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腊八粥(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课文腊八粥知识点全解)(1)

课文内容

(1)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胡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嘴里立即就生出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合并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的装着,大匙大匙朝嘴里塞灌呢!

(2)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他一个人出出进进灶房,看到那一大锅粥正在叹气,碗盏都已预备得整齐,摆到灶边好久了,但妈妈总说时候还早。

(3)他妈正拿起一把锅铲在粥里搅和。锅里的粥也像是益发浓稠了。

(4)“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

(5)“要到夜里!”其实他妈所说的夜里,并不是上灯以后。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正还在继续。

(6)“那我饿了!”八儿要哭的样子。

(7)“饿了,也得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

(8)饿了,也得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你们想,妈的命令,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并且八儿所说的饿,也不可靠,不过因为一进灶房,就听到那锅子中叹气又象是正在嘟囔的声音,因好奇而急于想尝尝这奇怪东西罢了。

(9)“妈,妈,等一下我要吃三碗!我们只准大哥吃一碗。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我们俩光吃甜的也行……妈,妈,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大哥同爹只准各吃一碗;一共八碗,是吗?”

(10)“是呀!孥孥说得对。”

(11)“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

(12)“噗……”锅内又叹了声气。八儿回过头来,比灶矮了许多的八儿,也不过是看到一股淡淡烟气往上一冲而已!

(13)锅中的一切,对八儿来说,只能猜想:栗子会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罢,饭豆会煮得浑身肿胀了吧,花生仁儿吃来总已是面面的了!枣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糖若放多了,它会起锅巴……“妈,妈,你抱我起来看看罢!”于是妈就如八儿所求的把他抱了起来。

(14)“呃……”他惊异得喊起来了,锅中的一切已进了他的眼中。

(15)这不能不说是奇怪呀,栗子跌进锅里,不久就得粉碎,那是他知道的。他曾见过跌进到黄焖鸡锅子里的一群栗子,不久就融掉了。饭豆煮得肿胀,那也是往常熬粥时常见的事。花生仁脱了他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锅巴,正是围了锅边成一圈。总之,一切都成了如他所猜的样子了,但他却不想到今日粥的颜色是深褐。

(16)“怎么,黑的!”八儿还同时想起染缸里的脏水。

(17)“枣子同赤豆搁多了。”妈的解释的结果,是捡了一枚大得特别吓人的赤枣给了八儿。

(18)虽说是枣子同饭豆搁得多了一点,但大家都承认味道是比普通的粥要好吃得多了。

(19)晚饭桌边,靠着妈妈斜立着的八儿,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他身边桌上那两支筷子,很浪漫的摆成一个十字。桌上那大青花碗中的半碗陈腊肉,八儿的爹同妈也都奈何它不来了。

文章分析

本是著名作家沈从文的作品,课文围绕八儿等着吃母亲熬煮的腊八粥的经过,充分体现了小孩子对腊八粥的渴望与喜爱,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图景,表现了浓浓的亲情。 文章语言平易浅白、简练流畅、极富生活气息;向我们展示了浓郁的乡土气息,浓厚的民族情怀、浓烈的中国味道。

学习目标

(一)积累“腊、粥”等字,“嘟囔、塞灌”等词。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文中人物对话的描写方法,了解人物的心理变化,理解课文内容。

(三)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感知人物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在文章表情达意中的妙处。

同步练习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腊八粥(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课文腊八粥知识点全解)(2)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腊八粥(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课文腊八粥知识点全解)(3)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腊八粥(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课文腊八粥知识点全解)(4)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腊八粥(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课文腊八粥知识点全解)(5)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腊八粥(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课文腊八粥知识点全解)(6)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腊八粥(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课文腊八粥知识点全解)(7)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腊八粥(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课文腊八粥知识点全解)(8)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腊八粥(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课文腊八粥知识点全解)(9)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腊八粥(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课文腊八粥知识点全解)(10)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腊八粥(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课文腊八粥知识点全解)(11)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腊八粥(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课文腊八粥知识点全解)(12)

字词积累

1.生字生词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腊八粥(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课文腊八粥知识点全解)(13)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腊八粥(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课文腊八粥知识点全解)(14)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腊八粥(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课文腊八粥知识点全解)(15)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腊八粥(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课文腊八粥知识点全解)(16)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腊八粥(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课文腊八粥知识点全解)(17)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腊八粥(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课文腊八粥知识点全解)(18)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腊八粥(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课文腊八粥知识点全解)(19)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腊八粥(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课文腊八粥知识点全解)(20)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腊八粥(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课文腊八粥知识点全解)(21)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腊八粥(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课文腊八粥知识点全解)(22)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腊八粥(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课文腊八粥知识点全解)(23)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腊八粥(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课文腊八粥知识点全解)(24)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腊八粥(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课文腊八粥知识点全解)(25)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腊八粥(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课文腊八粥知识点全解)(26)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腊八粥(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课文腊八粥知识点全解)(27)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腊八粥(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课文腊八粥知识点全解)(28)

2.多音字

(1)钥匙(shi) 汤匙(chí)

(2)吞咽(yàn)呜咽(yè) (yān)咽喉

(3)弄脏(zāng)心脏(zàng)

3.近义词

预备—准备 搅合—搅拌 资格—资历 普通—一般

4.反义词

沸腾—沉寂 浓稠—稀薄 反抗—顺从 清楚—模糊

5.词语拓展:“有……无……”式

有心无力、有气无力、有口无心、有勇无谋……

6.课内词语

腊八粥 甜腻 板栗 咽下 唾沫 大匙 塞灌 搅和 浓稠 嘟囔

孥孥 肿胀 呃 黄焖鸡 熬粥 深褐 染缸 脏水 搁多了 筷子

7.词语解释

嘟囔:不断地、含混地自言自语。

孥孥:孥,儿女。

沸腾:液体达到一定温度时急剧转化为气体,产生大量气泡。

搅和:混合;掺杂。

稀烂:形容极烂。

知识链接

1.腊八节

农历十二月(腊月)初八,是我国汉族传统的腊八节,这天我国大多数地区都有吃腊八粥的习俗。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又称“佛成道节”。

2.腊肉

是指肉经腌制后再经过烘烤(或日光下曝晒)的过程所制成的加工品。腊肉的防腐能力强,能延长保存时间,并增添特有的风味,这是与咸肉的主要区别。熏好的腊肉,表里一致,煮熟切成片,透明发亮,色泽鲜艳,黄里透红,吃起来味道醇香,肥不腻口,瘦不塞牙,不仅风味独特,而且具有开胃、去寒、消食等功能。

作者介绍

沈从文 (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人。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1924年开始发表作品。他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生命的哲学思考。沈从文先生的文学作品《边城》、《湘西》、《从文自传》等,在国内外有重大的影响。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腊八粥(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课文腊八粥知识点全解)(29)

著有小说集《边城》、《长河》、《八骏图》、《神巫之爱》、《虎雏》、《石子船》、《月下小景外八篇》、《蜜柑》,散文集《湘行散记》、《湘西》,长篇童话《阿丽思中国游记》,论文集《废邮存底》(合作),文集《从文散文选》、《从文小说选》、《沈从文小说选集》、《沈从文文集》(12卷),论著《中国服饰史》等。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1):写腊八粥深受人们的喜爱(爱粥)

第二部分(2—19):写八儿等待腊八粥煮好的过程。(等粥)

盼粥2—8 想粥9—13 猜粥14 看粥15—19

第三部分(20、21):写八儿如愿吃到了腊八粥。(吃粥)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腊八粥(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课文腊八粥知识点全解)(30)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腊八粥(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课文腊八粥知识点全解)(31)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腊八粥(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课文腊八粥知识点全解)(32)

句子分析1.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胡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

运用排比和反问,选取三个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腊八粥的态度,以点带面,说明腊八粥深受人们喜爱。

2. 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合并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的装着,大匙大匙朝嘴里塞灌呢!

“合拢”形象地写出了熬腊八粥时将材料放在一起煮得特点;“糊糊涂涂”原指对事物的认识模糊或混乱,在这里用来形容腊八粥里放的东西种类多,难以分清楚;“叹气”运用拟人,生动地描写出煮粥时发出的声音;“大碗”“大匙”“塞灌”等词描写出人们吃腊八粥时痛快淋漓的样子。对“看、闻、吃”三方面的具体描写体现了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

3. 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

夸张,写出了八儿的兴奋样儿,说明八儿喜欢腊八粥的程度之深。

4. 他一个人出出进进灶房,看到那一大锅粥正在叹气,碗盏都已预备得整齐,摆到灶边好久了,但妈妈总说时候还早。

“进进出出”一词说明八儿进出灶房的次数之多,突出了八儿等待腊八粥时迫不及待的心情。“好久”一词说明八儿等待的时间之长,同时也突出了熬腊八粥的时间之长。

5. “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

省略号表示八儿的话未说完就被母亲打断了。“才”字写出了八儿感觉自己已经等了很久很久,突出了他想吃粥的急切心情。

6. 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

神态描写:表现了八儿迫不及待的心情。“眼睛可急红了”说明八儿特别急于迟到腊八粥。

7. “那我饿了!”八儿要哭的样子。

语言描写:一个“那”字,生动地写出了八儿为了早些吃到腊八粥而撒谎的馋样儿,天真可爱又有一点狡黠,颇有童趣,让人忍俊不禁。“要哭”一词体现了八儿想吃粥的那种迫不及待的心情。

8. 你们想,妈妈的命令,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

反问句: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不能设什么法来反抗母亲的命令,说明八儿的年龄小,强调八儿对腊八粥虽然望眼欲穿,但也无可奈何,只能苦苦等待。

9. 并且八儿所说的饿,也不可靠,不过因为一进灶房,就听到那锅子中叹气又象是正在嘟囔的声音,因好奇而急于想尝尝这奇怪东西罢了。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腊八粥在锅中熬煮的样子形象地展现出来。这句话写出了八儿的可爱和嘴馋。

10. “妈,妈,等一下我要吃三碗!我们只准大哥吃一碗。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我们俩光吃甜的也行……妈,妈,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大哥同爹只准各吃一碗;一共八碗,是吗?”

说明八儿想吃腊八粥的想法及其强烈,同时表现了他的天真可爱,让人忍俊不禁。

11. “是呀!孥孥说得对。”“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

语言描写,把八儿的天真与可爱体现得淋漓尽致,由此可以体会到妈妈对八儿的疼爱,从中可以感受到八儿与妈妈之间浓厚温馨的亲情。

12. 锅中的一切,对八儿来说,只能猜想:栗子会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吧,饭豆会煮得浑身肿胀了吧,花生仁儿吃来总已是面面的了!枣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糖若放多了,它会起锅巴……

心理描写,描写八儿猜想腊八粥的心理,为下文实际看到腊八粥做铺垫,表现出八儿憧憬、渴望的心情,写出了八儿的天真与嘴馋。破折号在这里表示意思的转折,省略号表示语意未尽。

中心思想

文章讲述了腊八那天八儿等不及要吃粥的嘴馋、对粥的猜想以及看到粥的惊异,写出了一家人温馨的氛围、其乐融融的亲情,表现出作者对普通百姓生活的热爱和对家庭亲情的眷恋。

写作练笔

作者笔下的腊八粥让人垂涎欲滴。仿照课文第1自然段,写一种你喜爱的食物吧。

内容梳理

1.联系生活实际,你能用几个词语形容一下腊八粥吗?

天天腻腻、香甜、浓稠、美味……

2.课文写了八儿的几件事?

等不及要吃粥的嘴馋;计划分粥;对粥的猜想;看到粥的惊异。

3. 画出文中描写八儿等粥的句子,说说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品析这样描写有什么好处。

(1)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运用夸张和心理描写表现八儿的高兴。)

(2)他一个人进进出出灶房,看到一大锅粥正在叹气,碗盏都已预备整齐,摆到灶边好久了……(运用动作描写表现八儿的期待。)

(3)“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运用语言描写表现八儿的焦急。省略号表示话没说完。)

(4)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神态描写)

(5)“那我饿了!”八儿要哭的样子。(神态描写表现八儿的迫不及待。)

4.文中是怎样描写腊八粥的呢?画出文中描写腊八粥的句子。

(1)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子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出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侧面描写了腊八粥天天腻腻的感觉,表现大家对腊八粥的喜爱。)

(2)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合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嘴里塞灌呢!(写出了粥的材料丰富。“叹气”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大碗大碗”“大匙大匙”是动作描写,侧面表现粥的香味诱人。)

(3)栗子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吧,饭豆会煮得浑身肿胀了吧,花生仁吃来总是面面的了!枣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糖若放多了,它会起锅巴……

(4)栗子跌进锅里,不久就得粉碎,那是他知道的。

(5)饭豆煮得肿胀,那也是往常熬粥时常见的事。

(6)花生仁脱了它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拟人)

(7)锅巴,正是围成了锅边成了一圈。

5. 在第二部分八儿等待腊八粥的过程中,他的心理是怎样变化的?

急迫→无奈→憧憬→惊讶→嫌弃

6. 第三部分中,八儿终于如愿吃上了腊八粥,作者是如何描写八儿一家吃粥的情景的?

晚饭桌边,靠着妈妈斜立着的八儿,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在他身边桌上那两支筷子,很浪漫地摆成一个十字。桌上那大青花碗中的半碗陈腊肉,八儿的爹同妈也都奈何它不来了。

“靠”“斜立”“摆”的动作描写,肚子“小鼓”的外貌描写,生动刻画出八儿吃饱了腊八粥之后十分满足的情态。“也”字强调大人小孩都吃得饱饱的,再也吃不下任何美味的食物了。

7. 文中多次写到腊八粥在锅里“叹气”,为什么要这样写?

(1)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合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拟人:“叹气”一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腊八粥在锅里煮的时候的状态。)

(2)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拟人:“有声无力”形象地写出了粥在锅中被小火慢熬的情景。)

(3)“噗……”锅内又叹了声气。(拟人:把锅里正煮着的腊八粥当作人来写,明写腊八粥“叹气”,暗指八儿等得心急。)

积累拓展

1.关于腊八的古诗

《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

【宋】陆游

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

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

多病所须惟药物,差科未动是闲人。

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

2.腊八粥的传说

相传老两口过日子,吃苦耐劳,持家节俭,省下一笔大家业,可是宝贝儿子却不争气,娶个媳妇也不贤惠,很快就败了家业,到了腊月初八这一天,小俩口冻饿交加,幸好有村人、邻居接济,煮了一锅大米、面块、豆子、蔬菜等混在一起的“杂合粥”。意思是:“吃顿杂合粥,教训记心头。” 这顿粥让小两口改掉了恶习,走上正道,靠勤恳的劳动持家,日子一天天也好起来。民间流行腊八吃粥的风俗,就是人们为了以此教训警告后人而相沿的。

练习提高

1.找出文中所有描写人物、环境的句子并摘抄。

2.你还知道春节的哪些习俗呢?和同学分享,并写一篇小段文介绍一下。

写作参考

详略得当意思是文章中详写和略写安排得恰当。文章详略得当,才能做到重点突出,主题明确。在习作中详略得当的方法主要有:明确习作主题,根据主题来选择材料,与主题密切相关的内容详写,与主题关系不失分密切的内容略写;写事的文章要突出事情的发展过程,事情的起因和结果要略写,事情的发展过程要详写。

阅读扩展

腊八粥(续)

“妈,妈,你喊哈叭出去了罢!讨厌死了,尽到别人脚下钻!”

若不是八儿脚下弃得腊肉皮骨格外多,哈叭也不会单同他来那么亲热罢。

“哈叭,我八儿要你出去,快滚罢……”接着是一块大骨头掷到地上,哈叭总算知事,衔着骨头到外面啃嚼去了。

“再不知趣,就赏它几脚!”八儿的爹,看那只哈叭摇着尾巴很规矩的出去后,对着八儿笑笑的说。

其实,“赏它几脚”的话,倘若真要八儿来执行,还不是空的?凭你八儿再用力重踢它几脚,让你八儿狠狠的用出吃奶力气,顽皮的哈叭,它不还是依然伏在桌下嚼它所愿嚼的东西吗?

因为“赏它几脚”的话,又使八儿的妈记起了许多他爹平素袒护狗的事。

“赏它几脚,你看到它欺负八儿,哪一次又舍得踢它?八宝精似的,养得它恣刺得怪不逗人欢喜,一吃饭就来桌子下头钻,赶出去还得丢一块骨头,其实都是你惯死了它!”这显然是对八儿的爹有点揶揄了。

“真的,妈,它还抢过我的鸭子脑壳呢。”其实这也只能怪八儿那一次自己手松。然而八儿偏把这话来帮助他妈说哈叭的坏话。

“那我明天就把哈叭带到场上去,不再让它同你玩。”果真八儿的爹的宣言是真,那以后八儿就未免寂寞了。

然而八儿知道爹是不会把狗带到场上去的,故毫不气馁。

“让他带去,我宝宝一个人不会玩,难道必定要一个狗来陪吗?”以下的话风又转到了爹的身上,“牵了去也免得天天同八儿争东西吃!”

“你只恨哈叭,哈叭哪里及得到梁家的小黄呢?”

“要是小黄在我家里,我早就喊人来打死卖到汤锅铺子去了。”八儿的妈说来脸已红红的!

小黄是怎么一个样子,乃值得八儿的爹提出来同哈叭相较呢?那是上隔壁梁家一只守门狗,有得是见人就咬的一张狠口。梁家因了这只狗,几多熟人都不敢上门了。但八儿的妈,时常过梁家时,那狗却象很客气似的,低低吠两声就走了开去。八儿的妈,以为这已是互相认识的一种表示了,所以总不大如别人样对这狗防备。上月子,为八儿做满八岁的生日,八儿的妈上梁家去借碓舂粑粑,进门后,小黄突然一变往日态度,毫不认账似的,扑拢来大腿腱子肉上咬了一口就走了。这也只能怪她自己,头上顶了那个平素小黄不曾见她顶过的竹簸。落后是梁四屋里人为敷上了止血药,又为把米粉舂好了事。转身时,八儿的妈就一一为他爹说了,还说那畜生连天天见面的人也认不清,真的该拿来打死起!因此一来,八儿的爹就找出一句为自己心爱这只哈叭护短的话了。

譬如是哈叭顽皮到使八儿的妈发气时,八儿的爹就把“比梁家小黄就不如了!”“那你喜欢小黄罢?”“我这哈叭可惜不会咬人!”一类足以证明这只哈叭虽顽皮实天真驯善的话来解围,自然这一类解围的话中,还夹着点逗自己奶奶开心的意味。

本来那一次小黄给她的惊吓比痛苦还多,请想,两只手正扶着一个大簸簸,而那畜生闪不知扑拢来就在你腱子肉上啃一下,怎不使人气愤?要是八儿家哈叭竟顽皮到同小黄一样,恐怕八儿的爹,不再要奶奶提议,也早做成打狗的杨大爷一笔生意了。

八儿不着意的把头转到门帘子脚边去,两个白花耳朵同一双大眼睛又在门帘下脚掀开处出现了。哈叭象是心里怯怯的,只把一个头伸进房来看里面的风色,又象不好意思似的(尾巴也在摇摆)。

“混账……”很懂事样子经过八儿一声吆喝,哈叭那个大头就不见了。

然而八儿知道哈叭这时还在门帘外边徘徊。

一九二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于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