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市泗阳县位于江苏省北部,南濒风光秀丽的洪泽湖,东与周恩来总理故乡淮安市接壤,境内河道纵横,大运河、六塘河、废黄河横贯东西,淮沭河纵横南北,既没有崇山峻岭,又无浩瀚林海,是一个平原地区,无险可凭,却撤退有阻。抗日战争时期,面对日寇、伪军的重点进攻,泗阳地区的地方武装和干部民兵没有屈服,他们勇敢斗争,愈战愈勇,战绩卓著。这中间,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配合和帮助。在血与火的战争年代,泗阳地区的人民群众面对敌人的枪口,毫不动摇,舍生忘死,救助我方干部和子弟兵,谱写了一曲曲生动感人的军民、干群鱼水情歌。兵民是胜利之本。今天,我们不能忘记在那个年代作出重要贡献的好百姓。本文记述的几位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

江苏东台乡村振兴规划(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1)

资料图

随机应变护干部

1942年初,淮泗交界地方的土匪头子陈如久投靠日军,充当汉奸,他欺男霸女,横行乡里,肆意捕杀共产党员和抗日群众。

6月的一天傍晚,夜色渐浓。新袁镇交界村村干部、共产党员梁金华、王乃清在村民杨立业家碰头,商议抗日自卫之事,杨大妈在门口望风。这时,汉奸陈如久带着六七个荷枪实弹的伪军,从庄稼地里突然窜到了杨立业家的门口。杨大妈未来得及报信,万分着急。

陈如久见到杨大妈,皮笑肉不笑地说:“哦,我听说你家的闺女长得太美了,特来请她跟我去做个二房。”说着就要往院子里闯。杨大妈拦在门口死活也不让他们进屋。

几个敌人吆喝威胁着,稀里哗啦地拉响了枪栓,企图硬冲进来,情况十分危急。这时,正在院子里做针线活的杨大妈女儿杨桂华为了保护村干部,一下冲到门口,手握剪刀对准自己的胸口冲着陈如久大声说:“好!我就依从你,只是不准你吓唬我妈。现在,你快把你的人撵开,要不,我就死在这里!”

陈如久见杨桂华确实亭亭玉立、美丽动人,忙喝令手下人退到旁边去。杨桂华趁机箭一般地向废黄河底奔跑。陈如久一边喊不准开枪,一边追了过去。这一段废黄河芦苇丛生,水流湍急,岸陡水深,陈如久不熟地形,追得太急,一头坠入河中,由于不善游泳,折腾几下淹死了。而杨桂华因自幼会游泳,安然无羔。

就这样,在杨桂华的机智掩护下,我们的两位村干部终于脱险了。

江苏东台乡村振兴规划(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2)

资料图

少女扮妻救“丈夫”

1943年,抗日战争进入最为艰苦的时期。侵占泗阳的日寇气焰嚣张,一次又一次地对洪泽湖沿岸进行梳篦式的“扫荡”。3月8日,坚持在洪泽湖畔的陈圩区游击队接到上级命令:晚上8点,消灭盘踞在临河乡曹码村的一股日寇。

这天晚上,天暗风疾,数十名游击队员于8点前悄悄地包围了曹码日寇据点。“打!”随着队长一声令下,顿时,密集的枪声、隆隆的爆炸声划破了夜晚的宁静,日寇被打得措手不及、死伤惨重。剩余日寇夺路向西北逃窜,游击队乘胜追击。盘踞在洋河的日寇前来增援。这时,区队接到上级命令:立即向东北转移。

在追击日寇的战斗中,区队通讯员张继贵不幸腿部中弹,鲜血直流,昏迷倒下。等他苏醒时,天已亮了,区队早已转移。

这时,洋河镇新化村年近花甲的村民陈老汉外出发现了刚刚醒来的张继贵,见他负伤,是游击队战士,忙把他背回家。正在做家务事的女儿陈晓翠见了忙停下了手中的活,帮着一起把张继贵扶到床上躺下。

刚安顿好,村上的一群狗突然“汪汪”地叫了起来,前来“清剿”的日军进村了。陈老汉刚对张继贵和女儿交待了几句,一群日寇就叽哩呱啦、气势汹汹地到了他家门口。

一个扁鼻子日寇军官跨进屋,一看到躺在床上的张继贵,就立刻挥舞着手中的军刀,冲着他叽哩呱啦地大叫一通。

“他是谁?”汉奸凶狠地对站在一旁的陈老汉父女吼道。

“是我女婿,病人。”陈老汉机智地回答。

这时,站在陈老汉身旁的陈晓翠对父亲的随机应变心领神会,她把母亲生病吃的中药端了上来,走到张继贵的床头,大声说:“孩子爸,该吃药了。”边说边蹲下身子,慢慢地,一口一口给病重的“丈夫”喂起药来。

敌人看不出什么破绽,随手抓了院中的几只老母鸡扬长而去。

母子同心救战士

1943年9月的一天凌晨4点左右,屠园乡桃园村万籁俱寂,人们都还处在睡梦中。“叭叭叭……”突然,不远处传来阵阵枪声,不一会儿,有人急促地敲打村民潘士其家的前门。

潘士其和母亲警觉地披衣起床问:“谁呀?”只听门外一个人压低声音说:“大娘,快开门,我是新四军啊。”潘士其的母亲一听是亲人新四军,赶紧拉开前门,只见一个战士拿着盒子枪,左臂衣襟上一大片血迹。“汪汪汪……”这时,村里的狗猛然急急地叫起来。这位新四军战士气喘吁吁地对潘母说:“敌人追来了,快……”

还没等战士说完,潘母就一把拉着这位战士的手说:“快跟我来!”她随手把前门关上后,把战士带到院子里的山芋窖前,迅速打开窖门,说:“快进去!”这个战士赶紧进入山芋窖里。潘母把窖门虚掩好后,又叫潘士其和自己仍旧上床装睡。刚睡下,外面就响起了砸门声,没等潘母去放门,门就被十多个伪军踹开了。

这些伪军像饿狼一样,一进门就到处翻箱倒柜。眼看一个伪军就要搜到山芋窖了,潘士其突然灵机一动,将放在窗台上的一只茶碗故意打翻在地,“当啷”一声惊响,吓得伪军都立刻趴在地上。伪军小队长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后,气得将潘士其拉到面前,“叭叭”打了潘士其两个耳光,恶狠狠地说:“把他带走。”

潘士其虽然被打,但心里暗暗高兴。他想,敌人把自己带走了,那位新四军战士就安全了。潘母拼命地拉着伪军小队长的手说:“你们把我的儿子带走干什么?”

“叭”的一声,一个伪军狠狠地打了她一枪托,把她打昏在地。

伪军将潘士其带到伪乡公所,拷打逼问伤员的下落。潘士其被打得死去活来,始终没吐出半个字。第二天,在众多乡亲的担保下,潘士其才被放回家。几天后,那位新四军战士在潘士其和潘母的精心护理下,养好伤安全返回了部队。

让出花轿救伤员

1944年3月15日,艳阳高照,春风和煦,是一个良辰吉日。这天,南刘集乡东徐村19岁的姑娘徐桂珍要嫁到八集乡卢东村。下午3时左右,四个轿夫抬着坐有新娘子徐桂珍的花轿刚过六塘河,就听到南边突然传来了一阵激烈的枪声,接着,又听到一阵嘈杂的喊叫声:“逮着!千万不能放走共产党游击队!”

为了避免乱枪流弹伤人,轿夫们忙将花轿抬到一个土坑里。刚进土坑,忽见坑内躺着一个人,右腿中弹,浑身是血,这四个轿夫认出此人是八集区游击队队员李前虎。李前虎脸色苍白、气喘吁吁地对轿夫说:“我是到六塘河南岸执行任务的,路上与日本鬼子和伪军相遇,发生了战斗,负了伤……”这时,敌人的枪声、喊声越来越近,四个轿夫急得头上直冒汗,就在为难之际,新娘徐桂珍把轿门一拉走了出来,对轿夫们说:“快,救人要紧,你们先用花轿把伤员抬走,我从小树林直接到婆家去。”轿夫们听了,说:“好倒是好,只是今天是你的大喜之日,怎么能让你在半路下花轿呢?”徐桂珍不容分说,急切地说:“别再说了,再耽误就来不及了,快救人吧!”

轿夫们于是把李前虎扶进花轿,迅速抬起向北一路急走,把李前虎一直送到抗日民主政府八集区区公所。李前虎因此安然脱险。

喂牛槽中藏伤员

1944年7月的一天下午,新四军几个战士在黄圩与下乡“扫荡”的日寇相遇。战士张万青边打边撤时,腿部中弹受伤,日寇紧追不舍。张万青顺着小树林向附近的村庄奔跑,想找个地方隐蔽。

当张万青撤退到王庄村头时,正在喂牛的村民庄洪基发现了他。庄洪基见他是一名负伤的新四军战士,又听到远处的枪声越来越近,知道他遭到敌人追击了。为了掩护伤员,庄洪基急中生智,向张万青招手示意,张万青不想连累村民,表示感谢后仍向前走。庄洪基急得直跺脚,但又不能大声说话,只是向牛槽里一指,意思是让伤员藏在牛槽里。情况紧急,处境危险,张万青会意而敏捷地跨入牛槽。庄洪基立即把槽中的牛草扒开,示意张万青躺在牛槽中,待张万青躺好后,又麻利地给牛槽加了满满一下子干青草,迅速把牛扣到槽边吃草。

不到2分钟时间,几名日寇从小树林的拐弯处闯了过来,边跑边开枪。庄洪基在牛槽边捧着烟斗,沉静地照料“老牛吃草”。几名日寇追到这里,不见了伤员的踪影,气得大骂一通,打了庄洪基两个耳光,在村庄上折腾一番抢劫一些财物后走了。

日寇走远后,庄洪基敲敲牛槽,小声地说:“同志,日本人走远了,快出来吧。”说着就把张万青从牛槽里扶了出来。为了安全,庄洪基又脱下自己身上的破衣服让张万青穿上。张万青连声道谢后,迅速转移,安全回到了所在部队。

得民心者得天下!中国共产党同人民群众之间水乳交融、生死相依的密切关系,是我们党的独特的政治优势。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要经得住执政、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考验,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一刻也不脱离群众,把人民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并为之奋斗。(姜田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