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199340吴尧达 新网师

新网师2022年春季招生简章

温馨提示:新网师2022年春季招生开始→寻找尺码相同的人 | 新教育网络教师学习中心2022年春季招生简章,截止时间2月10日。

穿过生命散发的芬芳创作背景(穿过生命散发的芬芳)(1)

题记: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得一过。

—— 苏格拉底

迟来的省察

穿过生命散发的芬芳创作背景(穿过生命散发的芬芳)(2)

热烈而躁动的2021已近尾声,仿佛喷薄的火山熔岩,在匆忙流动中渐趋凝固,当尘埃落定时,方可细细察看它真实的模样。

2021元旦伊始,已是我走进新网师学习共同体的第三个年头。

打开公众号,郝晓东老师新年祝福语迎面扑来。面对多变和“不安”的世界洪流,面对名利杂陈、喧嚣浮躁的社会,郝老师没有畅谈过去,而是心游万仞,将每一个教育人置于广袤的宇宙中,意识到生命之于时间的短暂、空间的渺小。用海德格尔的话说,人是“终有一死者”,死亡逼迫我们思考短暂一生的意义:作为教师,我该如何“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进入小打卡,普利辉老师《2020·重启生命意义的最美时光》让我震撼:从被逼走上自逼,四门网师课程皆获优秀,高研班学习、自我啃读、N师学院志愿者、七乡教学名师,在承担中一路走来,让草根式脊梁教师成为了自己的标签。他说:这就是人生,忙碌但充实的人生,艰辛但幸福的人生。

这样的新网师人比比皆是:刘广文、马增信、王小龙、王辉霞、周娟、何刚、殷德静、王宗祥……他们正在网师精神的鼓与呼中,涅槃重生。

他们正向内而生,向外而行。正如郝老师所言:“这种内心的觉醒,不仅是自我成长的内在需求,也是教育学生的必然要求。”

朱永新老师说:每个人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总需要为自己寻找生命的原型和人生的榜样,从他们身上汲取前行的力量。知行合一的过程,就是从阅读他人传记到书写自身传奇的过程。

就是这一群标杆,从2019年秋季到2021年元月,整整500多个日夜,烛照我穿越了100多本教育专著,留下70余万字的思悟,让我对完整幸福的教育生活的模样逐渐清晰。

在这之前,一直以为学生成绩好,就证明自己的教学水平高。压根儿也没想到通过系统学习,继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三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仅留下一堆模糊的经验。

正如怀特海所言:这时我们处于直接认识事实的阶段,只是偶尔对事实做系统的分析。

这个阶段,因没有研究过专业的教育理论,“只是凭着对儿童的朴素的热爱以及推己及人去教导儿童”,是典型的处于浪漫时期的教师。

魏智渊老师认为:一般来说,三十岁之前,一个人应该完成自己的浪漫期。

烛照自己,依然游走在尴尬的浪漫期。

我也更明白了魏智渊老师所说:“专业发展,是一个辛苦的修炼过程。渴望专业发展的教师,必须穿越许多理论,才能够最终清晰而深刻地把握教育,理解学科。”

知天命之年的我,走过无数弯路,与新教育的偶然的相遇,才终于知道专业学习的路径。不过我的学习目的更加简单:审视过往教育教学得失,重构对教育的认知。

随着专业阅读的深化,我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太多,越发感到自己的无知和虚妄,越发坚定我扬弃自己更多的认知,更愿意主动去审视和穷究教学、甚至生活中的规则,如同沉浸在新奇的游戏中。

为何家会伤人

穿过生命散发的芬芳创作背景(穿过生命散发的芬芳)(3)

工作之余,啃读几乎占据了我所有空间,写作近子夜已成常态,徜徉在自己的一方小天地,反倒自得其乐,全然不知另一场危机已悄然而至。

元旦刚过,期末临近,习惯了回家坐在火炉边打开手提电脑写作的我,却发现了异样:黑灯瞎火的屋子冰锅冷灶,妻子还没回家,急打电话询问,传来的却是妻子有气无力的回复:在医院输液,不过快完了,你先忙你的吧。

天哪!妻这几天感冒,我以为是小问题,只顾埋头读写,却没想到如此严重。第一次感到妻撕心裂肺的咳嗽声声入耳,我关上电脑,给妻烧水服药,妻却说:“这不是你关心的事,跟你的书过一辈子吧!”

整整两周时间,妻的感冒才渐渐好起来。病愈的妻子第一次郑重其事地对我说:“我们分开过吧!”

我才猛然醒悟:我忽视了身边最亲近的人!

细数点滴,这一年来,我竟然没有扫过一次地,洗过一次碗,买过一次菜;更没陪她逛过一次街,购过一次物。反倒是习惯了饭后的阅读,清夜的写作,习惯了床头每天整齐的换洗衣物。

生活不光有诗和远方,更有柴米油盐。妻负责幼儿园工作,本就比我辛苦,但从不反对我读书。不过这次再多的解释也苍白无力,即使慢下来承担一些家务也于事无补,冷战依然持续。

寒假第一天,刘丽赏老师的《为何家会伤人》共读营让我心头一热,酣畅淋漓读完,如同拨云见日,原来罪魁祸首竟是“缺少交流”。

自加入新教育的五百多个日夜,因不停地读写,居然习惯了与妻沉默寡言的每一天,我如同《朱家故事》中理所当然享受朱家妈妈辛苦付出的猪头爸爸。

解铃还须系铃人。我尝试与妻叨唠她喜欢的话头,给她出出主意;或者将自己刚写的文章读给她听,没想到引出了很多有趣的话题,特别是绘本理论,在与妻的交流中,她竟然有很多独到的见解,欢声笑语重回书房。

冰释前嫌后,妻的一番话更让我感动:“我不稀罕你做家务,更不期望陪我逛街,全力支持你读书写作,只是不要把我当成透明人就行了。”

看来,夫妻间的感受和看法,也是思维参与的结果,必须予以关注,否则就会出错。武志红说:“就好像机器,若不监控其运行就会死机一样。”

“降维打击”的背后

穿过生命散发的芬芳创作背景(穿过生命散发的芬芳)(4)

寒假将近尾声,新网师的春季课程出炉了。选啥课呢?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类都是我的最爱,不过我有个底线,每期只选一门,如果把它学好学精,那就有所得了。先哲老子说得更透彻:少则得,多则惑。

我听从了心灵的召唤,选择了王子微课。

这也源于2020年春,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不期而至,将多年一成不变的教育撕开了一个大口子,线下课堂被迫进入了线上课堂,但信息技术不足的短板,却让教师也出足了洋相。

面对数字时代的教育,我们最需要什么?

黎家厚教授在《现代极简教育技术》开篇就给出了答案:简单、好学、实用的极简信息技术。

第一次安装了讯飞语音输入法,快速高效的语音识别,让原来敲半天键盘的文章,现在立等可取。即便对我这个天天摸电脑的人来说,也极度震撼。

原来极简就在身边,我们的思维定势竟然无视。

移动技术改变教学生活的魅力让我着迷:一个个小程序,让师生的教育生态立竿见影发生变化,课堂生动了,学习轻松了,管理便捷了,时间宽松了,家校关系也融洽了。王子老师将这些实用技术比作“降维打击”。

什么叫降维打击?

王子老师列举了一个非常形象的例子,它出自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外星人毁灭人类的方法是从三维降至二维,攻击由二向箔触发,将攻击目标本身所处的空间维度降低,致使目标无法在低维度的空间中生存从而被毁灭。

就如现在制作微课,可不再依赖我们望而生畏的台式电脑和专业程序,而是用更高维的,一用就会的APP、微信小程序和公众平台就可搞定。

那学习极简技术的目的何在?

王子老师说:我们学习这门课程不仅是学技术,更重要的是让技术辅助教学,把知识转化为技能,把技能转化为素养,用极简的理念助力我们的专业发展。

那对我们未来的专业发展影响何在?

为此,我除了研读《现代教育极简技术》《微课设计》等实用书籍外,又阅读了《教育未来简史》《教育大求索》等一系列理论书籍。

特别是魏智渊老师在《你的工具箱里,有没有放对东西?》一文中的风趣比喻,对我触动很大。他说:教师根据自己工作的性质,需要形成一种内在的知识结构,并且,在职业生涯中反复训练,让结构变得复杂、强大而灵活。一旦结构太弱,就像汽车发动机太差,在教室里突突突,就像开拖拉机,声音倒挺响,就是跑不了多远,还颠得不行。发动机性能强,并且不断地迭代,职业生涯,不,整个人生,才有开挂的可能。

魏智渊老师曾在十多年前为新网师编撰的《教师阅读地图》中,就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有过理想描述,他认为:通识性知识、教育专业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的比重,大体分别为20%、30%和50%。

在十多年后的今天看来又有了缺陷。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科技也改变了教育,原来的知识结构(简称PT),通过“技术知识”(简称TK)的介入,也引发了教育从根本意义上的改革。当我们的极简技术与学科内容相结合时(简称TCK),教学的内容就会生成为全息媒体,课堂就会穿越时空,多角度、全方位、甚至调动所有感官参与,丰富学生认知。这样的课堂就是未来学校的全息课堂。技术性知识的融入,也就是需要形成TPACK框架,这样我们的结构知识才更稳固。就如同一台汽车加入了电脑,接入了互联网后,操作更方便了,驾驶起来更智能安全了,甚至还可实现无人驾驶,这就是数字时代带来的革命。

基于这种眼界,我将自己每天对信息技术的理解诉诸文字,坚持以写论文的态度,分享了15万余字的作业和小打卡, 还按照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分门别类进行了整理,在小程序UMU上创建了自己的极简学习之旅课程,方便与导师和学友探讨,相互启发,最后在课程群还分享了自己的学习心得。我想这也是践行孔子的“己立立人,己达达人”的一种方式吧。

共读的启悟

穿过生命散发的芬芳创作背景(穿过生命散发的芬芳)(5)

王子微课下的理念让我深深感受到,教学是一门技术,更是艺术。如果我们仅把目光集中到了微课视听华美的“包装”或炫技上,那将无异于买椟还珠。

可是读书越多,实践越多,越发心生敬畏,越发对教学不自信。课堂的三重境界依然如水中月,镜中花。

何为优质教学?

当我读到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时,才有了一点清晰的答案:即优质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而是来自教师的自我认同和自我完善。

于我而言,读这本书真的需要勇气。因为这其中蕴含的心理认知和哲学思考,是我从未体验过的。

郝老师说:新网师课程理论的主框架也来源于这本书,但要从根本上去分析这本书,就先要厘清事物发展的底层逻辑,注重知识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融会贯通。

恰在此时,郝老师组织的《教学勇气》“五一共读”在郑州拉开了序幕,三天下来,基本厘清了整体看世界的底层逻辑背景,对六大悖论若有所悟。最大的收获是更清晰地知道求真共同体才是最高效理想的学习模式。

但这其中蕴含的对立统一、逻辑分析、理性与感性等若干内容又与西方哲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哲学、特别是西方哲学于我而言,如同海拔五千米,不解决这个瓶颈,我连这本书都读不懂。

行走在路上,总会幸遇庆典。7月中旬,郝老师又开启了暑期线下共读,其中《非理性的人》所阐释的存在主义就是现代西方影响最广的哲学形式,最值得一读。在郝老师反诘式追问和解读下,基尔凯戈尔、海德格尔、萨特等思想意识在整整4天的时间里与我的意识不断交锋,我到底该如何存在?

特别是基尔凯戈尔说:存在高于普遍。所以,我们每一个人将不可能纳入其他任何一个普遍的存在。他认为:应该把自己安放在个人的主观性之内,关心人的内在性。

这让我有了一种顿悟:我们两百多名学员能共聚成都,住廉价旅店,吃食堂饭菜,不就是在精神上成就自己的独立王国,发自内心地扬弃教育理念,在专业发展之路上,让个体高于普遍性成为可能吗?

带着成长的感悟,哲学的种子开始萌芽,2021年秋季我选择了《中国哲学》课程。

复读生的梦想

2021年7月16日,突然接到《听读绘说》课程组长卢雪松老师的电话,因学员剧增,受讲师小舟老师所托,询问我是否愿意与她一同担任课程组长。

进入新网师第一天开始,从打卡点评到作业批阅,从阅读史审核到周报编辑,也让我有了一点底气,我欣然应承。

作为组长,仅做些组织学习、打卡管理、综述整理、作业评阅等常规工作就可以了么?我还能给大家带来什么?

偶读《朱永新说教育》,篇首一段话让我感动不已:

“我到了这样一个年龄,我知道仅仅凭自己的著作,流芳百世是不够的。除非我能够改变和影响人们的生活。”

这是管理学大师熊·彼特勉励自己学生的一段话,朱老师从中汲取力量,毅然走出象牙塔,带领一众行动者,缔造了影响几十万中国教师的新教育。

这是何等博大的情怀!这不正是“人能弘道”的儒家精神体现么!

虽然我连一本专著也没有,但为探索这门课程的奥秘,读过一千多个绘本,30多本专著,对绘本已有了初步的理解,去年以此为学习主线的生命叙事,居然获得评委组的垂青,竟被荣幸推选为“十佳生命叙事”。作为一个复读生,我想能否用自己微弱的优势给新学员一点启示,避开“雷区”,少走弯路,哪怕影响微弱。

就这样伴随《中国哲学十九讲》课程的学习,我将主题聚焦到教师专业阅读的前世今生上,以己为镜,杂陈自己《听读绘说》的经历和感悟,付诸于公众号,分享在学习圈,以期于人于己皆有启悟,如此足矣。没想到第一次关注量就超百人。

但第三次作业“如何进行绘本教学设计”,依然让我倍感压力。我一次次反问自己:以儿童视觉和心理为依据的故事,是以何种方式解决儿童内在的问题?它们如何帮助儿童完成精神建构,促其健康成长的?

佩里·诺德曼的《儿童的乐趣》和《说说图画书》已捉襟见肘,难以窥得其底层逻辑,特别是认知心理意义上所蕴含的成长密码,更是费解。

遍寻不着之际,魏智渊老师的CCtalk《儿童读写三十讲》,为我打开了一扇窗。循着他的推荐,我先后阅读了《女巫一定得死》《童话的魅力》《千面英雄》等书籍,让我有了更多的积淀,先后通过公众号分享了40余篇绘本文章。在学友真诚的留言中,我看到了义工的价值。

可根植于人的命运并非线性发展,遭遇危机更是生命的常态。

十月上旬,年过古稀的父母身体不适,我担心他们早已透支的生命体不知还有多少隐疾,多次劝说下,才勉强答应做全身检查,结果是父亲的身体还算硬朗,母亲肺部竟有2厘米的结节。县医院不敢确诊,带母亲到市中心医院复诊,在煎熬等待中,满眼皆是一张张推出推进的病床,一个个忧戚满面的容颜,少言寡语的白大褂总是单调地重复着:下一个、下一个。

那一时刻,我恍然置身于生死宣判席上,死亡的气息夹杂着浓重的福尔马林液,将我越裹越紧,残存的意识竟是儿时找不见母亲的巨大恐惧和万般依赖。

只觉鼻头一酸,眼泪就在框中打圈,幸好戴着口罩,我连忙转过头,深怕被父母看见,让他们难过。好不容易等到结果,医生说喜忧参半,基本断定是肺癌,幸好发现得早,可以手术,治愈的可能性比较大。

听说要住院,母亲那里是瞒不住了,我尽量风轻云淡地说,只是一个小问题,做一个小手术就解决了。母亲却很镇定,说:“老大,你爸的退休金给我存着呢,有钱,不用担心,治不了也没啥。”

可怜天下父母心,到这时,她首先想到的是给我减轻负担。

穿刺确诊后,10月30 日进手术室那天,我搀扶母亲上手术台时,明显感受到母亲拽我的手有些力度。

我赶紧安慰母亲:“这是我预约的医院最好的医生,前几天他还给市长父亲做过手术呢,现在康复得很好。”

母亲却说:“请这么好的医生,又难为你们了,我的身体哪有那么金贵。”看得出她是怕给我们添麻烦。

随着沉重的手术大门的关闭,我心中的恐惧也莫名滋生,背着母亲签的一大堆术前风险免责单潜滋暗长,以致让我窒息。我深知:随着岁月的老去,父母终将离我而去。但现实随时可能敲门时,我却不敢面对。

我连忙转移视线,却不由自主地想起了绘本《咕噜牛》,我就像那只叫叽布叽布的小老鼠,碰到了假惺惺请吃饭的狐狸,请喝茶、喝酒的猫头鹰与蛇时,更长獠牙、更大爪子、更锋利牙齿的咕噜牛也就呼之欲出。

小老鼠的这趟一个人的冒险之旅,不就是我内心的恐惧之旅么?我再次走进了小老鼠的内心。

漫长的等待中,我也用手机写下了小老鼠的心理历程。

当手术室的大门徐徐打开时,我看到了母亲安静的容颜。医生说:手术非常成功。我的心也一下松弛下来,如同小老鼠走出了恐惧的阴霾,来到了欢庆的终点。

学友在学习圈给我的留言,也让我欣慰:他们也藉由两千余字的解析理解了《咕噜牛》隐含的生命意义。这篇公众号文章,点击率当天也飙到500多人。

儿童绘本《阅读与美育》杂志主编也伸出了橄榄枝,主动向我约稿。

课程最后一讲结束时,学员侯丽江留言道:这学期跟小舟老师和吴老师的“小路上”(公众号)学到了很多“听读绘说”课程知识,颠覆了以前对绘本教学的认识。

学员张晓丽留言:一定会继续关注吴老师的“小路上”。

小舟老师也说:我们一定要一直关注吴老师的“小路上”!

从导师和学员的真诚答谢中,我也真切感受到我的存在。

向着明亮那方

而我心之所向的《中国哲学》课程的学习却是另一番滋味。

对于哲学的最初认识,仅残存于师范学习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中。不过我一直喜欢中国古典文化,对孔孟、老庄的一些读本倒是非常喜欢,也对佛教的经书故事感兴趣。现在看来,仅留下了一些文学上的印记而已,如果非要说有什么收获,那就是基本扫除了古文的阅读障碍而已。而对其中所包含的纵横中华文化历史的哲理却从没重视过。

直到进入新网师,读了怀特海的《教育目的》、博尔诺夫的《教育人类学》,我才知道了世界上还有如此多的哲学流派,才知道哲学是如此生涩烧脑。不过一旦明白一点,又能让人思维瞬间开阔。这种痛并快乐的感觉就是我对哲学的最初感受。

不过,在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这些优秀的哲学书籍成书时代也离我们太过遥远,他们的思想在知识爆炸的浮躁时代,是否依然还能引领我们?

跟随如一老师学习牟宗三先生的《中国哲学十九讲》,最初我如同一个局外人,仅仅局限于客观了解。先逐段逐段批注,再理清各段之间的关系,写出梳理内容,即便这样我还似懂非懂。非常佩服学员杨艳老师,不但能一览众山小梳理出牟先生宏阔的哲思精髓,还能与自己的思维碰撞出鲜活的生命体验。

郝老师曾说:“要想读懂一本书,必须先读懂其它九本书。”

我循着牟先生的讲稿和学习进度,网购了《中西哲学会通十四讲》《历史哲学》《心体与性体》《才性与玄理》《佛性与般若》等系列大部头,有些还能读懂一点,有些就如天书,特别是关于佛教的内容,看来这其它“九本书”也难读懂。不过有如一老师的点拨,我对这门关乎生命终极思考的课程有了兴致,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多了一层理解。

中国儒家的责任和担当,道家的逍遥与玄思,佛学的精妙与超越,无一不是生命文化的舒展。对个人而言,是物欲横流之下对先天灵性的呵护与唤醒;对家国来说,是文化自信和民族精神的蓄积与奔涌。这些哲思藉由如孔孟、老庄、程朱、二王等先贤圣者所创造的语言,打上了生命的烙印,远非熟读和运用那些光鲜亮丽的词汇所能了解和体会的。他们的真生命是在如基尔凯戈尔宗教般虔诚的践行中延续的,这种“内容真理”才是文化精神创造的源动力。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四十年前的钱学森之问,道出了我们传统文化和当今教育的短板。牟宗三先生的学思生命,也给我带来启思:在善意容纳消化他者的同时,更要重建传统文化自信,让“一心开二门”的智思融入我们的行动,也让师生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成为开启“杰出人才”的模式。

何为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我想,牟宗三先生《圆善论》中的“德福相即”思想不正契合这种理念么?

身体与心灵的和谐同一,自然生命、社会生命与精神生命的完整同一,不就是让我们成为完完整整的自己吗?这样的教育生活不就是诗与思的幸福交融吗?

先哲的思悟言犹在耳。生命短暂,时光如梭,为了让自己的生命与学生的生命能编织成一幅相对完美的画卷,也让自己偶然的生命具备存在的意义,我依然愿意让自己的心灵向着明亮那方,充满理想。

尽管2022正大踏步走向终点,尽管我已身处绝望的边缘,但我依然对新的一天无限信任。

因为,未来可期!

穿过生命散发的芬芳创作背景(穿过生命散发的芬芳)(6)

吴尧达,高级教师,现任教于旺苍县白水镇中心小学校。县级名教师、市骨干教师。在国家省市教育刊物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多次获市教学比武和优质课竞赛奖一等奖;指导学生作品获省市县奖励600余人次。愿在平凡之路上遇见更好的自己,与孩子们共同开启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编辑:张翠琴

审核:刘凤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