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有一个非常经典的情节“温酒斩华雄”,十八路诸侯共讨董卓,但在汜水关的时候却被一个华雄挡住去路,号称江东猛虎的孙坚大败亏输,连头巾都被夺走了。

这个时候众多将领纷纷请战,都声称自己可以打败华雄,如俞涉、潘凤等等,结果他们都是不到三合就被华雄斩了,最后还是关羽出马才干掉华雄。这里的问题就很有意思,那就是俞涉、潘凤他们凭什么认为自己可以战胜华雄呢?

庞涓残害孙膑的真相(庞涓设计将孙膑害成残废)(1)

这是因为人要有自知之明、知人之明非常难,俞涉、潘凤觉得自己很厉害,并且不知道华雄有多厉害,于是就死在了华雄手下。古往今来这样的事情非常多,而庞涓与孙膑的故事则与此有一些不同。

庞涓知道自己很厉害,但也知道孙膑比自己更厉害,于是用尽千方百计陷害孙膑,想要让孙膑无法出现在战场上与自己为敌。

一 庞涓对孙膑的陷害

庞涓与孙膑本来是同门师兄弟,他们的老师就是那个传说中神秘莫测的鬼谷子,两人本来同时在鬼谷子门下学艺,但是庞涓出山的时间却比孙膑要早一些。

从两人后来的表现来看,这并不是因为孙膑的成绩更差所以被延迟毕业了,而是由于孙膑的水平更厉害,所以被留在老师那里继续深造读了个研究生,而庞涓则是读完本科就下山找工作去了。

庞涓残害孙膑的真相(庞涓设计将孙膑害成残废)(2)

庞涓下山后到魏国去见了魏王,凭借着自己展现出来的高超军事才能,很快就获得了魏王的信任,成为了掌握军权的将军,并且写信给孙膑说师弟啊,师兄如今找到了工作,混得还不多,如今手里也还算是有点权,等你哪天毕业了就来找我,师兄一定给你安排给好活。

孙膑虽然智谋超群,但这会儿还在象牙塔里深造,并不知道人心的险恶,更不明白人一旦嫉妒起来有多可怕,于是他下山后就直接跑去找庞涓了。

庞涓残害孙膑的真相(庞涓设计将孙膑害成残废)(3)

然而孙膑到魏国后并没有见到庞涓,而是直接就进了监狱,认识了各种刑具,被处以了膑刑和黥刑,也就是挖去膝盖骨以及在脸上刺字的刑罚。

孙膑马上就知道这是庞涓在暗中陷害自己了,他本来就是一个聪明人,以前只是没有想到庞涓会害自己,但自己来到魏国的消息仅仅庞涓知晓,而自己求见庞涓他却隐而不见,显然就是庞涓在搞鬼,并且立马想到这是由于庞涓对自己才能的嫉妒与恐惧, 不敢在战场上面对自己。

想明白了这一点的孙膑,并没有怨天尤人,也没有哭着跑去求人给自己主持公道,相反他知道自己这个时候并没有脱离危险,庞涓还派人在监视自己,得打消他的戒心才行。

庞涓残害孙膑的真相(庞涓设计将孙膑害成残废)(4)

于是孙膑就搞起了行为艺术,通俗一点来讲就是装疯,时不时地大哭大笑,在自己的排泄物中悠然自得,让那些监视孙膑的人都认为他是在重大刺激下变疯了,收到消息的庞涓尽管半信半疑,但也去掉了一大块心病,对孙膑的监视也就变得宽松了。

孙膑趁机去见了齐国的使者,在短短数分钟里说服了齐国使者,让其带着自己回到齐国,于是藏在齐国使者的车子下离开了魏国。

二 孙膑的复仇

庞涓将孙膑给害得那么惨,孙膑自然不可能不报仇,但是此时庞涓位高权重,他也不可能孤身跑去,首先得获得不弱于庞涓的权势才行。

在齐国,孙膑多番与齐王以及权贵交谈,小小地献了几个计策,让齐王为之赞叹不已,引以为心腹,本想将其封为统领大军的大将,但孙膑主动拒绝了,于是将其封为军师,凡是遇到事情都会咨询他的意见。

庞涓残害孙膑的真相(庞涓设计将孙膑害成残废)(5)

前354年,魏国派庞涓率领大军进攻赵国,赵国于次年向齐国求援,孙膑提出了“围魏救赵”的策略,派齐军进攻魏国的首都大梁,庞涓听到消息后大惊失色,立马放弃进攻赵国回援大梁,结果中了孙膑的埋伏被活捉,不过孙膑并没有为难他,在魏王提出和解后便将庞涓给放回去了。

不过庞涓并不认可孙膑的善意,反而觉得这是对自己的莫大羞辱,一直想着要通过在战场上的胜利来洗刷羞辱。

前342年,庞涓率军进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援,孙膑再次派兵去打大梁,而庞涓也是果断放弃韩国回援大梁,这个套路还是一样的,但庞涓认为自己这次已经有了万全的准备,兵马更加强盛,不会再次中计,反而要率军去追击齐军,誓要一雪前耻。

庞涓残害孙膑的真相(庞涓设计将孙膑害成残废)(6)

结果在走到马陵的时候,正好是黄昏,看到前面拐角处的一棵大树上写有字,于是独自打着火把前去查看,看到的是孙膑刻在那上面的8个大字“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庞涓还没来得及愤怒,就已经听到了山谷两侧埋伏的弓箭手拉弓的声音,他长叹一声:“遂成竖子之名”,随后拔剑自刎。

三 博野君说

常言道“性格决定命运”,这点在庞涓的身上可谓展现得淋漓尽致,他本身有着不错的军事才能,原本也能够成为一流名将,若是与孙膑共同辅佐魏国的话,说不定能够帮助魏国建立基业,但他却因为严重的嫉妒之心,怕孙膑夺去了自己的光彩,因此暗中陷害。

庞涓残害孙膑的真相(庞涓设计将孙膑害成残废)(7)

庞涓这样的手段实在是为君子所不齿,而他本人也因此被孙膑报复,最终身死名灭,成为了一根奸人的代名词,这难道不是天理昭彰报应不爽吗?

参考资料:《史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