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很多家长教小孩子学数学的视频,你咋这么笨呢?还有一个是让孩子被乘法口诀的,一个四五岁的孩子就要求背乘法口诀,孩子怎么也记不住,边哭边背。

为什么我们这么着急地教孩子数学?

01 不懂得孩子成长的规律。

为什么家长在着着急急教给孩子数学的时候,好像孩子越教越笨,效果并不好呢?因为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超过了孩子年龄所具有的能力。

教育部2012年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数学认知的篇章中指出,“4-5岁的孩子,能通过实际操作理解数与数之间的关系,比如5比4多1;2和3合起来是5。”

《指南》对这个阶段对于数字的运算并没有直接引入加减法,并且要强调借助实物操作。

对5-6岁的孩子,《指南》的标准是“初步理解量的相对性,借助实际情景和操作(如合并或拿取)理解加和减的实际意义。能通过实物操作或其他方法进行10以内加减运算。”

不难看出,4-5岁的孩子,才能逐步理解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在这个阶段的孩子还无法理解加和减的含义。

也就是说,5岁以上的孩子才能明白加减法,而这种理解一定是建立在实物操作的基础上,应该让孩子对实物操作有一定熟悉度,才能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而很多家长因为心急,在孩子学龄前就想要孩子很快脱离实物,直接面对数字进行加减计算,甚至是乘法,这是超出了孩子当下阶段应具有的能力。家长在孩子学习数学上使的蛮力越大,效果越差。

怎么给孩子讲简单易懂的数学(还在教孩子1像铅笔2像鸭子)(1)

02 急于求成。

很多家长希望孩子在短期内就掌握数学加减法,在数学启蒙时急于求成,教孩子数数,没几天就想让孩子数到100;刚教了孩子认识1234,就想让孩子学会写1234;数字认了没几个,就急着教孩子加减法。家长恨不得手里有点石成金的魔法,好让孩子一下子就会学数学。

03 不懂得如何去教。

家长在学前启蒙时,首先就是启蒙数学,因为觉得数学简单,个位数的加减法还不好教吗?可是只从成人的角度出发,忽略孩子的成长规律,甚至跨越成长阶段,对孩子提出数学学习的要求,熟练加减法,唯一的结果就是把孩子吓住了,让孩子觉得数学太难了,终身厌恶数学。

《指南》的原则中有一条是这么写的,珍视幼儿生活和游戏的独特价值,充分尊重和保护其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

教小孩子学习知识,最主要的是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兴趣。但很多家长在教孩子知识时,欠缺的正是好奇心和兴趣。又呵斥又责骂,生硬地把数字塞给孩子,要求记住、会算,这是对孩子学习兴趣的最大损毁。

孩子对数学、数字的“刻板印象”是糟糕的。

刻板印象(stereotype)是指按照性别、种族、年龄或职业等进行社会分类形成的关于某类人的固定印象,是关于特定群体的特征、属性和行为的一组观念或者说是对与一个社会群体及其成员相联系的特征或属性的认知表征。

孩子对数学的第一印象就不好,数学代表痛苦,这种印象一旦形成,那么基本上孩子对数学是厌恶终身的。

很多成人的数学并不好,数学学习就是痛苦的记忆,这恰恰是因为儿时或小学时学习数学的痛苦经历造成的。

既然能看到问题的症结,就不要再让孩子经历这种学习数学的痛苦感受,让孩子和数字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数学学习,只有以兴趣为引导的学习,才能成为终身学习的习惯,让数学这门基础学科成为孩子探索世界感知世界的良好工具。

怎么给孩子讲简单易懂的数学(还在教孩子1像铅笔2像鸭子)(2)


怎么样才能正确的启蒙数学呢?

01 生活当中处处有数学。

曾为奥数老师的孙路弘在《妈妈教的数学》中提到,妈妈教的数学激发了我对数学的兴趣,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可以悄悄地变成数学的形式,比如清点包了多少饺子,下楼数楼梯,记住家里的楼号、门牌号,或是收电费。我至今都有这样的习惯,走楼梯数台阶,看地板上瓷砖的数量等。通过这些细小的事情,我不害怕数字,对公式也不恐惧,并渐渐爱上了数学。

作为父母,要通过各种各样的办法,让孩子感受到生活是离不开数学的。只有从生活中让孩子感受到数学是鲜活的,才能开始对孩子进行数字的启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学启蒙。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数学认知中,目标1就是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具体包括发现数学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在生活中解决数学问题。

数学的启蒙、学习都无法离开生活,尤其是对小孩子来说,数学的启蒙必须建立在生活的基础上,因为这个阶段的小孩缺乏抽象思维的能力。数字作为符号,孩子很难直观感受,生活中需要采用多种方法告诉孩子,生活与数学是密不可分的。

蒙台梭利的《儿童的秘密》中指出,感觉是精神的入口,一切的认知先从感觉获得,对外界精神认知的基础就是感觉认识的基础,也就是感觉认识。收集各种经验加以区别比较,就是形成精神的第一步。

感觉是认知的第一步。

比如,食品包装袋上有净含量,可以让孩子拿手感受一下80克的重量,也可以让孩子拿着两份不同重量的食品,感受不同的分量在手上的感觉;告诉孩子饮料瓶是多少毫升的,在孩子玩水时,让孩子灌300毫升的水,感受300毫升的水是多少;路过限高杆时,告诉孩子为什么要限高,限高的高度是多少米;也可以给孩子量身高体重,让孩子感受和自己密切相关的数字变化;洗澡时,和孩子一起量水温;和孩子一起做冰块,把两份水同时放在冷藏室和冷冻室,过一段时间观察变化,让孩子体会温度的高低……

怎么给孩子讲简单易懂的数学(还在教孩子1像铅笔2像鸭子)(3)

02 打破对数学的“刻板印象”。

要想让孩子学好数学,兴趣是前提。兴趣是学习各类学科知识的前提,达尔文在去世的前一个星期,还在探究啄木鸟的嘴的结构。兴趣是探索世界的最强大的工具。

父母虽然很想教给孩子数学,但很多成人认为数学是枯燥无趣的。成人以这样的心态是无法给孩子很好的数学启蒙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在教孩子数学时,一开始就教孩子认识1234,紧接着就是加减法,因为在他们的心里,数学就是枯燥的数学运算,学习数学就是为了认识数字,记住运算规律,做题,考试。至于学习数学是为了什么,很多成人也无法给出能打动自己的答案。

养育孩子的过程也是父母难得的再次成长的机会,父母在启蒙孩子数学时,可以打破自己从小对数学的糟糕印象,从成人的角度思考数学在生活中存在的意义,只有成人开始感知到数学时有趣的、好玩儿的,才能真正让孩子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

03 “1” 不是铅笔“2”不是鸭子。

数学启蒙不仅仅是认识数字,还包括:大小、多少、高矮、粗细、形状、分配、规律、方位等等。

怎样让孩子认识数字?不少孩子很小就会从1数到100,可是却无法准确地从实物中分出相应数量的东西,这些孩子只是机械地像念儿歌一样从1数到100,在他们脑海中数字与数量并没有建立直接的联系。

成人教孩子认识数字时,伸出一根手指,告诉孩子这是1,或者告诉孩子1像耳朵,2像鸭子,3像耳朵,4像红旗,5像钩子等等。成人想用联想法帮孩子记住数字,殊不知这样的方法就让数字就与量失去了联系。

著名的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孙瑞雪认为:对儿童来说,符号就是符号,无需通过联想记忆。这就像正常的人走路,无需拐杖。

儿童不需要通过联想的方法记忆符号。

怎么给孩子讲简单易懂的数学(还在教孩子1像铅笔2像鸭子)(4)

著名儿童教育专家孙瑞雪认为,对数、数量、数字产生了兴趣,只有三位一体地掌握,才算掌握了数的概念。

正确的做法是通过实物启蒙数字。比如让孩子数苹果,不要单纯地说1234,要边指边说“1个苹果、两个苹果”。因为数字一旦脱离了单位就没有任何意义。在孩子能够慢慢点数之后,再让孩子认识数字符号,之后再回到实物点数,通过这样的过程让孩子把符号和数量对应起来。

通过这样的练习,在提到1234时,孩子脑海中可能会想到1个苹果,或者1个香蕉,2个橘子或者两瓶矿泉水,而不是鸭子、耳朵、红旗。让孩子更容易地分清数字符号和实物。

蒙氏数学中用三段式教学法,就是数量、数字、数名,这就是一个将数量和数字建立对应的过程。就像我们成人面对数字时,对量的大小多少有基本的衡量。

数学启蒙是为了让孩子更好地爱上数学,而不是厌恶数学。

著名数学家柯朗说过,数学作为人类智慧的一种表达形式,放映生动活泼的意念,深入细致的思考,以及完美和谐的愿望,它的基础是逻辑和直觉,分析和推进,共性和个性。

只有正确地启蒙数学,才能让孩子不断感知数学的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