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志愿的软件(不要乱下这些高考填报志愿软件)(1)

长江日报记者李永刚 摄

长江日报融媒体6月7日讯(记者李佳)“高考志愿助手”“志愿填报指南”这类App可不能随便下!7日,光谷信息安全专家通过长江日报提醒广大家长,下了考场还有战场,高科技新型诈骗即将向考生和家长袭来。

曾为我国公安部门、德国戴姆勒-奔驰金融等提供服务的电子取证专家郭永健,其创立的武汉天宇宁达科技有限公司就在武大科技园内,在数据深度恢复、碎片重组方面是业界翘楚,是光谷网络数据安全与取证行业联盟单位。相对于“黑客”,联盟单位成员们是保卫信息安全的“白客”卫士。

郭永健介绍,00后的家长们是网络一代,但身处互联网时代,信息安全防范要常迭代。

新骗局一:App里藏扒手 专偷你手机钱袋

骗子内置一些病毒在“高考志愿”相关App中,好实施窃取用户隐私、盗刷银行资金的恶意行为。其中不乏一些已经被查证的恶意软件,如:高考志愿填报、高考直通车、高考志愿指南等。这些恶意软件会在后台偷偷下载其他应用、私自发送短信、上传手机信息,给考生们带来严重危害。

专家介绍,以“高考志愿填报”这款恶意软件为例:该软件内被打包了“银行扒手”病毒。这个病毒在购票软件、理财基金等应用中都有伪装,病毒一旦激活会自动检测是否安装了安全软件,并在后台私自发送短信,屏蔽回执短信,上传手机隐私信息。该病毒还可以读取用户手机支付验证码,然后将支付验证码转发至指定手机号,然后再通过获取的用户个人身份信息、手机号等资料窃取用户支付宝等网银资金。

据360发布的《2017年中国手机安全风险报告》,其中的数据显示,下载量前十的应用中,移动支付相关应用占比已达70%。也就是说,大多数人的手机上都安装有支付相关的软件。因此93%钓鱼网站、七成诈骗短信会紧盯我们的“手机钱袋”,针对性地“下手”:诱骗用户支付信息及相关个人隐私,以达到窃取用户钱财的目的。

专家介绍,在应用商店下载应用时,有些软件在应用商店上架之前就会有检测,如果显示有广告插件,最好不要点击下载;在手机上安装各种官方的手机管家或手机卫士等,打开后检测扫描所有的软件是否安全,查杀病毒并卸载有威胁的软件;对于不太懂网络的家长们,还有个保险的“笨办法”:用一个没有插电话卡也没有安装支付相关软件(包括但不限于支付宝、微信、淘宝等)的手机连接无线网络来下载App使用。

新骗局二:登假查分网站 信息全泄露

郭永健提示,诈骗分子还会通过诈骗短信发送虚假查分网址,让考生点击链接后输入身份证、姓名、手机号、银行账号等信息。记录了考生信息之后就会进行贩卖信息,或者根据这些信息进行精准电信诈骗、进一步要求汇款等。如何识别这些网站?要注意看网站的备案号。所有正规的网站都必须通过政府官网备案才能正常运行,伪造的、不可信的网站是不会通过备案的。通过备案的网站通常会在网页的最下方贴出备案号,也可以通过工信部的ICP备案系统(ICP地址/域名信息备案管理系统)的“公共查询”,查看其网站域名和备案号,备案单位的信息是否一致。或者直接将网站复制粘贴到查询框内,确认查询后看备案信息。

新骗局三:跟着“通知书”寄来可疑银行卡

郭永健提示,收到录取通知书的家长会在信封内找到一张银行卡,附带的指导说明会告诉家长把学费预存到银行卡内。家长在考取大学的兴奋之中可能就会放松警惕,上当受骗。

专家介绍,很多学校确实会在信封内附上一张银行卡,并且建议预存学费,这样可以缓解开学当天排队缴费的压力;同时该卡一般是学校长期合作的银行发行的,缴纳学费、发放奖助学金等需要用学校指定银行的卡。但是,这张银行卡应该是没有激活的一张干净的卡。

专家提示,不要直接汇钱到该银行卡上,多个心眼,拿着银行卡到柜台查询,是否已经有持卡人信息;理论上来说,该银行卡应该是张没有激活的卡,应该带上考生的身份证在银行激活登记,这样一来,持卡人为考生本人后方可将学费存进去。

【编辑:王戎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