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文献记载,汉高祖刘邦去世后,吕后开始掌权,下面的开国功臣们都跟着主张要“无为而治”。“无为而治”这一政策虽然没有统一的解释,但是“减少干预,顺其自然”这一核心理念是错不了的。众所周知,这个从吕后到文景二帝期间的“无为而治”政策,给后来的西汉王朝带来了深刻的影响。通常我们了解的“无为而治”,基本上都是在强调这一政策让西汉经过五十年的发展,最终迅速强大起来,为汉武帝的“大一统”做好了铺垫。可以看出,这些评价都是关于“无为而治”积极的一面,所以关于这一政策“积极”的方面在这里就不做阐述。相反,我们今天要说的重点是“无为而治”这一政策消极的一面,也就是要介绍这个“无为而治”给西汉王朝带来了哪些负面影响。

休养生息与无为而治的关系(五十年的休养生息)(1)

提倡“无为而治”的吕后

西汉灭亡核心原因

在说这个负面影响前我们先了解一个问题,那就是西汉灭亡核心的原因是什么?我们看一看历史大佬们对这一问题是怎么看的:

西汉末期的大臣鲍宣也曾提到过“豪强大姓蚕食”是导致百姓流离失所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后来我们知道这些破产的百姓成为了绿林、赤眉起义的主力军。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先生在他的著作《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对汉制的检讨第一个问题就是土地问题,他提到:

让我们简要指出一些汉代制度之缺点。首先在经济方面,土地问题没有解决,形成兼并,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使政府的减轻租税政策,全失功效。

休养生息与无为而治的关系(五十年的休养生息)(2)

“史学四大家”之一 钱穆 老先生

晁福林教授也在《中国古代史》一书中是这样评价西汉末期危机的:

西汉后期的社会问题,主要是土地和奴婢问题。加剧这两个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土地兼并,二是政治黑暗

而且晁福林教授在后面还分析这两大危机产生的原因,罪魁祸首直指贵族官僚、地主和商人势力,认为是他们势力的膨胀,挤压了小农的生存空间。

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西汉的时人大臣,还是近、现代的历史学者,对西汉末期的社会问题认知都少不了“土地兼并”。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土地兼并”是经济问题,经济问题又是一国所有问题的核心,所以也可以说这个“土地兼并”是西汉末期社会问题的核心,也就是导致西汉王朝灭亡的核心原因。而促成土地兼并的主体又多是“豪强大姓”、“大商人”这类群体,而这类群体恰恰就是在西汉王朝“无为而治”期间开始崛起的。

“无为而治”对西汉的负面影响

可以这么说,西汉初的“无为而治”虽然为西汉王朝的发展铺上了康庄大道,但与此同时又为自己树立了诸多“障碍”,这些“障碍”我们最终归纳出三点,也可以称其为西汉发展道路上的三座大山。

休养生息与无为而治的关系(五十年的休养生息)(3)

《论积贮疏》作者 贾谊

休养生息与无为而治的关系(五十年的休养生息)(4)

汉画砖中繁荣的商业景象

休养生息与无为而治的关系(五十年的休养生息)(5)

大封子弟的汉高祖 刘邦

休养生息与无为而治的关系(五十年的休养生息)(6)

平定“七国之乱”的示意图

休养生息与无为而治的关系(五十年的休养生息)(7)

考古出土的西汉时期豪族地主庄园陶模型

休养生息与无为而治的关系(五十年的休养生息)(8)

画砖:渔猎和收割的农民

休养生息与无为而治的关系(五十年的休养生息)(9)

西汉末期 “赤眉起义”想象图

结语

从上面可以看出,西汉初期无差别的“无为而治”政策虽然谈不上是饮鸩止渴,但也几乎是“慢性自杀”。看似是对民生的休养生息,实则对小农经济的体制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就像钱穆先生说的那样,土地兼并让减轻租税的政策全失功效。小农们土地都失去了,再优惠的税赋也无济于事,最终反倒是被地方豪强地主得到了实惠。小农经济是当时西汉王朝赖以生存的根本,绝大部分的税收、徭役、兵役都是来自他们,当小农经济受到冲击,就意味着西汉王朝的“后勤”受到了威胁。虽然削藩和抑商的问题在汉武帝时期都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解决或者说得到了有效缓解,但唯独这个地方豪族威胁的问题却一直贯穿西汉始终,甚至也可以说是地方豪族地主的崛起让西汉走向了灭亡。所以,由于在汉初执行的“无为而治”政策“过度宽松”,在休养生息的同时也对小农经济产生了冲击,短期内这种“冲击”带来了的伤害还不是很明显,所以没有得到重视,但是当西汉统治者意识到问题严重性时,局面早已积重难返,要想抢救“病入膏肓”的西汉王朝为时已晚。

此可谓:

五十载休养生息,

助力武帝大统一。

却留二百年危机,

实在是可惜可惜。

休养生息与无为而治的关系(五十年的休养生息)(10)

“无为而治”思想提出者 老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