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川县精神病院(陆川县成为广西精神病人管控试点地区)(1)

民警到达现场对病人进行管控

今年6 月1 日,在陆川县城人民医院门口附近,沙坡镇3 级管控人员姚某在此徘徊,很快民警就赶到了现场。原来是人脸识别系统抓拍比对触动了报警系统后,陆川县网安民警随即通知新洲派出所民警先行处置,并通知沙坡派出所民警将其带回家中,有效预防病人在人员密集的地方实施失控行为。

从去年5 月起,陆川县公安局在对精神病人实行分级管理,采用人脸识别、GPS 定位手环跟踪、微信群动态管理等方式,对危险等级3 级以上(包括3 级)存在肇事肇祸高风险的精神病人进行重点管控,预防危害社会安全突发事件的发生。陆川县成为广西公安改革的首个建立创新工作法对精神病人进行有效管控的试点地区。

网络动态信息管控,病人信息一查便知

“按照有关法律规定,如果精神病人作案时正处于发病状态,不能追究其刑事责任,受害者家属也很难得到经济赔偿,极易引发涉稳事件。”陆川县精神病人联防联控办公室民警覃洁介绍,全县登记有诊疗史的精神病人2000 多人,2005 年以来全县共发生肇事肇祸精神病人作案的伤亡命案16 起,对该人群进行有效管控对社会稳定有重大的意义。

2016 年5 月,陆川县在广西区率先成立了“精防办”(陆川县精神卫生工作领导小组和技术管理办公室),对精神病人进行管理。2017 年3 月以来,陆川县公安局研发了精神病人网络动态管控平台,联合医疗等多领域组建成联防管制模式,多渠道对精神病人信息进行摸底整合。

记者登录该网络动态管控平台看到,该平台分别设立了人员信息、动态管控、预警处置、服务救助、打击处理等五大板块。板块内明确记录了精神病人的照片、年龄、病人诊断书、司法鉴定书、服药情况等具体信息。

据介绍,陆川县公安局采用走访登记的方式,联合镇综治办、村委会、村医对肇事肇祸精神病人实行四级联动管控,对精神病人日常生活轨迹及服药、治疗、康复等信息进行网络登记,有效依照病人具体情况进行“对症下药”。

目前,陆川县已经将全县2925名精神病人的信息录入了动态管控平台。

监控人脸识别锁定行踪,三路民警联合管控

“警方将精神病人分成6 个级别进行管理,级别越高的病人越成为重点管控对象。”陆川县公安局副局长潘庆东介绍,公安局根据病人的危险指数分成0-5 级进行分级管控。其中,3 级是指:明显打砸行为,不分场合,针对财物,不能接受劝说而停止。4 级是指:持打砸行为,不分场合,针对财物或人,不能接受劝说而停止(包括自伤、自杀)。5 级是指:无论在家里还是公共场合,持械对人实施任何暴力行为,或纵火、爆炸等行为。

目前,陆川县公安局通过天网、地网监控系统,安装了人脸识别系统,对精神病人进行管控。只要病人进入学校、车站、医院、超市等安装了人脸识别子系统前端点点位的人员密集场所时,将被自动拍照并传输到系统平台进行人脸比对报警。系统报警后,网安民警立即指令发现地的辖区派出所民警对精神病人进行先行赶赴现场处置。如确认病人未发病时,辖区派出所民警通知病人所在派出所的管控民警,并由管控民警通知监护人,一同将病人带回。

“一病人一民警一微信”病人日常动态及时掌握“一个病人安排一名民警作为管控民警,进行一对一管理,并以民警作为群主,统建微信群进行管理,一名民警管控1至3名病人,并对应建立多个微信群。”民警覃洁介绍,由辖区派出所责任民警牵头,与镇政府综治干部、村干部、村医以及肇事肇祸精神病人家属建立微信管控工作群,要求村医及患者家属实时上传患者现实情况,共同探讨应对措施。同时,结合预警情况,让辖区派出所民警与镇、村干部及村医第一时间掌握患者动态,确保在肇事肇祸精神病人出现异常状况时能够及时和正确处置。

“古城派出所配合家属将精神病人送进了医院。”这是来自古城派出所并担任精神病人管控民警的谢健龙,在名为“特殊人员动态管控群”的微信群发出的消息,群内的病人监护人、村医等人在群内均掌握了该病人的动态消息。

6 月4 日,谢健龙通过微信群得知,由自己负责管控的3 级精神病人王某突然病发,并在村里胡乱打砸东西。谢健龙了解情况后马上出警到达现场,与病人家属将发病的王某控制,并将其送到马坡镇青山医院进行治疗,及时消除了隐患。

为多渠道对精神病人进行有效管控,公安局建立并完善了车站实名制核查验证系统和旅馆业治安管理信息系统,对病人动态做出有效预警。此外,在县城区建设推广了“地网工程”,通过给县城区的精神病人佩戴“地网工程”平安卡,在各镇、村等地方给精神病人使用推广GPS 定位手环的方式,实时掌握病人位置和动态轨迹,提高预警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