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茅盾最为人所熟知的作品,《子夜》恐怕是首屈一指。

那个自尊自强又带有迂腐固执的企业家吴荪甫,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吴荪甫这个名字为大家所熟知,但是他具体形象如何,你对他是单纯得喜爱还是复杂又纠结的情感。一时之间,我们很难给这个人物评价。

他给读者带去的的影响力甚微。

夏志清先生曾经这样评价《子夜》:

“读此书时,我们很容易就发现书中的人物,几乎可以说都是定了型,是注定要受马克思主义者批判的那种丑化人物。即使是主角吴荪甫(一个颇具粗线条的人物)亦不例外。”

在他看来,《子夜》不仅不能成为茅盾的代表作,反而是一部失败的作品。

此后,有一部小说无论是从主题上还是人物塑造上,都要远远超越《子夜》。

这就是茅盾唯一一部摆脱无产阶级文学传统舒服的短篇小说——《春蚕》。

茅盾的写作经历(茅盾用一部春蚕)(1)

这部短篇小说以江南农村为背景,讲述了一群以养蚕为生的农村人,在时代的拨弄下,一步步走向破产的故事。

老通宝一家以及村子里的农民们,他们单纯得认为靠自己的双手,一定能发。

为了这个卑微的想法,他们小心翼翼,甚至互相防范、攻击。

茅盾的写作经历(茅盾用一部春蚕)(2)

“真是天也变了!”

这是老通宝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二十几年前,他家也发过的。

他的父亲在田里辛苦劳作,“什么都懂得,什么都做得。”

那时,他家养蚕也是每年都很顺利。

“十年中间挣得了20亩的稻田和十多亩的桑地,还有三开间两进的一座平屋。”

茅盾非常擅长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展现一个时代的变迁。

此时的老通宝一家,已经没有了自己的田,反而多出了三百多块钱的欠款。

他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因为他们(老通宝、儿子阿四、儿媳四大娘和小儿子阿多)都很勤俭、规矩,从来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二十年代的农村经济萧条破败。

不止是老通宝一家,其他人家也好不到哪里去。

“他们身上穿的,也只是些破旧的衣服。实在他们的情形比叫花子好不了多少。”

农村人只知道是世道变了,将所有的怨气都撒在洋鬼子身上。

以茧子为例,都是洋种的好。可是,洋种的一担价格要贵上十多块钱。

围绕养洋种还是养土种的问题,让原本和睦的老通宝一家蒙上了阴影。

尤其是老通宝与儿媳四大娘之间的矛盾尤其尖锐。

四大娘坚持要养洋种,这让思想迂腐的老通宝非常看不惯。

而四大娘的坚持是有道理的,洋种结的茧子卖出的价格要比土种高。

同样是冒着风险养蚕,为什么不养贵蚕呢?

双方争吵的结果是土种四张,洋种一张。

茅盾的写作经历(茅盾用一部春蚕)(3)

矛盾只是暂时的,为了生活他们还是继续团结在一起。

对于他们而言,没有比看着蚕顺利结茧更重要的事了。

他们在蚕宝宝身上看到了生活的希望,也看到了恐怖。

所以,“他们都怀着十分希望又十分恐惧的心情来准备这春蚕的大搏战。”

养蚕这件事,简直就成了农村人的一种神秘的仪式。

当五张“布子”黑沉沉的,不见一点绿色的影子,老通宝一家的心情就跌到了谷底。

当“布子”转绿了,全家人兴奋得就像又得了一个孩子。

四大娘将那些布子贴在胸口,像抱着吃奶的孩子,动也不动。

“夜间,她抱着那五张布子到夜窝里------那布子上密密麻麻的蚕子儿贴着肉,怪痒痒的,四大娘很快活,又有点害怕,她第一次怀孕时胎儿在肚子里动,她也是那样半惊半喜。”

这种古老又粗陋的生产方式,充满了爱心与虔诚。

不仅是四大娘如此,全村人都是这样热烈又谨慎地盼望着。

勤劳、规矩、坚毅、谨慎又有敬畏心,代表着中国农民固有的美德。

老通宝一家悉心照料着丝蚕,又借钱买足够的桑叶给他们吃。

幸运的是,蚕茧收成甚丰。

但是,老通宝一家还没有高兴多久,茧厂关门不做生意的坏消息传来。

他们只能将茧子运到无锡贱卖。

结果赚的钱还不够偿还买青叶的债。

辛辛苦苦一个月,有了好收成,反而多出了三十块钱的债。

茅盾的写作经历(茅盾用一部春蚕)(4)

这个故事真正吸引和震撼人心的地方,不仅仅是我们看到的农村经济的崩溃,还有就是人性的尊严与复杂。

愚昧落后、自私麻木,是农村人给大家的刻板印象。

茅盾的成功之处,是他看到的农村人精神状态的另一面。

在忙碌又紧张的日子里,荷花与老通宝家小儿子阿多的一段绯闻,成了大家紧张生活的调剂。

荷花,是村里出了名的“荡妇”。

她原是镇上人家的婢女,嫁给了老实巴交的半老男人李根生。

荷花,类似于《金瓶梅》中潘金莲。

尽管她喜欢与别的男子调情,却听不得别人侮辱。

经常和她对骂的是村里有名的泼辣姑娘六宝。

六宝对荷花的敌意,完全是因为老通宝的小儿子阿多。

阿多是个“不规矩”的惹事精。

他和六宝并排捋叶时,会偷偷拧她大腿,或者在胸前摸一把。

这种刺激的举动,给无聊的生活增加了有趣的养料。

茅盾的写作经历(茅盾用一部春蚕)(5)

而荷花经常有意无意地调戏阿多。

阿多对此也来者不拒。

他看着两个女人因为他而斗来斗去,觉得高兴又满足。

这样的吵闹,让阿多在一成不变的生活里,得到了成就感。

荷花家的蚕养得并不顺利。

“根生倾弃了三蚕箪在那小溪里。”

荷花本来就不招村里人待见,这下更成了瘟疫。

全村人都躲着他们。

“这些幸运地人儿惟恐看了荷花他们一眼或是交谈半句话就传染了晦气来。”

关于荷花与阿多的流言,很快就人尽皆知了。

六宝在夜里看到荷花从老通宝家出来,阿多追在后面。

“我远远看见那骚货从你们家跑出来,阿多跟在后面,他们站在这里说了半天话呢!”

六宝在意的是阿多与荷花说话,老通宝在意的是荷花这个“瘟疫”有没有影响他家的蚕。

至于青年男女鬼混,在这个紧要关头,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半夜,荷花为什么到老通宝家来,阿多是最清楚不过的了。

但是,他会永远保守这个秘密。

阿多不像他的父兄盲目迷信,认为只要避开荷花就可以养蚕顺遂,也不认为靠自己的双手就可以脱贫致富。

那天夜里,阿多在蚕房守夜。

迷迷糊糊间,看见一个人影。

是荷花。

“月光下他又看见那扁得作怪的白脸儿上一对细圆的眼睛定定地看住了他。”

被阿多摔在地上的荷花,并不害怕。

她是到老通宝家来偷蚕的。

偷到的蚕,她不是要自己养,而是将它们扔进了河里。

“我家自管蚕花不好,可并没害了谁,你们都是好的!你们怎么把我当作白老虎,远远望见我就别转了脸?你们不把我当人看待!”

阿多被她的恶意惊住了。

虽然他知道村里人对荷花的做法是不对的,但是他又不明白错在哪里。

人与人之间总有什么弄不对。

茅盾的写作经历(茅盾用一部春蚕)(6)

老通宝一家的结局,《春蚕》并没有说明。

故而,茅盾先生接着写了一篇《秋收》。

在《秋收》一文中,丝蚕季节过后,老通宝生了一场大病。

生活日益贫困,但是他依然秉承着勤劳踏实的作风。

当他获悉阿多跟着其他人去抢米时,心中惶恐不安。

茅盾的写作经历(茅盾用一部春蚕)(7)

虽然春蚕给他的打击很重,但是为了生活,到了夏天,他仍然带着家里人种田。

过程依然艰辛,但是收获甚丰。

然而,米价暴跌,整个夏天的辛苦又打了水漂。

“春蚕的惨痛经验作成了老通宝一场大病,现在这秋收的惨痛经验便送了他一条命。当他断气的时候,舌头已经僵硬不能说话,眼睛却还是明朗朗的;他的眼睛看着多多头似乎说:真想不到你是对的!真奇怪!”

老通宝至死都不明白,自己过不好这一生,到底是谁的错。

上个世纪早期,一个人的努力,抵挡不住时代洪流的冲击。

在《春蚕》中,我们看到了农村人的痛苦与自尊,看到了他们为了生存,在绝望的边缘挣扎。

活下去是农村人最紧要的事。

哪怕是像荷花做出如此“不体面”的事,仍然不会引起读者的反感。

在生存面前,他们做出的选择不同。但是,每个人挣扎向前的顽强值得我们尊重。

茅盾的写作经历(茅盾用一部春蚕)(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