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朝鲜半岛俄乌化’”乃至代理人战争的概率非常小,这不符合朝韩当事者利益、也不符合中俄等周边国家整体利益,只能让一些域外势力借助半岛问题实现自身在地缘政治上的利益最大化。” “冒着和中国交恶的风险去强行推动美日韩合作,从一个成熟政治家的韬略来讲,过于性急,也不具备实操性。” “情绪化是韩国政治的特色,也是街头政治的催化剂。民粹主义也容易被激活。” 韩国新一届大选,再现政权更迭;保守阵营候选人尹锡悦胜选,他提出的内政外交主张,让区域情势变得扑朔迷离。 对此,观察者网采访了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东北亚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笪志刚。

【采访/观察者网 朱敏洁】

·半岛局势不会、也不能“俄乌化”

观察者网:不久前结束的韩国大选,让韩国政坛再次实现政权更迭。候任总统尹锡悦与即将卸任的文在寅之间的风格差异与政策转向,是外界尤为关注的话题。当然对我们而言,就是这种转变将如何体现在对外政策上?

尹锡悦选前在美国《外交事务》杂志刊文,提出对美、对日、对中、对朝立场,很多人认为有“反华联盟”的意味;当然目前只能观望,一是能否真正落实,二是“美日韩”三角同盟能否组建。其实,在朴槿惠执政时期,美国有意按着日韩双方签署相关协议,但韩国民间反弹十分厉害,很快朴槿惠也因丑闻下台,协议不了了之。但毕竟局势有变,假如能一定程度组织起来,那么东北亚局势、中日韩三角关系肯定会发生较大变动。

不久前,还有一条新闻可能没有引发太大注意,韩国乐天将关闭中国总部;回溯起来,乐天在中国市场受挫源于2017年萨德事件,但事实上在尹锡悦的想法中,萨德还得接着部署。所以,这种种因素加成,您怎么看今后美日韩、中日韩的两组关系?

笪志刚:从成熟的同盟体系而言,美日韩关系实际是由美日同盟和美韩同盟组成,亦即美国居中将日韩维系在安全保障体系的两端,美日韩同盟在不同的周期发挥不同的作用,但总体支撑了美国的东北亚乃至亚太战略存在。

候任总统尹锡悦在其竞选公约和重要外交理念文章中释放美日韩合作基调,既有保守思维特色,也有凸显与改革阵营不同的目的。

首先,作为一个政党的总统候选人,他肯定要提出一个相对完整的竞选公约,而其中外交和安保将是重头戏;其次,要向选民呈现出一套具有个人风格的、独有价值理念的内政外交等政策。

大选刚开始时,就有人诟病尹锡悦不如李在明,后者早就拿出各类数值化指标,比如韩国要成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实现出口1万亿美元、国民收入5万美元、股指达到5000点之类的,而尹锡悦的竞选公约缺少数据化支撑。

尹锡悦选前在《外交事务》杂志发文,提出韩国要更大胆地前进一步。当时,我分析了他的文章主旨和核心理念,对美的全面战略同盟,对华的相互尊重和对朝的先发制人,对日改善关系等,包括在全球气候框架网络、低碳合作等领域都有涉猎。

但问题在于,这一整套外交策略,要放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疫情不断扩散的走势下来审视。对很多国家来说,眼下正面临着剧烈的地缘挑战,而中美竞争加剧也让很多国家面临是否需要选边站等难题。有人总结,过去的那些多边已经阵营化、区域合作已经俱乐部化、产业及供应链合作已经圈子化、人文合作甚至走向意识形态化;同时,外交合作又夹杂着人权化等要素。

假如没有这样的大背景,尹锡悦提出这些政策,或许可以定性为偏鹰派的或偏保守的;但放在现在的大背景下,就不能这么简单评价了。身为一国总统,要符合自己国家的外交利益和定位,要符合本国民众诉求,也要考虑未来国家在地缘挑战中如何求发展、求生存,从而使自己国家的优势最大化。

中韩对抗解冻大魔王(韩国社会在起变化)(1)

尹锡悦在《外交事务》杂志发文

所以,对尹锡悦的外交、安保表态,既要看到其保守姿态下的外溢效应可能造成的负面冲击,但也要首先考虑到他是韩国总统,他提出的外交安保理念一定会带上韩国符号,尤其是美日韩合作在韩国向来具有晴雨表和风向标的作用。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些双边战略、三边安保合作等,对地缘局势、对韩国,真的是多赢吗?真的争取了最大公约数吗?这就见仁见智了。

另一方面,尹锡悦需要在竞选期间批评文在寅的外交乃至安保政策,从而证明自己将来会有所改变。比如,加强韩美全面战略同盟,其实就跟现在的日本差不多,唯美国马首是瞻,对韩国来说根据现实需要推动同盟重构,修正文在寅时期被边缘化的关系,修正韩美双边信任,展现一定的自主性而已。要一揽子解决对日问题,其实从历史和现实角度来看,民意是存在很多风险的,谈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尹锡悦经常说,韩国不能再搞模糊战略,以免夹在中美之间,而是必须清晰地选边站才能赢得信任和尊重;对中国在赢得主动的同时要相互尊重,他认为现在韩国对朝鲜是为了对话而对话,忘了无核化的目标,而且文在寅政府的政策过于亲中,某种程度已沦为中华属国,看中国的脸色行事。尹锡悦的上述讲话引发很多担心,尤其是经济界的担忧,但他说的那些外交和安保目标能不能按照设想顺利推进,很多地方可能就是选战下的口惠而实不至。

以美日韩同盟为例,刚才说了现在的美日韩合作实际上是一个间接同盟。从日本、美国角度来讲,希望变成直接同盟,三方相互承担责任,如果一方受到攻击,那么另外两方就要协助。

但又因为日韩之间存在较深的历史恩怨、现实矛盾、民意冲突,两国还有慰安妇、战时强征劳工等很多悬而未决的敏感遗留问题。且不说别的,2015年时任美国总统的奥巴马试图捏合日韩签署一个慰安妇和解协议和军事信息共享协议,但到了文在寅任内也基本变成废纸。此外,还有参拜靖国神社、围绕独岛(日本称竹岛)领土争议等,其实仅仅一个领土问题就很难突破。

所以,这么多现实矛盾都摆在那儿,尹锡悦执政就能顺风顺水破解?我不太相信。过去这么多任韩国首相、日本首相都没有做成的事。

这次唯独提供的历史性契机在哪儿呢?因为文在寅和日本关系搞得太僵了,韩国国内抵制日本的极端情绪十分高昂。韩国作为东道主的第九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没能开,中日韩FTA新一轮会谈也始终无法启动,即便文在寅后来想作出调整,也为时已晚,日本政府并不给他机会。

这种状态给尹锡悦的一个利好,是文在寅政府与日本的关系过于冷淡,日本认为在当前中美博弈之下,美日韩连在一起才能最大化地发挥遏制中国的力量,所以日本政界看好“后文在寅时代”、尤其是保守政党执政,期待和韩国缓和关系。包括经济界在内,日本对韩国的贸易多年来都是顺差,韩国对华贸易也多是顺差;开个贸易转移理论的玩笑,相当于韩国用从中国赚的钱去买了日货。

中韩对抗解冻大魔王(韩国社会在起变化)(2)

东京奥运会期间,韩国代表团的“反日”横幅争议

其实,这也说明了中日韩互惠互利合作造福本国和区域。中日韩同属儒家文化圈,地缘、人缘、情缘和文缘接近,有很好的历史往来基础和现实合作的积淀,未来扩大一体化的现实条件也很理想。三国的经济规模占全球的23%,东亚的90%,亚洲的70%,绝对是一个可观的存在。

但遗憾的是,各种复杂的历史和现实因素导致三国关系经常出现反复,这是经济界和民众不愿意看到的。希望今年1月生效的RCEP能给三国提供一个深化合作的新契机,尤其是对日本GDP的拉动最大,相信日本也愿意在这个三边占主导的平台上谋求经济利益最大化。

无论尹锡悦提出全球枢纽国家也好,还是构建美日韩体系应对中朝也罢,甚至是追加部署萨德、美日韩变成直接同盟后日本自卫队可以出现在朝鲜半岛等等猜测,但他也不得不考虑国内还有一半的左派进步阵营会同意吗?这些言论在选举时可以博眼球、拉选票,但当选后,大国关系、地缘政治就是现实问题,韩国利益如何才能最大化、民生如何发展才是关键。

何况,就美日韩直接同盟合作这个问题,要突破的国内阻力太多了,很多都需要经过国会审议通过,但保守党现在“朝小野大”,能通得过吗?民意能接受得了吗?

再说,一旦搞美日韩关系提质增效,这不就是明晃晃地冲着中韩关系来嘛,冒着和中国交恶的风险去强行推动美日韩合作,从一个成熟政治家的韬略来讲,过于性急,也不具备实操性。再退一步,即使落地,也很脆弱,韩国社会的民意非常汹涌,一旦对政治家的某些决定有所不满,就存在一拥而上让你迅速瓦解的能量,当然反过来也存在一哄而散、迅速转向另一个热点的可能;情绪化是韩国政治的特色,也是街头政治的催化剂。

其实,作为即将上任的新总统,尹锡悦最好的方式是巩固现有外交,梳理对美、对华的优势是什么,对日本有多大调整空间;对朝鲜万一过分刺激,出现李明博时期的延坪岛炮击、天安舰事件,能承受得起风险代价吗?一个国家成熟的外交,应该是“一停二看三通过”,就像过马路一样,看清楚了再走。

韩国这么多年来在国际关系、东北亚地缘中已经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角色,称其为中等强国或新兴工业国也不为过,去年还被联合国贸发组织定为发达经济体,所以在后疫情时代开启新的总统任期,当选人更需洞察力、判断力、决策力,在外交上不可盲动、在安保上不可冲动,符合韩国战略诉求和战术平衡,符合半岛和平、合作、发展的定位,才是新总统应该选择的。

所以,我们也不妨对尹锡悦提出的外交、安保等创新政策保持一点客观审视,最关键的还是要看5月10号正式就职之后具体怎么做。我记得尹锡悦在当选后第一个会见的外国大使——中国驻韩大使邢海明的时候,说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话,坚信中韩关系会更好。

观察者网:确实,针对韩国政权更迭一事,这段时间国内也是各抒己见,其中让人印象比较深刻的一个观点是“半岛局势是否会俄乌化”,不知您怎么看?其实今年以来朝鲜的导弹发射活动一直有,同时尹锡悦当选后又立刻传出韩美重启轰炸机演习等项目,有些针锋相对的意味,您怎么看半岛局势的变动和走向?

笪志刚:首先,我个人觉得半岛不会出现“乌克兰化”或俄乌冲突这样的场景。主要基于以下几个佐证:

第一,对中国来说,东北亚区域合作是周边外交中非常重要的区域。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东北亚的经贸、人文合作取得了长足发展,从人口占全球23%、GDP占全球19%等数据来看,未来媲美北美自贸区和欧盟的潜力也是存在的。

第二,东北亚地区在地缘安保上对我们极为重要。在朝鲜半岛问题激化时,中国的主张是通过和平外交手段解决半岛问题,希望半岛自主和平统一,同时也绝不允许在中国周边生战生乱生事。朝鲜半岛离中国很近,过去常有人说朝鲜半岛是中国的地缘缓冲区,是基于常规武器年代,但即便到了现在全新的高科技武器遍地,AI无人机、精确制导武器精准打击等等手段层出不穷的时代,朝鲜作为东北亚的一员,半岛作为重要的地缘,仍是中国周边稳定与和平的一个重要因素。

再者,基于俄罗斯和朝鲜的传统友谊,俄罗斯也在搞远东地区开发,制定了远东地区国家发展纲要,建了符拉迪沃斯托克自由港和几十个超前发展区——相当于中国的“特区”,所以中俄在远东地区的对接合作增加,日韩也有意参与,朝鲜半岛未来也有可能融入东北亚区域合作的洪流。其实,这些愿景已经比较明朗,只不过,朝鲜半岛这个热点和难点,这么多年一直受制于美朝关系、地缘掣肘等复杂因素,至今还没有实现和平开放发展的大环境。

最后,即便退一步从韩国自身来说,半岛生乱对它有什么好处?遭受打击最大、首当其冲遭受危害的就是韩国首都。韩国一定会充分认识到半岛总体和平稳定实际上是有利于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它也应该在未来半岛统一进程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在东北亚地缘中扮演调解者和斡旋方。

更何况尹锡悦自己提出“全球枢纽国家”的目标,假如半岛生事,还做什么贸易、产业供应链和技术枢纽?反而成了战争桥头堡。这对韩国来讲是一个悲剧。

中韩对抗解冻大魔王(韩国社会在起变化)(3)

朝鲜试射新型战术导弹 图自朝中社

而且,大家别忘了,朝鲜和乌克兰最大的不同在于,不管朝鲜半岛无核化未来会怎么演进,至少眼下朝鲜是有核威慑能力的,包括它现在的洲际弹道导弹能力甚至可以打到美国东西海岸(按照它公布的1.3万公里数据)。尹锡悦政府虽然提出对朝先发制人,恢复美韩传统的军演,但实现朝鲜半岛无核繁荣,促进与朝鲜进行有原则和一致性的无核化谈判,追求南北关系正常化还是他的主打。包括你提到的轰炸机演习——轰炸机最大的好处是提前把移动设备炸掉,恐怕也要三思。

尹锡悦提出先发制人的主张,不光是左派阵营反对,连朴槿惠的妹妹朴槿姈也反对,她在最后关头弃选宣布支持李在明,其中一个理由就是绝不能支持主张向北边同胞先发制人发起攻击的政党或候选人。

不管左还是右,虽然韩国民众、尤其是年轻群体对南北统一及谁主导统一已经淡化了,很多人认为反正只要不发生战争,不统一也无所谓,但是血浓于水的民族感情还是在的。半岛由经济共同体向民族共同体、统一共同体迈进,从大的时间周期来看,也是大概率事情,只是如何统一、由谁主导、用什么方式能让双方接受的问题。

所以,我认为在东北亚区域,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不会逆转,也不能逆转。虽然目前还存在一些双边、多边的地缘问题,也存在历史恩怨、现实矛盾和不确定性,但是“朝鲜半岛俄乌化”乃至代理人战争的概率非常小。

这不符合朝韩当事者的利益、也不符合中俄等周边国家整体利益,对东北亚区域一体化没有任何好处,它只能让一些域外势力借助朝鲜半岛问题实现自身在地缘政治上的利益最大化。当然,预防这种地缘风险的出现,规避相应的苗头,提高警觉还是很有必要的。

·民众不满意,但选举本身并不失败

观察者网:回到韩国大选本身,虽然选前热度不高,但选举还是创下了几个纪录。尤其跟上一届相比,两大党候选人支持率难分高下,不满意度始终高达五六成,被称为一场不受欢迎者的竞逐;但从投票率来看,民众似乎并没有因为候选人问题而放弃投票;而选完后民调显示,仍有半数以上的人对自己投票的候选人表示不满,您怎么看韩国选举中呈现的这些特点,说明了选后可能面临哪些问题?

笪志刚:实际上俄乌冲突对韩国大选影响也是很大的,很多人分析尹锡悦胜选的其中一个因素就是外在因素,包括韩国政府配合美国参与对俄制裁、朝鲜发射导弹,也起了一定的刺激作用。

3月9日大选那天,我一直跟踪到北京时间10日的凌晨3点半,那时选票已经开到96%;正常来讲,一般选票开到80%就大致知道结果了,但这次开到96%都还说不准。后来,韩联社第一时间报道大选结果,我算了一下大概早晨7点多才100%开完选票揭晓结果。我们研究所下设的朝韩研究室的两位同事当晚也都没睡觉。一方面是因为研究需要,其实很多年也赶不上这样一场惊心动魄、如此胶着的总统大选;另一方面,毕竟就中国人朴素的想法而言,我们希望韩国能选出一个对华维持友好、稳定平衡、有连续性、有利于今后交流合作的政府。

3月12日我在《环球时报》写了一篇稿子专门评价尹锡悦提出的“全球枢纽国家”,题目叫《期待韩国成为受尊重的“枢纽”》,某种程度上也是作为一名研究东北亚区域经济及中韩合作的学者向对方喊喊话,韩国应该做什么样的枢纽,而不应该做什么样的;当然最终听不听,完全是它们的内政。

关于如何看待韩国选举的特点。首先,投票率77.1,比上一届2017年大选低了0.1个百分点。但是考虑到疫情这个大背景,以及事先投票所占比例之高——要知道韩国当时日增感染数突破28万,虽然致死率很低,但毕竟感染风险高,特别是对老年群体,在这种背景下能有77.1的投票率我认为已经颇为可观。

其次是占比较大的年轻人踊跃投票。当时我和韩国朋友连线,他们就认为年轻人出来投票的越多、投票率越高越有利于尹锡悦,投票率低则有利于李在明。最后两人票差才24.7万,意味着只要投票率低1%到2%,李在明就会反超。

韩国有4400多万选民,其中1300多万是年轻人。我在去年11月29日写过一篇微头条,2017年原自由韩国党总统候选人洪准杓曾在一个线上节目“青门洪答”中,有人问他说年轻人很惆怅,不知道这两个候选该选谁国家才不会灭亡。洪准杓是在野党国民力量党议员,他回答说,选李在明,国家会灭亡;选尹锡悦,国家会混乱;不管选谁,国家都不幸。洪准杓回答的目的是鼓励青年们选择善良的候选人做韩国总统,但却指出“李在明不善良”“尹锡悦则可能让韩国不幸”。虽然不能以偏概全,但这次年轻人参与度较高的一次选举究竟是什么属性却可窥一斑,也就是下面的一个特点。

从历次民调来看,这是一场满意度偏低的选举,说明民众的期望值不高。虽然77.1%的投票率还算不错,但要是考虑到以往民间对选举燃起的期望、感动以及对未来的憧憬,今年显然是令人沮丧的。这和韩国的经济现状、新冠疫情及地缘困境是相互交织、相互冲击的。

如果有一位候选人特别出类拔萃,他的民调数据一定是领先的,而且会拉开一定幅度。我在跟很多韩国人聊起大选时,他们都说今年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往年历次大选基本提前一个月就知道谁大概率能当总统;因为民调差距拉大到8个、甚至12个百分点,再加上保守阵营和进步阵营的魔咒轮换,大多能猜得八九不离十。

这其实也引出了另一个问题,就是候选人的人格魅力。我们不能简单地从道德伦理曲评价一个候选人,但至少在涉及其执政理念、战略高度、国际视野广度、为人是否清廉亲民等方面来看是否具备当选总统的资质,但比较遗憾的是,这次两位候选人及其太太在选前或多或少都有丑闻被曝光。

中韩对抗解冻大魔王(韩国社会在起变化)(4)

李在明(左)和尹锡悦(右)均陷入家庭丑闻

说实话,在这种状况下,韩国民众还能如此踊跃地投票,我还是挺佩服韩国人这种追求民主的精神的,即便韩国的民主模式并不是非常理想。在奥密克戎席卷韩国之时,两派阵营的基层动员能力、民众响应程度、舆论跟踪迅速等等,还是体现了韩国较为成熟的选举应对能力;相比之下,看看日本的情况,去年众议院选举投票率很低,年轻人“政治冷感”的倾向特别明显。

综合这些视角,我的看法是,尽管候选人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从疫情下的一场总统选举本身来说,它是比较成功和可圈可点的。而且,情绪化的韩国民众针对选票以及选举结果,也没有出现过多的不满或无厘头的质疑。

另外值得注意的一个细节是,这次大选出现30.7万张废票。上一届文在寅当选时,13.5万多废票,而李明博、朴槿惠胜选时分别为11.9万和12.6万票左右。可见,这次废票率很高。同时双方又只有0.73%的差距,大概25万票左右,没有大比例胜出,还有一半民众不支持对方。险胜会带来不少隐患,同时这么多废票可能是选民的情绪发泄,至少是带有一丝民意的警告和拷问。这意味着新总统治下的韩国社会还会围绕政治理念、对立阵营标签化等产生社会分化。

况且,无论是李在明还是尹锡悦,都没有国政方面的经历,既没有当过国会议员,也没有做过地方议员。虽然李在明有过地方行政长官的经历,尹锡悦有检察总长经历,但作为国家总统,其中一个必要的资质是国政经验。毕竟韩国民主政治是发端于政党政治基础之上,所以候选人的施政能力就很容易被人质疑。

不久前,韩国国内舆论做过一项调查,关于民众是否看好两人的执政能力,新闻标题叫“看你怎么说”,为什么呢?因为看好尹锡悦施政能力的是52.7%,如果从正向说,那就是超过一半的人看好尹锡悦的施政能力,但反过来从负面来看,这个数字却是创了15年新低。相比,文在寅当时的看好度大概是74%,朴槿惠大概64%,李明博最高79%。

再联想到尹锡悦获得的选票只有48.53%,即便加上其他在野党的选票,比如正义党那些全部算上,刚过半数,说明支持左派的那些人还是不看好他。3月28日的同样民调,因围绕总统办公室由青瓦台搬迁至龙山的国防部大楼一事,不看好尹锡悦的施政能力的比例进一步降至46%。

一旦当选人的施政能力不被看好,那么今后如何有效改变社会撕裂现状?怎么统合团结国民?尹锡悦选前表态说得很好,“我尊重国民、尊重议会,我要和在野党合作,要为国民服务”,但是怎么通过你的施政展现出来,恐怕并不乐观。

此外,韩国政治本身也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街头政治、泾渭分明的政治分野等等,实际上给未来韩国的政治、社会都将带来很多不确定性。当然,还包括其他一些因素,比如国会能控制的人数有多少,能调度的政治资源、社会资源有多少,外交能否有效得分弥补等等。

大选后遗症、经济优先、外交创新、安保悬念、不确定性“五位一体”,预示着在外部形势、新冠疫情和国内经济的作用下,韩国能否出现稳健的领导人、平稳运作的政局、游刃有余的外交、平息诟病的经济等,还有待于观察。

·是否清算,首先要回到一个根本性问题

观察者网:您提到了几个隐患,比如左派不支持尹锡悦,即便到选前文在寅的支持率大概还在40%以上,一任总统到执政末期还有这样的支持率,在韩国政坛已经相当不错了。但尹锡悦选举的一个重要口号是“清除积弊”,这就不得不令人好奇,他所谓的清除积弊是什么,是指对文在寅任内推行的改革,还是说清算文在寅政府,当然包括中国民众很关心的文在寅本人的前景?

今年初,文在寅特赦朴槿惠,感觉要营造一种国民统合的气氛,但不知道接下来是能够有望推行?当然,这也引发另一个推测,文在寅会不会在任期结束前特赦李明博?

笪志刚:这件事,我现在也挺关心。实际上,原定3月16号文在寅和尹锡悦有一次午餐会,但推迟到了3月末;推迟的最大理由是围绕是否特赦李明博、青瓦台搬迁,双方可能还没有达成一致。

因为当时文在寅特赦朴槿惠时有很多说法,有一种认为是体现统合、团结、包容、谅解,展现文在寅政府的人文关怀,但也有一种说法是,大选前期的这种姿态有利于分化保守派,让右派阵营内部出现执政党希望看到的情况。但事实上,朴槿惠并没有主动介入,也没有释放出既然文在寅特赦我了、我是不是该说点什么的信号。其实只要朴槿惠要发声,还是有一定支持力和影响力的,至少仍有很多韩国人怀念她父亲朴正熙掌权的那个年代,暂且不论专制独裁统治,单从经济角度来看,很多人是怀念的,所以她要是真想做点什么,是有一定号召力的。但我个人认为朴槿惠选择不介入是很聪明的,既不为执政党背书,也不为分化瓦解保守势力出力。

当然,文在寅的特赦说明称考虑到朴槿惠的身体健康状况等等,虽然我们不好任意揣测,但这也引发了另一个问题——李明博比朴槿惠年龄还大、身体也欠佳,为什么不特赦他呢?

我认为,问题关键在于双方还没达成最后共识。其实,反过来文在寅在自己任内特赦两位保守派前总统,会不会也是即将执政的国民力量党的一种策略呢?共同民主对此也有犹疑。

中韩对抗解冻大魔王(韩国社会在起变化)(5)

3月29日,尹锡悦与文在寅会面。

至于文在寅的命运,也就是所谓的“政治报复”,在分析之前我先引用一项民调数据作为参考,去年11月,曾有民调提问“尹锡悦当选后能不能进行政治报复”,70%多的受访者认为能,但是选举之后,同样的民调就变成50%多。可见,比例大幅下降。这个民调也堪称风向标,意味着尹锡悦的政治报复空间在缩小,社会氛围在变化。

曾经有人问过尹锡悦,你说的清算积弊指什么?他避免了正面回答。就我个人的理解,并非是由总统直接指派谁去做什么事来针对前任总统,但至少不干涉检察方面对前任政府官员(不一定是最高层)在法律框架下开展调查。按照尹锡悦的官方辞令就是“自己政府对文在寅政府的调查是基于韩国宪法规定,下一届政府也可以对自己政府进行调查,这并不能算是‘政治报复’”。这里可能涉及你提到的房地产改革,毕竟文在寅的亲信中有部分人因此被曝出过丑闻。亦或是围绕检察机构的改革,过去两任法务部长官先后辞职,还有围绕文在寅亲信幕僚曹国等人的案件,说白了这些人或多或少都有问题,但在当时那种情形下也没有一查到底。事实上,文在寅政权到最后被年轻人如此诟病,肯定是存在值得追究的问题的。

如果我们往前推,自杀的卢武铉、狱中的李明博、特赦的朴槿惠,包括以前金大中、金泳三这些总统,要么本人、要么亲信、要么家人都有或大或小的东西被人抓住把柄。当然,韩国总统权限过大,需要进行改革和钳制,而且韩国实际上也有这些机制,比如朴槿惠被弹劾就说明韩国政治体制在限制总统权力上是有实践成功的案例的。

我觉得,还需要回到一个根本性问题,现在这个以微弱优势胜出的总统,首先你具不具备“清算积弊”的资本、资源和能力?假如你要清算,从政府角度来看好像没什么问题,但现在民意的一半还被左派阵营控制着,换句话说人家不认为你这种清算是正常遵循司法精神的行动,极有可能质疑你是对前任的政治报复。

其次,尹锡悦上任后,面临“朝小野大”,相当于你这个政权是弱政府,国会是强国会,300个国会议席,现在的执政党共同民主党及其以前的卫星政党一共控制了180多个席位,几乎控制了国会所有委员会的委员长职务。而尹锡悦所在的国民力量党,即便和安哲秀合并,才106个,加上正义党配合也才有110多个,比例相差非常悬殊。

所以,尹锡悦曾在选前说过,你们要做,就放马过来弹劾我;意思就是,你们有3/5票数,可以弹劾我。当然,共同民主党即便在野也不会傻到那个程度,为反对而反对。再比如,尹锡悦将来要安排的国务总理、大法官这些人选,国会也不会完全逆着民意,依仗席位优势,为反对而反对。

中韩对抗解冻大魔王(韩国社会在起变化)(6)

3月24日,韩国前总统朴槿惠从首尔江南区三星首尔医院出院并返回家中。图自新华每日电讯

此外,今年8月韩国还有地方选举,2024年又是新一轮国会大选,所以尹锡悦在“朝小野大”、民意撕裂状态下,如果一上任就打击报复,相当于直接打脸自己所呼吁的建立一个包容、统合的政权。其实,文在寅在选举结束后,也特意跟他提到这一点,他也答应了。更何况,大家别忽略了韩国现在经济逆行而下,外交难题摆在眼前。

所以,立马反攻倒算,时机上不成立,资源上捉襟见肘、民意上倒行逆施。我想尹锡悦是个聪明人,不会一上台就剑指支持率在临卸任前还在攀升的文在寅。

当然,他以后会不会做?有一些分析认为以后会,假设他总统做得还不错,随着他的影响力上升,执政党国民力量党在2024年国会选举中席位大幅增加,而共同民主党转为席位上的弱势,那时就真迎来机会了。

但是不管尹锡悦提倡的内政、外交,还是对美全面战略同盟、对华战略调整、对朝转向强硬、对日期待改善,这些东西全部综合起来再加上其施政风格,还是应了那句话,得先“听其言、观其行,才能看其果”。

现在网上有一种趋势,人家还没就任总统,先把他贬成一个右翼或者直接归为“反华派”,不应该这么贴标签,至少要察言观色后才能定性,否则就先入为主,也容易将他推向我们不愿意看到的方向。

尹锡悦在本月25日与中国国家主席的电话会谈中谈的还是比较好的,他认为“韩中友好交往历史悠久,建交30年来两国各领域合作取得巨大成就,给两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韩中加强合作,有利于两国实现各自发展、造福两国人民,也将为东北亚地区和平稳定作出贡献”,“韩方愿同中方密切高层交往,增进互信,促进民间友好,推动韩中关系向更高水平发展。”

实事求是地说,对比一下尹锡悦选举期间的对华表态和上述表态,可以说在对华认知上他有自己的战略考量和战术拿捏。我始终秉持一个观点,也是验证了多国政治家后的感悟,一个越是在选举中为了博眼球、拉选票、说狠话的人,很有可能在现实中更加务实,因为他觉得拿到这个权力不容易,所以不能乱来。

观察者网:您提到尹锡悦的资源以及时机问题,其实他是宣布参选后才加入国民力量党去的,这是否也意味着他在右派内部的政治根基会比较差?

笪志刚:你说的没错。尹锡悦不仅面临着“朝小野大”,还面临着党内的掣肘。尹锡悦在当检察总长的时候清算保守阵营的两位总统,因此得罪保守阵营的某些群体是很正常的。这些人未来能否摒除恩怨或理解他身任检察总长时的初衷,现在还很难下定论。关键还要看尹锡悦个人的沟通能力、政治手腕,能在多大程度上包容党内异见,利用在野党或党内其他力量作为筹码来压制反对势力,这就涉及复杂的党派斗争。

但是,尹锡悦又是“政治素人”,是否具有洞察政党关系以及本党各种势力此消彼长,能否有效利用总统行政权力来左右这种局面并为己所用,还存在变数。

当然这里面有一个变量,国民之党的安哲秀很有可能成为尹锡悦未来可以利用的一个非常好的筹码,他可以利用安哲秀推动国民力量和国民之党合并。第一,增加未来执政党在国会的席位,虽然不多;第二,增加党员和支持自己的选民数量尤其是安哲秀加入国民力量后有可能未来冲击党代表;第三,对外塑造一种包容统合的形象,既体现在民众之上,也体现在政党之间。

其实,他任命安哲秀担任总统接管权力委员会委员长,已经凸显了这个意味。而安哲秀替尹锡悦发出一些声音,像五大施政纲领,给外界的印象是超越党派阵营,兼顾左右。按他自己的说法,是顺应世界和时代的潮流,满足民众的诉求,推动韩国更好地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说,有时候我们还真不要小看政治素人。最典型的例子,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连续在位六年,很多人当时不看好他,但他恰恰在党内大多数不支持的情况下,利用民众支持来操控党内。

中韩对抗解冻大魔王(韩国社会在起变化)(7)

临近大选前,尹锡悦与安哲秀宣布整合,两党合推单一候选人,由尹锡悦出马。图自AP

尹锡悦是司法界出身,既有爱憎分明的一面,也能看出他的沟通能力。这里可以例举一个数字,历届韩国总统大选中,保守阵营很难在进步阵营传统地盘扩大战果,比如在全罗南道、全罗北道、光州和湖南地区取得双位数的增长,李明博那时最高,也就八点几个百分点。但是尹锡悦选前竟然敢设下25%的目标,虽然最终没实现,但全部达到双位数,全罗南道、全罗北道分别为11%、14%,光州也超过10%。

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在他还是检察总长时,把受文在寅政府冷落的一些执政党进步人士,通过检察系统都把他们召集到自己麾下。这说明尹锡悦确实从侧面观察国家的某个系统或国政运营,特别是他在两任总统进监狱、两任法务长官辞职的过程中都发挥过巨大作用,所以也不能小看他在各党派内的协调沟通能力。

·韩国社会正在起变化:内卷化与外卷化交织

观察者网:您提到的这点,我印象很深,尹锡悦曾自称是卢武铉“铁粉”,这令人很意外。韩国选举中,过去的几位总统或是有代表性的政治人物每次都会被拿出来,但这次好像有点跳出这个框架了。一方面,他通过性别、世代的方式争取支持,另一方面还是利用了政治符号,有点打破过去泾渭分明的阵营划分,这本身是不是也反映出韩国社会出现新的变化?

笪志刚:你说的这些问题,我也注意到了,或许可以把它理解成“政治素人”尹锡悦打出了自己独特的选举风格,无论是“卢武铉铁粉”,还是放大性别对立、争取“MZ世代年轻人”,都是他的选举策略或筹码。

当然这种东西也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在韩国社会中日益凸显的,虽然不是韩国独有的,但确实在韩国比较突出。比如性别问题,韩国存在针对女性的不平等是源自社会上有形的、无形的,历史的、现实的,以及新旧交织在一起的原因,从韩国演艺界的性骚扰到体育界的潜规则都能窥见一二。

这个问题如今正愈演愈烈,也确实存在一些矫枉过正的现象。韩国女性不堪忍受社会遗留下来的或制造的歧视,肯定是正确的,但是一旦这种外延无限放大,将众多男性变成潜在的加害者之后,性别议题就变得越来越绝对对立,也可能会被作为筹码利用成为。

文在寅任内以此设立“妇女家庭部”可以说既是替女性维权,也同时掀起一股激进的新女权主义风潮。这次选举中,无论是执政党候选人还是在野党候选人,都在炒作性别议题。选举一结束,两万女性加入了共同民主党,她们认为国民力量党提出取消“妇女家庭部”就是对女性的蔑视。

中韩对抗解冻大魔王(韩国社会在起变化)(8)

韩国反女权浪潮兴起 图自纽约时报

我觉得女权主义、特别是文在寅政府下新女权主义的苗头,和韩国父权传统与现实之间的碰撞,将继续存在,而且会在不同时间和政治周期通过政治分野等方式展现出来,也还会继续被政党政治所利用甚至操纵。这次选举中,58.7%的20多岁男性支持尹锡悦,58%的20多岁女性支持李在明,就是一个试探气球。

至于世代分化,比如不同年龄段的支持倾向,我这和韩国社会的内卷化、外卷化结合起来了。“内卷化”,像不公平、不平等、高房价、高失业率、慢性就业、贫富差距、结婚难、少子化等社会问题,韩国女性的总和生育率都降到0.8上下了,堪称全球罕见。同时,再叠加“外卷化”,对韩国命运转折的地位担忧,韩国国际影响力走弱、夹在中美博弈下的从属地位、俄乌局势带来的地缘重塑等焦虑情绪,引发政治介入意识提高。

这次选举期间,有不少调查显示年轻人支持尹锡悦的原因,除了其本身竞选理念之外,还有“内卷化”——对现政权的不满和“外卷化”——对国家命运未来的担忧这两种情绪的结合。韩国年轻人呈现一边倒地亲美和排斥周边国家的走势。

环球时报曾有一个关于“韩国好感度”的民调,10分为满分,结果是一边倒,美国高达7.24分,日本3.4分,中国2.6分,朝鲜2.42分。 凸显韩国潜滋暗长的亲美情结、厌华情绪和排斥周边氛围还是很危险,需要警觉的。

此外,还有社会阶层对立,未来随着少子化、老龄化的深化,左右阵营争取不同阶层时所使用的宣传口号、政治理念,也会出现周期性的变化。

总的来说,韩国的世代变化还将持续,仍会呈现内卷化和外卷化相结合,深受韩国经济现状、政治走势、社会情绪等多方面影响。未来无论是性别问题还是世代问题,在韩国政治进程中会更加突出。

甚至随着年轻人“MZ世代”所追求的东西越来越不同,文化、政治理念越来越国际化、多元化,很多韩国社会中传统的、保守的政治特色符号会逐渐淡化,传统的选情结构和阵营将会被一些新元素填充或替换。这一状况既是韩国不断创新的潜在优势,也预示着韩国的革新政治将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偏向保守的政治社会生态将不断攻城略地。

中韩对抗解冻大魔王(韩国社会在起变化)(9)

各地房价涨幅,红线为首尔(以2017年一季度作为参照系100)图自经济学人

观察者网:确实,这些特点反应到中韩之间,现在真实存在的问题是,中韩民间的激烈言论、甚至攻击性情绪比较多,在辱华反华或是反过来辱韩反韩问题上争吵很激烈,当然媒体也有很大一部分的责任。

笪志刚:这个问题,我可以补充一点。为什么这次大选保守阵营候选人上台,本身也印证了一个问题,韩国社会的保守主义氛围会更加浓厚,这是未来大概率会出现的现象。

保守阵营的目的都非常明确,韩国民众又很情绪化,热衷于街头政治,本身基础很扎实,那么民粹主义、民族主义的东西也容易被激活。再加上,一边倒地亲美,对华认知又发生转变,像奥运会“韩服风波”、以前的“泡菜之争”,甚至还有一些涉及历史文化认知等问题,相互交织在一起。

韩国年轻人经历社会内卷化和外卷化的压力,最大的不安来自自身的危机感,很多年轻人希望傍上一个国家去压制另一个国家,这种情绪被空前放大。比如,裹挟在选情中的一个因素是,他们觉得美韩在民主价值观上一致,因此利用美国和中国博弈,可以赢得更多的尊重和理解;再比如在文化上极其强烈的自尊心,社会又很焦虑不安,于是就鼓噪文化厌华、社会排华和外交反华,甚至候选人也会利用这些情绪做一些特殊背景下的表态,以争取选票。

韩国确实有这种苗头,但前几天我们开会时有一位韩国学者说的话,我挺赞赏。他的大意是,如果中韩在大战略上形成了一致或合作的基础,韩国民众在其他细小方面的东西自然而然就烟消云散了。比如,现在中方质疑萨德部署走势,韩方指责所谓的“限韩令”,一些韩国民众认为中国以此为由居高临下地利用了韩国,又没有别的发泄渠道,就拿文化和情绪去宣泄。如果中韩两国在战略上、安保上、外交上保持相向而行的态度,文化的问题也就退而居其次了,甚至不会发酵成今天这样的程度。他的话可能代表他自己,但挺实际的。

其实围绕中韩之间存在的这些不利于双方文化认知、民间相互理解的现象,我们要想办法去破解它,而不是助长它,尤其是在中韩建交30周年的今天就更有必要。毕竟中韩是邻居,地理距离那么近,心理距离也不应该越来越远。

中韩关系经过三十年的积淀,从政治外交,到经贸人文,乃至多边合作,双方不仅有了很好的政治互信基础,也在民间层面打下了坚实基础。怎么由三十而立走向四十不惑,我想不受域外势力鼓噪干扰的双边关系、解铃还须系铃人的思维,才是真正的不惑。

观察者网:正好今年是中韩建交三十年,两国也许可以利用这个契机做点事情。其实去年底在文化层面已经有些松动的迹象,比如电影引进等等,还是希望能够延续这个态势。

笪志刚:在中韩建交30年和后疫情时代下的关键时刻,中韩之间应该深化心与心的交流,相互认识对方民族美好高尚的一面。我想,主席在与尹锡悦电话会谈中说的应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向引领——“中韩是搬不走的永久近邻,也是分不开的合作伙伴。中方一贯重视中韩关系。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中韩关系全面快速发展,两国业已成为战略合作伙伴。事实证明,中韩关系发展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根本利益,促进了地区和平与发展。今年是中韩建交30周年。双方应该以此为契机,坚持相互尊重,加强政治互信,增进民间友好,推动中韩关系行稳致远。”

以前中韩之间的合作主要靠政府主导,后来慢慢变成政府引导加上企业为主,近年开始日益多元化。那么后疫情时代,中韩还应着眼扩大地方城市的合作,扩大疫情下数字经济和平台经济拉动的合作,深化文化与旅游的人文合作,这些方面韩国是具备一些优势的,而中国又有巨大市场潜力,符合新行业、新模式、新技术的合作都可以做。我比较欣赏韩方提出的要抢抓中国共同富裕、低碳和绿色消费、新兴消费、非接触式消费、中式元宇宙消费等5C消费的概念。

中韩之间想要再续辉煌,需要开创新的合作商机,破解一些既有矛盾,赢得心理上的认同,文化上的水乳交融。一句话,总得有相互依赖的东西,一旦老百姓能感受到实惠和相互理解,那些政客鼓噪的安保噱头能站得住脚吗?因为老百姓根本不支持。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