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苏24 苏门爽文三鼻祖 仙人板板怼起来,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写苏27的小说?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写苏27的小说(苏门爽文三鼻祖 )

写苏27的小说

近苏24 苏门爽文三鼻祖 仙人板板怼起来

苏洵身故,二苏归蜀,这里有必要整体梳理一下三苏的文章。

回顾苏洵一生,仕途颇多不顺,主要成就集中在著书立说。

到了明代,苏洵终于被时人评入唐宋八大家之一,指的就是他在文章著作上的成就,而非诗词。

众所周知,三苏进入八大家之列,并非偶然,仔细了解三苏文章,你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或者这样说,三苏各自任选一篇比较有名的文章来,不注作者,不注背景,盲读一通,你大概会以为,这是一个人写的吧?

对,三苏文章的风格,一脉相承,如出一辙。

现在我们就来实验一下。

先看第一篇: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再看第二篇:

盖天下之事,上自三王以来以至于今世,其所论述亦已略备矣,而犹有所不释于心。夫古之帝王,岂必多才而自为之。为之有要,而居之有道。是故以汉高皇帝之恢廓慢易,而足以吞项氏之强;汉文皇帝之宽厚长者,而足以服天下之奸诈。何者?任人而人为之用也,是以不劳而功成。至于武帝,财力有余,聪明睿智过于高、文,然而施之天下,时有所折而不遂。何者?不委之人而自为用也。

最后再来一篇猛的:

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

……

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是故非聪明睿智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古今称苻坚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尽斥去其旧臣,而与之谋。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愚深悲生之志,故备论之。亦使人君得如贾生之臣,则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而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哉!

希望各位不要有对古言的恐惧之心,都是中国字,虽然与白话文有一些偏差,但领会精神,大概意思应该是可以理解的。

下面我来试着简单拆解一下——

第一篇

出自苏洵最著名的议论文章《六国论》。

关于秦灭六国的历史事件,是每一代王朝的知识分子都特别关注的研究课题,因此三苏都曾写过同题文章。

在三苏的三篇《六国论》中,

大苏的角度是六国要如何做才能避免被灭,

小苏的角度是六国做了什么才导致被灭。

角度最刁钻、见解最独到的当属老苏这一篇,其角度已经超脱出六国之论,直陈要害“弊在赂秦”,这句话太狠了!

如果你了解北宋的外交史,你一定也会有这种感觉——

这个“赂”字,就是整个宋朝的帝国之痛,也是横亘在大宋三百年间的一道心结。

北宋澶渊之盟而后,开始赂辽。

从此以后,每有边境侵袭,帝国总是想着在军事解决的途径之外另辟蹊径,这个径就是“赂”,结果一直赂到了金,赂到了元,赂到了像当年六国一样亡国。

第二篇

出自苏辙的《上昭文富丞相书》,是年仅22岁的苏辙写给当时的宰辅富弼的书信,其中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以佐自己的观点:希望国家任贤用能,敢于创新。

第三篇

来自苏轼的《贾谊论》,为什么说这篇最猛,两个原因。

一来,这是苏轼25岁时的作品,堪称苏轼青年时代的代表作之一,其中措辞之生猛、用笔之豪放、观点之犀利,已经达到了这个年龄段上的巅峰。

说直白点,在宋代,这篇文章就相当于今天的爽文。

二来,这篇文章最耐人寻味的就是,苏轼一直在说古人,感慨汉代最杰出的青年贾谊因为性格上的缺陷导致无法施展政治抱负。

贾谊只活了32岁,虽然生命短暂,但其才华却映照日月,被太史公拿到与屈原一样的位置上。

25岁的苏轼在写贾谊时,根本无法想到,自己未来的人生,简直就是一部长寿版的贾谊传。

苏轼和贾谊的区别就在于,贾是抑郁派,苏是乐天派,同样遭受排挤与非议,同样身怀大才而不得,苏却能呵呵终日。

好了,这里不再议论与点评文章,各位再试着盲读以上这段节选文章,做何感想?

我的观点是,有乃父,子必追之。

囿于篇幅与本人精力,不再找其他文章佐证,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找来苏洵的文章再对比。

苏洵与苏轼的文章,更准确地说,苏轼在人生上半场的文章,一直在效仿父亲的风格。

因为苏洵年轻时就是一个愤青,老了之后变成老愤青,带出了两个不世出的才华横溢的小愤青。

苏轼直到在黄州受了大挫败之后,才感悟出一个道理:

人生愤怒之极

无非呵呵二字

说回刚刚故去的苏洵,欧阳修评论苏洵的文章“博辩宏伟,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

这评语,其实也同样适用于苏轼,尤其纵横二字,简直就是苏轼文章的烙印。

当年王安石之所以看不上苏轼,就是因为觉得他身上“纵横家的气质太重”。

所谓纵横家,用褒奖的眼光看,就是审时度势,格局庞大,实践为王。

但在看不惯这种做派的人看来,纵横家就代表着朝秦暮楚,诡谲多诈,自作聪明。

平心而论——

黄州以前,苏轼多以聪明误大事

黄州之后,东坡竟以大事化聪明

谢谢观赏,再见

无犀 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