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经验交流现场推进会在清远英德市召开。记者从会上获悉,近年来,英德市委、市政府,把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作为保障“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来抓。为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英德市采取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农村耕地整合治理行动结合、申请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等方式,加大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投入,并取得显著成效。

自2012年全面启动高标准农田建设以来,目前,英德市共建成105.86万亩高标准农田,多次被省和清远市通报表扬,今年,英德市将规划新建14.19万亩高标准农田。

英德市贫困县(全省21地级市来英参观学习这项工作)(1)

与会人员参观望埠镇同心村农田建设情况。 南方 陈咏怀 拍摄

措施

结合耕地整合治理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

英德市地处广东省中北部,耕地133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面积113万亩),境内北江、滃江、连江三江交汇,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优越。作为全省重要粮食生产大县,2020年,英德市粮食生产面积58.42万亩,总产量18.8万吨。其中水稻49.41万亩、产量16.71万吨。

据悉,为鼓励和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项目区农民投入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建设,英德市结合实际,坚持以农民为主体、以奖代补原则,出台了《英德市农村耕地整合治理工作五年(2018-2022年)行动计划》,对全市全面解决土地细碎化问题,推动耕地连片规模经营提供了规范指引,截至目前,累计已实施农村耕地整合治理面积2.85万亩,并已兑现奖补资金2197万元。

位于英西峰林走廊的九龙镇金鸡村,有3000余亩的耕地。此前,该村有近半的土地是旱地或盐碱地,肥力很低,加上没有沟渠和机耕道路,无法灌溉和机械化耕作,即便还在耕种的也仅是旱地作物,经济价值不大。“村里年轻人都出去打工,土地很多丢荒了。”金鸡村党总支书记陈观水说。

2019年,该村开始推进垦造水田项目,通过平整土地、改良土壤、修建灌溉排水工程及田间道路,将2000余亩旱地盐碱地打造成高标准农田,让昔日的荒山旱地变成了一个“田成方、路成框、渠成网”的现代化高效农业生产区。“通过改良不仅增加土壤肥力,还可以进行机械化耕作。”陈观水说。

为持续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耕地整合治理的积极性,英德市自2021年开始重新调整了奖补标准,将高标准农田范围内实施耕地整合治理奖补标准由600元/亩提高到1000元/亩,全市各镇(街)已积极申请计划实施6万多亩。

值得一提的是,英德市还积极开展创新投融资模式试点,通过申请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2019、2020年成功申请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共1.9亿元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2021年,英德市成功申请发行地方专项债2亿元用于建设14.19万亩高标准农田。

英德市贫困县(全省21地级市来英参观学习这项工作)(2)

目前,英德市共建成105.86万亩高标准农田,多次被省和清远市通报表扬。 南方 陈咏怀 拍摄

目标

争取从明年起亩均投资达到3000元/亩

推进会指出,建设高标准农田,是落实中央“藏粮于地”战略、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全省各地要以更大的力度,更高的质量来推进高标准农田的建设,确保全省完成160万亩高标准农田的建设任务。

一方面,要按照高标农田建设标准,实行田、土、水、路、林、电、技、管八个方面的综合配套,重点在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排水、田间道路、农田房屋、生态环境保持,农田输配电、科技服务等方面加大建设管理力度,打造绿色生态农田,多方位布局,建设高效高强高质量的高标准农田。

另一方面,要立足当地自然资源禀赋和经济条件,打造示范样板模式,包括整区域推进示范、梯田化改造示范、土壤改良示范、高效节水灌溉示范等。如像珠三角可以打造高水平机械化的耕种、一二三产业融合、高水平抗灾减灾的高标准农田;粤北地区可以依托生态资源优势,打造绿色生态高标准农田等。

另外,要多元化拓展资金投入的渠道,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提供资金保障。各地可积极争取政府部门支持,发行地方债券,补充高标建设的资金需求,打造高标准农田建设政府债券试点项目。

记者从英德市农业农村局获悉,下一步,英德市将编制2021-2025年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将项目落实到具体地块。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资金,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自主筹资投劳,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争取从2022年起亩均投资达到3000元/亩。同时,英德市将做好高标准农田提升工作,持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升耕地质量。如2021年开展高标准农田宜机化示范点,融入科技推广等措施;2022年计划开展耕地整合整治、耕地质量提升等示范点等工作。

英德市贫困县(全省21地级市来英参观学习这项工作)(3)

同心村连片的水稻随风摇曳,结出饱满的稻穗。 南方 陈咏怀 拍摄

示范

同心村打造1000亩耕地改良试验示范区

9月14日,在英德市望埠镇同心村,连片的水稻随风摇曳,结出健壮的稻穗,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稻香,水稻丰收在望。

曾经的同心村土地细碎且分散,既不利于机械化耕作,也不利于田间管理,且不少村中年轻人选择外出打工,土地逐渐丢荒。“一户人5-7块地,渠道也不通,村民经常因为耕作矛盾,不利于团结。”同心村委会党总支书记赖奕和说道。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指导下,同心村大力推动耕地整合治理,实行以村经济合作社为建设主体,以财政奖补为引导,以耕地整合治理为主要内容和方式的土地流转与保护制度,全面解决土地细碎化问题。

这项改革措施得到了村民的大力支持,积极筹工筹劳参与建设。修建机耕路、连通排灌水渠、土地成块成规模……一项项的转变让村民看到发展的希望,不少人选择回乡种植农作物。

另外,为确保已建高标准农田达到“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农电配套、土壤肥沃、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的效果,2020年,望埠镇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在同心村开展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技术示范建设。

望埠镇党委书记林秀丽介绍,望埠镇在同心村老巫角、江黄、岩栋张屋等10个村小组,设立1个连片1000亩以上石灰质酸化耕地改良试验示范区,采用精准施用土壤调理剂/熟石灰技术模式,结合水旱轮作和科学施肥(秸秆还田、冬种绿肥或兼用绿肥和有机肥替代化肥)等综合治理模式,优化耕作模式、培肥地力和改良土壤结构,提高耕地质量。

目前,经检测,项目示范区土壤pH值提高了0.1个单位以上,耕地质量等级提高了0.45等;同时,项目区内主要农作物产量有明显的提升,其中,水稻亩产提高20公斤以上,玉米亩产提高24公斤以上,花生亩产提高15公斤以上。

【记者】陈咏怀

【通讯员】英宣

【作者】 陈咏怀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 客户端

来源:南方 - 创造更多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