“伯”是人名,“亚臣”是古人的字号。整句话意思是:黄国子孙,名“伯”,字“亚臣”,被授予封地“须颈”。

这个青铜器上刻的字,不能作为黄国人已经姓黄的证据。

4)、1983年在河南光山县(属于古黄国地域)发现古黄国国君“孟”夫妇合葬墓,出土的青铜器中,刻有铭文“黄君孟自作……永宝”;及“黄子作黄夫人孟姬……永宝”。

黄氏有什么起源(中华黄氏史一黄氏的起源)(16)

黄氏有什么起源(中华黄氏史一黄氏的起源)(17)

有学者解读,铭文中,“黄君”是指黄国的国君,而不是姓氏,“孟姬”是指黄国国君孟的夫人,姓“姬”。

这个青铜器上刻的字,不能作为黄国人已经姓黄的证据。同时证明,黄贵与随国相互联姻,因为随国姓“姬”,而且《左传》中有记载黄国、随国之间的密切关系。

因此,从以上1)~4)已出土的黄国主要文物看,生活在黄国里的黄氏祖先,当时是姓“黄”还是姓“赢”,还不好定论。

虽然黄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有以上四种说法,但多数人认同是在公元前648年东周春秋时期黄国被楚国吞并时候,国人四散奔逃,为纪念故土,以国号“黄”为氏,沿用至今已有2600多年。在黄国存在的1500年左右时间里,黄国人姓“嬴”,当然这有待进一步考证。

下一篇,将介绍:

中华黄氏史(二)黄氏的兴衰与迁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