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刘素萍

做饭一直是我的短板,刚结婚的那些年,家里来了客人我就手足无措。还好,老公厨艺尚可,可以主厨。慢慢地,家里经济宽裕了,来了客人可以去饭店。那些年,由于我们工作较忙,平时一般在单位食堂就餐(女儿在奶奶家吃饭),节假日去婆婆家蹭饭。

做饭与吃饭,对我来说一直马马虎虎,从未当回事认真去对待。偶有闲暇时间,还不如多看几页小说、多追部电影或电视剧呢。女儿与我开玩笑,说我“在吃饭上没什么追求”,老公也调侃我,说我“厨艺几十年如一日,不容易啊。”

退休以后,特别是有了外孙,吃饭就不能像以前那样凑合了。一是有了大把时间,二是小孩子长身体需要营养,吃饭当然不能马虎。我们与亲家一起带宝宝,两家分工协作。我们带宝宝时,老伴儿负责做饭,我负责带宝宝。外孙享受着“姥爷的味道”一天天地长大,我这个做姥姥的有了失落感,也想让外孙品尝“姥姥的味道”。我心想,做饭有那么难吗?数理化都不怕,难道还怕做饭吗?于是,我在网上下载食谱,同时向老伴儿和亲家母请教(亲家母可谓厨房达人)。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做饭有了兴趣,从此,我不再把做饭看着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一种责任,更是一种幸福。如今,我不仅会做素菜,也学会了几个荤菜,比如糖醋排骨、红烧排骨、红烧牛肉、炒基围虾、清炖鲈鱼,等等。不管是素菜,还是荤菜,虽然做的味道一般,但外孙比较给面子,喜欢吃。

how to cook the rice(烹饪笔记1)(1)

不过,来回就这几样菜,时间长了外孙肯定会吃腻的。这不,他对基围虾基本不感兴趣了,鱼也不太喜欢了,剩下的那几样菜,如果再继续吃下去,估计也会烦腻了,有可能会罢饭。我总不能“坐以待毙”吧,为了正规、系统地学习做饭,于是,我报考了湖北省老年大学烹饪班。上完第一节课,我与老伴儿开玩笑,说“做饭”一词有点俗气,以后应该叫“烹饪”。老伴儿回应俩字:呵呵!然后,继续在阳台上伺弄他的花花草草。

因为疫情,老年大学只能在家上网课。授课老师蔡正华是武昌鱼传承人。第一次听他讲课,感觉通俗易懂,讲解到位,易于操作,画面也很清晰。蔡老师说:“在教室上课,后面的同学基本看不清楚,网课倒是解决了这个问题,还可以看回放。遗憾的是,同学们不能亲口品尝老师的烹饪技艺了,但愿疫情早日结束,期待同学们返回校园的那一天。”蔡老师说,同学们不能只当吃货,要做美食家,来老年大学学习烹饪,就走在了美食家的路上。

通过这一年的学习,不仅知道怎样吃,学会怎样做,如何辨别食材,而且还可以了解美食背后的文化。以前不会做饭的同学,保证可以做出一桌丰盛的年夜饭。已经会做饭的同学,一定让年夜饭锦上添花。著名作家尤今在一本书的封面写道:“每一道菜肴,每一种食物,都包裹着一颗心,那一颗心里面,蕴藏着丰富如海的学问,即使穷一生的岁月,也学之不尽。”

第一节课蔡老师讲授了两道菜,传统滑鱼块和兰豆爆鸡丁。我看了直播,又看了回放,基本掌握了这两道菜的做法,但真实践起来可能没那么容易。我打算先做给自己吃,做的可以了,再做给家人品尝。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能在烟火气里,享受到“家人闲坐,灯火可亲”的乐趣,这才是真正的幸福吧!

how to cook the rice(烹饪笔记1)(2)

作者简介:刘素萍,笔名泉魂江韵,中国金融作协会员,《山东金融文学》编辑,文章散见于报刊杂志及公众号。

壹点号山东金融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