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提及幸福和美好时,在很多人的思维意识中,第一想到的都是向外探求,希望靠外物获得身心的愉悦。但是当度过浮华和岁月时却发现,即便是拥有外物,同样也难有洒脱和自在。

然而大多数人却从未发现,所有的根源,都是少了一种“觉悟”。

庄子逍遥游感悟人生(庄子渔父)(1)

01:物质与心情的关系

如同“物质名利与幸福的关系”,很多人都希望通过外在的一些事物,得到自己期望的幸福。

毋庸置疑,物质是让我们人生幸福和开心的一个基础,但是物质给我们提供的并非是快乐。

其实人生的通达并不需要向外寻求,而要向内探索。人生的美好状态存在于自己的心中,只要内心清静,岁月便是静好,这是觉悟的根源。

庄子逍遥游感悟人生(庄子渔父)(2)

古代的一个高僧,曾经说了这样一句话:竹影扫街尘不动,月轮穿沼水无痕。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竹影扫过台阶,尘土并不会飞动,月影穿过池塘,水面也不会产生波痕。

任凭水流多急,周围的环境依然宁静,如果我们的人生常怀有这种平静的一种心态,并且以此来立身处世,那么我们收获的,或许会是更多的轻松和惬意。

因为很多事情存在着本质和表面两个不同的层面,大多数人判断一件事物的时候,都会通过表面的一个得失来评价,所以难免会在这个时候有失偏颇,给自己带来问题,又或者是灾祸。

在道家思想中,就以辩证法的角度,去论述了事物产生的不同层面。

让我们学会认知事物不同的一个层面,我们可以用这样的一个智慧去衡量事物对于我们的影响。

庄子逍遥游感悟人生(庄子渔父)(3)

如同“名利与幸福”的关系,因为当所有人绞尽脑汁的去探求富贵与名利的时候,富贵与名利给他带来的,并非是一个平淡的人生,反而会多了更多的累赘。

02:渔父悠然思想

在《庄子》的思想中,就告诉我们如何以闲适的心情,去应对自我的人生和生活。

有一天孔子在林子里面游览,坐在杏坛上休息,学生在读书,孔子在弹琴唱歌。

这个时候一个渔父下船走过来,胡子眉毛都白了,披散着头发,挥着袖子。他左手按着膝盖,右手托着脸听歌。

孔子的歌唱完之后,他就招呼子贡和子路两个人过来说话,他问子贡和子路:“这个唱歌的人是谁?”

子路说:“这是鲁国的君子。”他又问:“这人叫叫什么。”

子路说:“这是孔氏家族。”

他又问:“孔子是干什么的?”

庄子逍遥游感悟人生(庄子渔父)(4)

子路没有回答,这个时候子贡说:“姓孔的人用心忠信,怀有仁义,用礼乐修饰,确定人伦关系,对上忠于君主,对下教化平民,这都是有利于天下的事业,这就是孔子的事业。”

这个人又问:“他是君主吗?”子贡说:“不是的。”

于是这个人笑了一下就回去了,并说:“仁爱倒是仁爱,恐怕自己身心劳累,会危害自己的天然本性,他离大道的距离太远了。”

在庄子的智慧中,他把“渔夫”这一个形象,出现在了自己的故事之中。

“渔夫”就是捕鱼的老人,塑造了一个须眉齐白的隐士形象,通过渔夫对于孔子的点评,认为儒家思想太过于形式化,来讲述“外物都是身心所累”的一个根源。

庄子逍遥游感悟人生(庄子渔父)(5)

03:庄子的淡然思想

而庄子所提倡的一个智慧,就是“以闲适的心情去生活,抛弃功名利禄”,推崇的也是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

庄子的思想承载的就是“淡泊名利,保持身心坦然”的一个智慧。

当内心清静无为的时候,自然不会有太多拘束。当一个人没有追求名利的时候,内心就不会有执念,这就是内心清静,身心愉悦的一个根源。

庄子逍遥游感悟人生(庄子渔父)(6)

而我们在这样一个浮躁的时代当中,需要的正是这样一种淡薄的心性。有的时候太过于的执念,未必能够达到人生愉悦的期望,适当放松一些,反而会有意外的收获。

本文由国学书舍原创,看了《庄子》篇章的智慧,您有什么不一样的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