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前段时间,在老家的所有亲戚不干别的,一场接一场地参加升学宴,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小镇做题家为何刺痛大家?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小镇做题家为何刺痛大家(我们连小镇做题家都算不上)

小镇做题家为何刺痛大家

01

前段时间,在老家的所有亲戚不干别的,一场接一场地参加升学宴。

今年,家里小一辈儿孩子们中,有好几个参加高考。

结果也是令人欣喜的,有个考上了中国矿业大学,有个考上了江南大学,有个考上了天津中医药大学。

可喜可贺的事情,按照惯例,当然要摆上几桌。不想麻烦的,就去饭店里办;不愁麻烦的,就在家里宰羊。

不管谁家办升学宴,大部分还是同一帮人,只是换了个地方,进行同样的热闹。

沂蒙山里的淳朴山民,不管到什么时候,都秉持着尊师重教的朴素观念。一代代,一茬茬,都是如此。

而孩子考上大学,就意味着多年的培育终于取得了圆满结果。

至少,在老家人朴素的观念中,还是如此。

02

事实也是这样。

在俺们偏远落后的沂蒙山区,直到如今,考大学依然是走出大山的唯一途径。至少是唯一相对体面的途径。

这几个孩子的父母,也就是我的姐姐姐夫们,也没有全都留在山里,因为留在山里就挣不到足够供孩子上学的钱。

所以,远方城市边缘的造船厂、轮胎厂,就成了姐夫们常年打工挣钱的地方。

外出打工,不是真正的走出大山,因为一头儿没办法融入城市,另一头儿还有割舍不断的乡村。

而只有到城市里读大学,毕业后找个像样的工作,一步步在城市落地扎根,才算是真正走出大山。

多少年来,不管是在村里的,还是外出打工的父母,拼尽全力,就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实现这个跨越和蜕变。

有个更学术的词儿,叫做阶层跃迁。

03

在村里上小学,在镇里上初中,在县城上高中,到大城市上大学,这是我这一茬,以及年龄更大的人要走的轨迹。

今年高考的下一茬孩子们,有所升级,村里的小学早已关停,他们从幼儿园开始就在镇里上,一直上完初中,然后到县里上高中,考大学。

与我们这一茬相比,他们要走的轨迹,尽管有所改变,但没有本质不同。这个轨迹就是,从农村到城市的过渡。

对于出生在城市里的孩子,不存在这样的轨迹。他们的起点,可能就是许多农村孩子奋斗一生的终点,甚至是难以企及的终点。

但这没什么所谓,横向比较就应了那句: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

如果要比,就要纵向对比。跟自己的过去比,跟上一代人比。只要是一代人比一代人生活得好,现在比过去好,今天比昨天好,这就行了。

这是我这些年一直坚持的想法,也是这么跟考上江南大学的王雅琦同学说的。

04

但是,如今的形势,对现在的孩子来说,已经很不友好。前面说的所谓阶层跃迁,也越来越难以实现。

糟糕的经济和就业环境,已经让今年的1000多万大学毕业生吃尽了苦头。这个趋势,还会不断加剧;

大城市高昂的房价,已经是农村家庭难以承受的,而且也没有所谓6个钱包可以掏。

因此,今年上大学的三个孩子,有些话得跟你们说。

前段时间,小镇做题家被顶上热搜,因为这个词戳到了许多人的痛处。但对于连小镇做题家都算不上的我们(顶多算是山村做题家),不该囿于这个论断。

马上就要进入大学校门的你们,前面是一个丰富多彩、与过去迥异的世界,尽管疫情使得大学也采取了封闭式管理。

大学生活有自由、有快乐,总之,高中时期最欠缺的,上了大学,就成了最不缺的。

但大学生活也有挑战、有诱惑,容易迷失在无边无际的自由之中。

所以,独立的思想和人格,就显得极为重要。不要人云亦云,不要随波逐流。如果要说方法论,那就是大量阅读,不要沉迷网络游戏。

另外,尽快找到自己的目标和方向,包括自己的兴趣所在和未来的职业规划。这个目标越清晰越好,然后朝着目标努力。

如果能把兴趣发展为职业,你会发现是件非常幸福的事。

05

开始现身说法。

十几年前,我上高中时,同样枯燥,更加与世隔绝。班主任老师说,现在不能看小说,不能看电影,等到了大学再补回来。

我把这话记在了心里。上大学后,我通宵看小说,看电影,一次从图书馆搬回去十几本小说,看完再去换。

刚上大学一年多时间,我把图书馆能找到的老舍、沈从文、曹文轩、苏童、梁晓声、季羡林……很多作家的所有作品都看了一遍,当然还有许多其他作者和类型的书籍,包括覃彪喜的那本《读大学,究竟读什么》。

与此同时,还看了大量中外电影、纪录片。

与许多城市的同学比起来,农村孩子更木讷,除了学习,身无长物。而阅读是一个快速提升和充实自己的方法,所谓开卷有益,腹有诗书气自华。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会逐渐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如果自己的兴趣与所学专业恰好契合,那就再好不过。如果相悖,也没什么大不了,还有大把时间可以调整。

最重要的是,阅读,包括看优质影片,而非偶像剧和综艺,可以丰富自己的精神和内心世界。只有这样,才可能独立思考。

而如今,独立思考是最稀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