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现实生活中的一幕似曾相识(你所经历的似曾相识)(1)

这是 哟西心理 的第 48 篇新知

阅读仅需 8 分钟

作者| UC

“在斑马线前,随着交通灯的闪烁,面前一辆红色的suv冲线而出,而我知道,下一秒就会是绿灯,而这个画面,似曾相识。”

上面这一段描述是不是似曾相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有一些似曾相识的感觉。

而就是我今天要讲的新知——既视感(Déjà Vu)

1.什么是既视感?

既视感(Déjà Vu)是指个体觉得过去似乎发生过使得当下产生熟悉感的事情所形成的不合适的主观印象(Vernon Neppe ,1979)

这个是翻译腔的翻译,可能会有些难懂。但如果是意译的话,那么可以翻译成“似曾相识的主观错觉。”(来自Fei的技术支持)

我们经常能够在清醒的状态下,觉得眼前的地方,在哪里见过,或者说,觉得眼前的场景,在哪里经历过。

而这些,其实就是既视感。

感觉现实生活中的一幕似曾相识(你所经历的似曾相识)(2)

根据TealeO’Connor(2015)的调查指出:

15-25岁的年轻人更容易出现既视感;

25岁以后既视感出现的可能性逐步降低;

第一次既视感的出现时间多在6-10岁之间;

至少有2/3的人有过一次以上的既视感。

所以如果你有既视感,那也很正常。但,为什么会出现既视感呢?

2.为什么会出现既视感?

首先需要表明的事,目前科学界对于既视感这种现象还没有一个确切的解释,所以这里列出来的是几个解释方向:

解释一:关于注意力的解释

既视感可能是在你注意力分散再集中下产生的。尽管这种注意力分散的时间持续很短暂,但对个体来说却已经足够长了。

简单来说,就是第一次感知过于匆忙,或是注意力被干扰,但终究在我们的脑中留下了痕迹,导致第二次感知时感觉似曾相识,这跟大脑颞叶区 (temporal lobe)的信息路径有关。

举个常见的例子:

如果你正在锁门,突然手机震动下,你看了下手机再看回大门,你会出现觉得自己好像已经锁了门的既视感?

解释二:关于记忆的解释

这个解释的核心在于,我们每天会进行很多潜意识记忆。我们每天会遇到信息,而这些信息却不会被我们注意。

所以当我们遇到新的一些信息时候,这些信息可能跟以前出现过的事相似的,是我们熟悉的,但是我们却并没有意识到来源是哪里。

这时候我们就会觉得这是一种既视感了。

例如:

日常生活中,出现过的,游戏出现过的,梦里出现过的,很多细节我们不一定会记住,但是当再次出现的时候,我们就会有熟悉的感觉。

这时候我们只有熟悉的感觉,却想不起来究竟是哪里来,就会自动脑补成是一样的,形成既视感。

感觉现实生活中的一幕似曾相识(你所经历的似曾相识)(3)

解释三:关于神经生理的解释

在对癫痫症患者(Epileptic seizures)的研究中发现,患者在症状发作时会产生Deja Vu的感受,这是由于癫痫症发作是不正常的神经元脑电活动引起的,而这种脑电活动会扩散到整个大脑,包括内侧颞叶区,造成产生Deja Vu的感受。

能引起Deja Vu现象的症状还有焦虑、抑郁、离性障碍(dissociative disorders)和精神分裂症( schizophrenia)等。

解释四:关于双重过程理论的解释

如果两个认知过程不同步,就有可能出现既视感。

再认记忆包括熟悉感和回想两个维度,前者迅速、自动,而后续需要努力和时间才能完成。

此时,熟悉和回想,便会变得不同步。我们知觉到某些事物的时候,我们觉得熟悉——这是快速且下意识的,但后面我们就需要时间回忆。但如果不能够明确回忆起来,我们自然就会觉得这是一种既视感。

解释五:关于决策的解释

近几年O'Connor(2016)的研究表明,当用MRI扫描出现既视感的被试的脑区时,激活的是前额叶(frontal lobe)

根据研究者的解释,简单来说就是,既视感的出现是相当于一种记忆查错,这种熟悉感是为了阻止错误记忆出现的。所以,随着人们年龄越来越大、记忆力衰退时,这种感觉就会逐渐减少。

那么多个解释,其实还没有一个说得准的。

3.关于既视感的九个冷知识

这一篇文章,本质来说只是科普既视感。所以最后并没有任何的解决方法。

(不过兄dei,这个也没必要解决吧?)

所以这部分,就讲讲关于既视感的一些冷知识。

Naveed Saleh总结了关于既视感的九个冷知识:

感觉现实生活中的一幕似曾相识(你所经历的似曾相识)(4)

1.平均来说,那些报告经历过似曾相识的人每年都会经历一次这样的经历。

2.既视感最常发生在压力大或极度疲劳的时期。

3.无论对于男性还是女性来说,既视感发生的可能性都是一样的。

4.既视感的发生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少。

5.受教育程度较高、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人更有可能出现既视感。

6.通过电刺激大脑皮层和更深的大脑结构,可以人为产生既视感。

7.经常旅行的人比不旅行的人经历更多的既视感,这可能是因为旅行者有更多的机会去体验新奇的地方。

8.对于一些经历过既视感的人说,他们会把这种经历报告称之前的梦。

9.既视感的反面是似不曾相识(jamais vu,),在这种现象中,熟悉的事物可能会变得陌生,而且报告频率要比既视感少得多。

好了,今天就先到这吧。

感觉现实生活中的一幕似曾相识(你所经历的似曾相识)(5)

UC说:

所有的似曾相识,或许都只是你的对号入座而已。

参考资料:

Teale J and O’Connor A (2015) What is Déjà vu?. Front Young Minds. 3:1

Brown, A. S. 2004. The Déjà Vu Experience. New York: Psychology Press.

O’Connor, A. R., Barnier, A. J., and Cox, R. E. 2008. Déjà vu in the laboratory: a behavioral and experiential comparison of posthypnotic amnesia and posthypnotic familiarity. Int. J. Clin. Exp. Hypn. 56:425–50

Bancaud, J., Brunet-Bourgin, F., Chauvel, P., and Halgren, E. 1994. Anatomical origin of déjà vu and vivid ‘memories’ in human temporal lobe epilepsy. Brain 117:71–90

O’Connor, A. R., & Moulin, C. J. A. 2008. The persistence of erroneous familiarity in an epileptic male: Challenging perceptual theories of déjà vu activation. Brain and Cognition, 68: 144–1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