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赵构是个饱受争议的皇帝,而且总体而言贬斥远多于褒扬。批评他的原因有很多,宠信秦桧、杀害岳飞、不思故土、不救父兄、偏安一隅等等,看上去他就是个十足的昏君;然而在《宋史》的评价里,赵构却被称作是中兴之主,这是怎么回事?

宋高宗赵构为什么不愿意救父兄(宋高宗赵构是昏君还是中兴之主)(1)


《宋史·高宗本纪》末尾评价:

赞曰:昔夏后氏传五世而后羿篡,少康复立而祀夏;周传九世而厉王死于彘,宣王复立而继周;汉传十有一世而新莽窃位,光武复立而兴汉;晋传四世有怀、愍之祸,元帝正位于建邺;唐传六世有安、史之难,肃宗即位于灵武;宋传九世而徽、钦陷于金,高宗缵图于南京:六君者,史皆称为中兴,而有异同焉。夏经羿、浞,周历共和,汉间新室、更始,晋、唐、宋则岁月相续者也。萧王、琅琊皆出疏属,少康、宣王、肃宗、高宗则父子相承者也。至于克复旧物,则晋元与宋高宗视四君者有余责焉。高宗恭俭仁厚,以之继体守文则有余,以之拨乱反正则非其才也。况时危势逼,兵弱财匮,而事之难处又有甚于数君者乎?君子于此,盖亦有悯高宗之心,而重伤其所遭之不幸也。然当其初立,因四方勤王之师,内相李纲,外任宗泽,天下之事宜无不可为者。顾乃播迁穷僻,重以苗、刘群盗之乱,权宜立国,确虖艰哉。其始惑于汪、黄,其终制于奸桧,恬堕猥懦,坐失事机。甚而赵鼎、张浚相继窜斥,岳飞父子竟死于大功垂成之秋。一时有志之士,为之扼腕切齿。帝方偷安忍耻,匿怨忘亲,卒不免于来世之诮,悲夫!

《宋史》虽然是依据宋朝史官的实录编撰而成,但每个皇帝的本纪最后都有一个评价,这个评价是《宋史》的编撰者元朝人脱脱写的,因此相对而言是具备客观性的。

在《宋史·高宗本纪》的末尾评语里,脱脱说,赵构和少康、周宣王、汉光武帝、晋元帝、唐肃宗一样,都是中兴之主;而且说赵构这个人“恭俭仁厚”,他在建立南宋时所面临的局面甚至比其他那几位中兴之君还要困难,困难到让人怜悯,能把南宋成功建立起来实在是不容易。当然他也指出了宋高宗的弊病,说当时他手里有李纲、宗泽这样的能臣,却盲目信任汪、黄、秦桧等奸相,甘于忍辱偷生,导致岳飞父子死于大功垂成之秋,这样的做法也难免遭到后人的耻笑。

总体来看脱脱的评价还是挺客观的,既说了赵构的难处,也说了赵构难免遭人耻笑的原因。但是可能会有人说,赵构是个皇帝,他能有多难?是不是脱脱在给赵构找借口?其实不是,理性的说,赵构这个人确实不容易,从小到大都不容易。

宫女之子

众所周知赵构的父亲宋徽宗是个风流倜傥的艺术家皇帝,他有三十多个儿子和三十多个女儿。赵构的母亲韦氏是宫女出身,在美女如云的后宫其实姿色并不出众,是因为好姐妹乔贵妃的极力推荐才得到了徽宗的召幸,生下了赵构。

虽然诞下皇子,但韦氏的地位仍然很低(靖康之变前一直是婉容的身份,连妃位都不是),并不受宠。史料记载韦氏母子极少有机会见到徽宗,一年到头只有在韦氏的生日那天徽宗才会过去坐坐,而且还是要在乔贵妃的提醒下才去。所以以此推想,赵构的童年可能并不快乐,在勾心斗角的后宫,赵构跟着地位卑微的韦氏遭人冷眼也是正常的。

这是赵构的第一个可怜之处。

宋高宗赵构为什么不愿意救父兄(宋高宗赵构是昏君还是中兴之主)(2)


捡来的皇位

靖康之变时,开封城还未被攻破,当时金人要求宋朝派一个皇子来谈判(其实就是做人质),宋钦宗召集他的几十个弟弟开会,其他人都吓得不敢说话,只有赵构主动请缨前往金营,从这里我们看的出,赵构并不是天生胆小,否则怎么会有胆子主动申请去金营呢?

后来开封城破,山河破碎,北宋灭亡,徽钦二帝和除他以外的所有皇子都被金人抓走了,金人扶持张邦昌做傀儡皇帝,张邦昌却把皇位主动让给了他,他也就这么稀里糊涂的当上了皇帝。

但是要知道他这个皇帝是没有正统性的,是通过非正常途径继位的,很多大臣仍然把北边的钦宗当做正统,后来苗刘兵变时叛军就曾这么对赵构大喊:“他日若渊圣归来,帝将何以自处?”意思就是如果以后宋钦宗回来了,你打算去哪?明目张胆的质疑他的正统性。别以为叛乱的那俩人是出于正义,其实苗刘二人就是俩草包,完全是出于一己私利,不满自己的官职待遇才叛乱的。当时的赵构面如死灰,自己的禁军叛乱,他又无力反抗,只能被迫退位,直到张浚韩世忠平叛之后才重新继位。

所以在当时,赵构想要聚拢人心没那么容易,他需要提拔支持自己的人,岳飞韩世忠都是他亲自提拔起来的。

只能南逃

很多人一提到赵构就说他逃跑皇帝,他为什么逃跑?

他不跑还有别的选择吗?建炎三年赵构一路难逃时,26岁的岳飞还只是一员底层小将,韩世忠手下只有八千水军,根本追不上金国的骑兵,宗泽也已经病逝了,完颜兀术仅率五千骑兵就能纵横江南无人能挡,他的艺术家父亲宋徽宗把军权交给童贯掌管20多年,当时的宋军早已成为乌合之众,根本无力抵挡金军,还不如河北义军有战斗力,那样的局面下赵构如果停下脚步率当地军队与金军交战,几乎必败无疑,一旦他被抓了,那宋朝就彻底完蛋了。

更惨的是,在南逃过程中,赵构唯一的儿子病死了,这对他的打击非常大,因为他的母亲和原配夫人已经被金人抓走了,现在儿子也死了,自己身上还背负着整个国家的命运,他也是个人,你想想他当时会是一个怎样的状态,一般人在那种情况下都会疯掉吧。

宋高宗赵构为什么不愿意救父兄(宋高宗赵构是昏君还是中兴之主)(3)

写在最后

绍兴三十二年,当时南宋的局势已经平稳,经济水平也有所恢复,制度体系已运转良好,此时的赵构决定主动禅位给养子,这一年他才55岁,而他是81岁去世的,显然禅位的原因不是身体状况,而是因为这个皇帝确实当够了。

所以,之所以不想把父兄接回来,绝对不是因为贪恋皇位,主要还是考虑到自己的生命安全,正统皇帝一旦回来,他这个皇帝很难能够善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