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识丈母娘那年,她还不到50呢那是一个星期天的上午女朋友家搭建厨房,我早早从西郊的蓝靛厂赶到市中心的六部口,帮忙打下手,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电视剧丈母娘全集?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电视剧丈母娘全集(丈母娘)

电视剧丈母娘全集

我认识丈母娘那年,她还不到50呢。

那是一个星期天的上午。女朋友家搭建厨房,我早早从西郊的蓝靛厂赶到市中心的六部口,帮忙打下手。

进得院子,女朋友介绍说,这是她的妈妈。我赶紧问阿姨好。只见她戴副近视眼镜,不胖不瘦的身材,中等个头,凸显的颧骨,微卷的剪发,人显得干练,说话也象竹筒倒豆子——嘎嘣脆,让人觉得可敬又可亲。

丈母娘当时没有工作。据说她早年曾在天源酱园上班,后来因为家里老的老、小的小,就只好做出牺牲,辞职做了全职太太。

(1)

与其说是全职太太,倒不如说是全能保姆更贴切。爷爷奶奶年逾80,需要人照顾。鹤发童颜的爷爷耳朵有点背。他和人交流,只能听个大概齐,或者说大部分时间是看着别人的嘴唇和表情,连蒙带猜个七八成。患有轻微老年痴呆症的奶奶,平时与人几乎没有什么交流和互动。爷爷爱溜弯,丈母娘暗暗记住他老人家行走的路线。下雨了,送把雨伞领老人回家;出门时间长没回来,要及时寻找防止意外;到饭点了还不见踪影,要沿途去找回来。奶奶平时很少出门。可一旦她老人家抬脚拔退,丈母娘就要悄悄地跟在后面,生怕她哪一天找不到回家的路回不来。

爷爷没牙,丈母娘就尽量把饭做的软、稀一些;爷爷爱喝酒,丈母娘牢记老丈爹的嘱咐,每次端上饭菜给爷爷盛酒时,都要往白酒里兑上白开水,稀释浓度。爷爷、奶奶有时兴之所至,也会“聊聊天”。每当这时候,丈母娘就要充当听众,调和两位老人南辕北辙、答非所问、互不相干的对话。以免他们互相败了兴致。

丈母娘家姓杨,是个大户人家。她在姊妹中行八,从小被父母、哥哥姐姐宠溺,什么针线活儿呀,洗衣服做饭呀一概不会。可为了伺候照顾好两个老家儿,她不厌其烦终于学会了老北京传统小吃,变着法子让老人家在回味过去中快乐、开心。

爷爷识文断字,是个老先生。丈母娘便为他买回来各种文摘报纸、文史杂志。经年累月,爷爷看过的报纸、杂志,竟然装了好几个大箱子。

爷爷、奶奶都是在丈母娘的精心照料下走完人生旅程的。老人们走的从容、安详、平静、体面,没有受到一丁点儿的委屈和痛苦。奶奶就是依偎在丈母娘的怀抱里安详地闭上眼睛的。街坊四邻、亲戚朋友一致夸赞说丈母娘的孝心、善心感天动地,日月可鉴。

(2)

老丈爹是首钢总公司的保卫干部,几十年如一日,风里来雨里去。他每天公交倒地铁,日日地铁换公交,夙夜兼程,往返于石景山和市中心。这个路程,堪称每天两次长途跋涉。也可以说,工作的时间,奉献在岗位;休息的时间,奔波在路上。因而家里的大事小情,出力的,操心的,全都落在了丈母娘的肩上。这也造就了丈母娘男子汉一样的性格。换煤气,买蜂窝煤,安装、拆卸火炉子;拉回冬储大白菜,找房管所修房子,开家长会挨批评,超计划生育受教育,给孩子报户口……里里外外都得她亲力亲为。老丈爹在首钢模式口小区分了一套两居室,丈母娘知道我们大家都忙,愣是以一己之力,凭借公共汽车为工具,用了半个多月时间,一趟一趟把家搬到了新居。

丈母娘的第一个孩子,也就是我们的大姐,降生于60年代末。那时候的家长们都不怎么重视教育,大姐初中毕业后就找单位上班了。老二,也就是我的爱人,因为不是男孩子而使丈母娘和老丈爹倍感失望。从小学习环境恶劣,眼看明天就要高考了,小杂院的邻居街坊们今天晚上还在象棋、麻将娱乐不停,想不通的她发挥失常,名落孙山。丈母娘、老丈爹一心想要个男孩子,可第3胎还是个女孩儿。那些年,孩子们使丈母娘焦头烂额,心力憔悴。

大姐早恋,又频频失业;老二高考失利,被亲戚朋友们指点、耻笑;老三超计划生育,报不上户口……丈母娘回忆起那段艰难的岁月,感慨不已。她常说,自己都不知道是怎么挺过来的。当时的她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低头做事、默默坚持。她说,越是艰难的时刻,越要坚持,越要把看似简单的事情做到最好,转移注意力,缓解压力。她把两个老人当成自己的生身父母,伺候周到、细心入微;3个孩子的成长,她更看重她们人格、观念的养成。每天晚上临睡前,丈母娘都要和孩子说道说道白天发生的事,告诉她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教育她们既要和小杂院的孩子们搞好关系,又不能沾染他们身上的市井之气。丈母娘重视言传,更重身教,身体力行给孩子们示范恪尽孝道、传承美德。爷爷奶奶能够延年益寿、快乐幸福就是最好的注脚。

我住进家里的那几年,丈母娘毫无例外常常对我进行传统教育,要我不要进了北京就忘了家乡,娶了媳妇忘了娘。她劝我常给家里写信打电话,每年回老家看望父母。也正是丈母娘的教育和鼓励,我积极创造条件,把父母、兄弟姐妹接到北京住了将近一年,使爸爸妈妈在有生之年走出大西北,来到北京,看到了天安门、游览了紫禁城。

(3)

我家的户口簿上,在外人看来,有个奇怪的记载:儿子出生于1993年;而我们夫妻结婚于1996年。这不是奇葩,是事实。

当初知道怀孕后,我们既没有物质和思想上的准备,也觉得自己太年轻,不能这么早就结婚、生孩子,想把精力放在刚刚起步的创业上,于是不想要孩子。由于工作繁忙,也由于没有找到合适的医院,就把打胎的事给耽搁了。等我们当回事儿到医院准备做人流时,医生告知,已经晚了,只能生下来。临产前一周,我们回家看望了老丈爹、丈母娘,他们也没看出来女儿怀孕了。

儿子是在海淀医院出生的。护士长听说我们不想要孩子,热情地找好了领养人家。可当孩子被从妇产科推出来,在看到他的一瞬间,我就反悔变卦了。这是自己的骨肉啊,怎么能不要呢?!惹的护士长很是生气,说就不该让我们看这一眼。她要扣下出生证明惩罚我们出尔反尔。临出院时,护士长180度大反转,不但送来了出生证明,还热情地告诉我们应该注意的事项。

孩子诞生这么大的事儿,怎么向丈母娘、老丈爹交待呢?我没了主意。

爱人给大姐打了电话,大姐风急火燎地赶到我们的暂住地——板井。抱着小侄子,她爱不释手。大姐走后的第3天,老丈爹、丈母娘、大姐、小妹都来了。

看到小外孙,丈母娘紧崩的脸舒展开来,渐渐有了笑容,我提到嗓子眼的心终于落地了。打从这时起,我改口管丈母娘叫妈妈了。

妈妈进行了一系列的操作,先是告诉街坊邻居和亲戚朋友们,二女儿旅游结婚去了,然后让女儿烫了头,买了几身象样的衣服,遂领着我们俩相机拜访了亲戚,回了趟小杂院。几个月后,儿子被妈妈接到了首钢新分的家属楼里,妈妈和保姆一起照料他成长。

人家都说隔辈亲。妈妈待小外孙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照顾的真是无微不至,胜过己出。

那个年月,未婚先育是件很严重的事情。家里有人来,妈妈不是让保姆抱着孩子下楼,就是藏在卧室里。盘算时机成熟了,妈妈四处打电话,告知亲戚、街坊和朋友说,姑娘生了个大胖小子。

小家伙管姥爷姥姥叫爷爷奶奶。爷爷奶奶的宠,大姨小姨的疼,父母的爱,使他有穿不完的新衣裳,玩不完的新玩具,在蜜罐里一天天的长大。

妈妈说自己生来就是操心受累的命,习惯了。我公司资金周转困难,发不出员工工资。妈妈把她微簿的退休金凑了出来,又从大姐夫那里借钱给我;我找不到合适的原料,妈妈从亲戚里找到了供货商,给我牵线搭桥。家里老人的忌日,谁的生日,谁的饮食习惯,她了如指掌,熟记于心。7口人的饭,她能照顾到每一个人的口味。我喜欢吃面条和辣椒,每顿饭妈妈都会单煮碗面条,拌盘老虎菜;爸爸喜欢就着花生米喝两口,每顿饭桌上不是油炸花生米,就有五香花生仁……那时候的日子虽不富有,但快乐有余,全家温馨至极。

如今,20多个春秋过去了,我的儿子早已长大成人,我也成了年过半百的老叟。可曾经的往事仍历历在目,言犹在耳,仿佛昨天。妈妈,请允许我再叫您一声妈妈,您还好吗?今生报答不了您的大恩大德,下辈子我还做您的晚辈,定报您的恩德。愿天下好人一生平安!愿您健康长寿,幸福快乐永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