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工作作为当前国家建设发展的核心,为各级政府所重视。

而伴随着中国的高速发展和改革的深化,过去需要设立特区才能形成的招商引资等方面的“政策优惠”,现在也早已成为全国上下的标配了。再加上国家完善而强大的基础建设水平,基本上可以说,只要有合法的资本,走到哪里都有足够的发展机遇。

进而一切可以利用和调动的资源,都早已被纳入到政府部门的视野之中了。

而随着大家都在拼命的优化营商环境,拼命的吸引项目落地,又猛地发现,好像人才有点不够用了。

人才流失的可怕之处在于蠢材当道(庚子杂说从)(1)

确实,一方面现在的高端制造业、互联网行业、直播等新兴媒体、跨境电商等诸多新兴行业,都需要有相当的知识基础和能力素质的人才作为基石,千辛万苦招来了项目,却没有人能干,那资本可不傻,是肯定不会在此驻足的。

另一方面,人才的培养又不是工业制造,可以很快扩大产能,需要比较长的周期。现有的教育体制,似乎一时间还满足不了这么快的需求增长速度。同时教育资源的分配也是不太平衡的,有的地方条件优越,供应没那么紧张,有的地区却又捉襟见肘。

恰如古人那句绝佳的比喻“种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过去这句话,凤凰比喻的是人才,梧桐树比喻的是物质条件,而今天,这句话更应该如此类比,凤凰就是那些带着资本的新兴产业,梧桐树则是新兴产业需要的人才基础。

如果梧桐树种下了,凤凰也来了,但是梧桐树却因为没人养护,很快就光剩下枯枝几根,那估计凤凰也坐不住吧。

人才流失的可怕之处在于蠢材当道(庚子杂说从)(2)

逻辑很清晰,再好的项目,也是人做的,再好的产业,也是人干的。所以很快,吸引人才就成了摆在各级政府案头的一项重要议题。

特别是处于“北上深渝”这一线之外,发展第二梯队的那些城市,无不积极的制定各类政策,以吸引“人才”落地。

但从网上看到的很多地方的人才引进政策,稍加研读,不难发现有那么一点点的“不对味”。

人才流失的可怕之处在于蠢材当道(庚子杂说从)(3)

“不对味”的是,现在很多城市的政府,都有点自视甚高。

一看这些城市政策中对“人才”的定义,就不禁让人自惭形秽。最基本的就是博士、博士后起步,什么学科带头人、两院院士、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得者,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等等。

让人看后,不禁产生一种恍惚感,恍惚的是好像在看“某乎”,动不动都是“年薪百万,人在美国,刚下飞机”,似乎这个国家里,像这样水平的人似乎满街都是,而我这种211院校本科毕业的,都是“渣滓”级别,千万别把自己往“人才”里面归类。

然后再看看这些提供的福利政策,又让人不禁在想,看来这种人确实很多,不然也不至于如此“掉价”。就那些所谓的福利,哪个按照里面限定的“人才”,会屈尊降贵、随随便便就来这里,支持你的发展?

就那点收益,远比不上一些一线城市私营企业提供的薪资水平,甚至还比不上某大公司为四个刚毕业的“人才”提供的水平。

人才流失的可怕之处在于蠢材当道(庚子杂说从)(4)

当然有些地方可能还会提供一些政治身份,政治待遇等等,但是真的现阶段,越是真正有实力的人才,越尊重自己的市场价值,没有人会无谓的为那些东西而来的,那是某种程度的“自降身价”,而“身价”一旦被降下来,再想涨回去可是非常困难的。

而相对应的,前不久,上海市政府倒是做出了一个让老百姓都有所议论但却又十分到位的决定,值得让这些二线城市好好学一学。

直播带货“一哥”李佳琪作为“特殊人才”落户上海。李佳琪的学历有人考究吗?他获过什么大奖吗?享受过什么级别的待遇吗?没有,但是他的能力是市场公认的,没有一个有正常价值判断和认知能力的人,会否认他在直播带货领域的绝对实力。

人才流失的可怕之处在于蠢材当道(庚子杂说从)(5)

什么是“人才”,怎么定义“人才”,是不是值得新的思考?

每个人,只要有自我意识,就绝对不会主动贬低自己,并且每个人都拥有与众不同的地方,这是写在基因里的自然之理。

确实,在某些领域、某些行业、某些标准下,很多人够不上“人才”的标准,达不到博士的水平,但时代在发展和进步,谁知道明天又会有什么新兴的标准出现,又会有什么新兴的市场崛起?在新的世界,谁又是顶级水平?

以老眼光看新问题,注定是会犯错的。

人才流失的可怕之处在于蠢材当道(庚子杂说从)(6)

“不对味”的是,“人才”的定义不能脱离时间的限定。

人才不是一个静态的词,而是一个动态的词。

大家都懂得,现代社会的繁荣,很大一定程度来自于社会分工。

而分工就导致了各种行业之间,具备着天然的巨大差异。那么处于不同行业的人,能够达到人才标准的时机是不一样的。

很直观的举几个例子。

基于创造能力的行业中,这几年,甚至近期依然待遇丰厚的IT行业,虽然从业者戏称自己是“码农”、“代码狗”,但依然挡不住平均薪酬处于各行业最高的地位。而编程作为IT行业中一项需要付出巨大脑力和很多体力的核心技能,就决定了这个行业的从业者,最佳的价值区间是在青年阶段。

如果引入中医理论,男人各方面机能巅峰是在32岁,之后体力精力就会走下坡路了。所以编程的技术人才,最多也就是30多岁前,达到巅峰,成为行业的“人才”。这时如果达不到最好,以后也基本做不到顶尖了,再然后从业估计最多也就是40岁。40之后,智力也大大下降。想编程,脑子、身体、精力全都跟不上了,那还算什么“人才”?

人才流失的可怕之处在于蠢材当道(庚子杂说从)(7)

而另外一些更加注重经验的行业,却又是另外一番局面。例如医生和律师,基本上都是年龄越大,经验越丰富,越能够靠近行业的顶尖,越能称之为“人才”。

特别直观的就是中医学,多少人看中医时,见到对方长有白胡子,虽然白胡子真的和技术水平没有什么直接联系,但求医者心里顿时肯定安稳许多。

那么进而就要思考,这些城市要引入的“人才”,是不是又有点狭隘了呢?

一个人读到博士,确实不易,如果不像自爆的某位演员之外,至少已经是在某个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的,否则也没法毕业。

但是同样的,除了特别机缘巧合的人,能快速毕业之外。大部分读完博士,甚至进入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的人,都已经接近甚至超过30岁了,这个年龄,几乎已经把思维最活跃、体力最充沛,精力最旺盛的时段都过去了。

人才流失的可怕之处在于蠢材当道(庚子杂说从)(8)

基本上来说,这个年龄,在某些行业已经注定取得不了什么突出的地位了,所以基本上现在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私营企业招新,也都是拿35岁作为一个重要的门槛。

这不是某个决策者“拍脑门”想出来的年龄门槛,而是市场的判断,几乎无可辩驳。

当然,标准之中除了博士还有其他的门类,但几乎可以想见的是,不会有低于30岁的人了,毕竟现有的教育和科研体制,天纵英才式的取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和成为院士,几乎是绝对不可能的事。

虽然这些门类其中自然也有很多靠经验立身的领域,但这又涉及到一个重要的问题,何必在你这里?退一步讲,来了之后,“人才”还会是“人才”吗?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古人这句话其实有多层含义。

为什么“人才”会产生集聚效应?很简单,现代社会知识总量和信息量实在太大,通才实在太少,大多数人如果只在自己的认知圈子里打转,注定是难以取得大的成就的。而新思想往往来源于从身边学者朋友那里的思想碰撞。

这样的科学方面的例子实在太多,毋庸赘述。

人才流失的可怕之处在于蠢材当道(庚子杂说从)(9)

有些经验丰富的老专家自然毫无疑义是重大人才,但是人才成就的过程,自然是需要有相当的基础的,一定的科研基础容易复制,但是一圈可以交流思想、互通信息的学者朋友,就没那么容易复制了。

越是学术有成就的人才,越是会尊重自己成长的环境。他明白离开了自己的圈子,自己的这个“人才”标签也就会迅速失色的。

而哪个城市能有底气说,一下子把一个领域的主要顶尖人才都能请到家里来的?明显不现实。

那么如果不计成本的引来了一些所谓的行业人才,没过多久,就失去了继续在其领域发展的能力和机遇,那么这样的“人才”还是人才吗?估计也得打上个疑问号吧。

人才流失的可怕之处在于蠢材当道(庚子杂说从)(10)

而回过来,对照这些二线城市的发展方向,不难得知,他们最为紧缺的其实是要去做具体事情的人才,而且是要去在新兴领域做事的人才。

这样一来,一方面就要求它们引来的更多要是创造型的人才,而非经验型的人才,另一方面其实就是要求引来的是没有多少存量负担的人才。总之,就是“年轻”的人才。

一个老专家,投入新领域,可能没有精力,同时过去的学术成就,又使得他不敢过分的尝试新方向,否则容易失败,反而影响个人的学术声誉。

年轻,才能够有时间资本在新领域深耕下去。

年轻,才会没有包袱,敢于试错。

但可惜,年轻的人才却往往缺少职称和现成的成果,来把自己归于“人才”之列。

人才流失的可怕之处在于蠢材当道(庚子杂说从)(11)

“不对味”的是,很多城市其实对人才不够友好,至少远没有口号中的那么好。

有的城市,估计是这么想的,花这么高的条件请来这么高的各个学术领域的专家,或许就能让人感受到我们对于人才的重视,进而也吸引那些追求学术的年轻人才来到这里,扎根下来。

确实有不少成名的专家院士,桃李满天下,老师来了,学生也可能选择会来,会产生一定的集聚效应。

但是很多地方政策却只给列为“人才”的老师以福利,没有给或者少给年轻的学生以支持,这有点跑偏

一方面上文也说道,这些城市要发展的是新兴产业,需要的正是年轻人才,另一方面却又没有给他们足够的支持。反而只给那些已经功成名就,甚至衣食无忧、没有什么需求的老专家,以政策性福利。

这不禁令人唏嘘不已。

人才流失的可怕之处在于蠢材当道(庚子杂说从)(12)

举个简单而又直观的例子,子女教育。现代人没有谁会否认这是一个切实关系到每个人家庭的大事吧。

按照这些城市的人才政策中,很多专家级“人才”基本上40岁,50岁了,功成名就了,孩子也基本上是中学或者大学在读,这不需要过多的精力投入了。毕竟孩子早已能够自理,很多学校也是寄宿制度,无需家长过多参与。进而对政府对其子女教育的支持帮助没有过多的需求。

反观年轻一点的,大多30出头,即使成家再早,孩子也多是刚刚上学,自理能力不够,需要人来照顾,这正是需要外界帮助支持的阶段和场合,反而各地对于小学转学的政策保障都是最为差劲的。

确实大城市教育资源丰富,同时政府为了兼顾公平和素质教育,很多地方限制小学阶段的转学,甚至是明文禁止接受转学,但是殊不知,这对吸引人才的政策是有所极大反作用的。

人才流失的可怕之处在于蠢材当道(庚子杂说从)(13)

试想一方面城市需要很多年轻的人才来工作,也提供了一些政策性的支持,什么人才津贴、购房补助什么的,甚至还有的城市颁布了高等学历的最低工资标准,看起来确实有很大吸引力。

但是另外一面,一个毕业没几年,正在创业发展时期的年轻人才,他自然也会有生活的需要,他会结婚生子,无可厚非吧。然后孩子在一个城市甚至是农村老家上了学后,他发现了一个城市的人才政策,自感可以有所作为。但是紧接着他又发现自己去安家落户倒也简单,几乎进派出所的门就能办(这几年各城市抢人落户的政策已经屡见不鲜),但是自己的孩子却不能转学过去,或者转学过去也只能进入那些教学水平低、离家距离远的学校时,他想必是会犹豫一下的吧!

中国人奋斗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子孙后代,如果说自己的发展,可能会影响到后代的教育机会,估计任哪个当爹妈的也不会如此“自私”吧。

所以,一些看起来不太明显的政策,就成了阻挡年轻人才进入的隐形门槛。

这个隐形门槛或许不是政府看不到,而是因为方向没有聚焦,想的太多太远,不够实事求是。

人才流失的可怕之处在于蠢材当道(庚子杂说从)(14)

试想如果一个二线城市提供的吸引人才的条件,和一线城市的政策水平一样,甚至还达不到一样。人才为什么会到你这里来?特别是水平很高、身价也很高的专家级人才?

试想如果一个二线城市提供的吸引人才的条件,和别的二线城市差不多,甚至还不如,人才为什么非要到你这里来?良禽择木而栖,很浅显的道理。

那是不是就是因为有点把自己看的太高了,把标准放的有点高了?

对于招揽人才这件事,其实祖先早也给我们树立过榜样。

人才流失的可怕之处在于蠢材当道(庚子杂说从)(15)

《战国策》里有个“千金买骨”的故事。大意是:燕昭王当了国君以后,决心招纳天下有才能的人振兴燕国。但他几次贴出榜文,但并没有多少人投奔,于是燕昭王就去向请教郭隗,郭隗给燕昭王讲了一个故事。

郭隗说:从前有一位国君,想买一匹千里马。可是三年过去了,千里马也没有买到。这位国君有一个手下,自告奋勇请求去买马。结果这人用了3个月的时间,花了500金买了一匹千里马的骨头回来了。国君看了马骨头,很不高兴,说:“我要的是活的千里马,骨头又有什么用?”那人却说:“我这样做,是为了让天下人都知道,大王您是真心实意地想出高价钱买千里马,骨头况且愿意花500金,更何况活马,千里马很快就会有人送上门来的。”果然,不到一年时间,就有人送来了很多匹千里马。

郭隗讲完故事,对燕昭王说:“大王要是真心想招揽人才,也要像买千里马的国君那样,让天下人知道你是真心求贤。你可以先从我开始,人们看到像我这样没什么能力的人都能得到重用,比我更有才能的人就会来投奔你。”燕昭王认为有理,就拜郭隗为师,还给他优厚的俸禄。消息传出去不久,就有很多有才干的名人贤士纷纷前来。经过20多年的努力,燕国强盛起来,差点灭亡了齐国。

这个故事之中,燕昭王很清醒的明白,以当前国家的残破局面,是难以吸引人才投奔的,即使他把优待政策提的再高,毕竟别人感受不到,也不敢肯定其真实性,也没有对照的标准。那就从基础一点一点的入手,从“马骨头”买起,总归能够吸引那些有“千里马”的人的注意的。

人才流失的可怕之处在于蠢材当道(庚子杂说从)(16)

招揽人才也是如此,别把自己的视野定的太高,圈的太死。别想着一步到位,急功近利。

就像上海“人才落户”了一个李佳琪,别的行业的人也都会心中掀起波澜。大家都会明白,自己只要有一技之长,足以得到市场认可,就能够在上海这座世界级的国家一线城市里找到立身之处。千里马来矣。

如果一个城市,能够愿意俯下身去,为那些虽然没有很高学历、也暂时没有很高学术科研成果的年轻人才提供支持,解决困难,那么终将赢得百川归海,进而也必然引起更高层次人才的关注。千里马来矣。

大家也都懂得,未来是属于年轻人的,抓住了年轻人,就能抓住未来,抓住了年轻人,就必然抓住了资本的脉搏。二线城市,多为一些省会城市,也不要好高骛远,光想着“外来的和尚好念经”,踏踏实实的先把自己内部那些看着不起眼,但却杀伤力巨大的“隐形门槛”破除掉,把本地本省的年轻人才吸引过来,利用起来,然后再一步步给外面的人才做好样子。千里马来矣。

人才流失的可怕之处在于蠢材当道(庚子杂说从)(17)

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某个方面的“千里马”,只是暂时还没有合适的平台展示实力。

我们每个人,也都期望被这个渴望“千里马”的世界,温柔以待。

别一方面忽视我们,又在那里感慨没有“千里马”。

毕竟祖先也早已说过“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