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大龙老师演的秦惠文王非常有张力,画面感十足,历史中的秦惠文王过的可能没有那么自在。既有老爹留给自己的一个慢慢变好的国家,又有内部两座大山摆在自己面前,还有闭关锁国后如何能在这一代打破僵局战胜外部势力实现自己作为一代君王的历史使命。

HR角度观影史大秦帝国之秦惠文王 HR角度观影史大秦帝国之秦惠文王(1)

总结一生,我觉得可以用几个词来概括,反对-认可-站稳-继承-壮大-失落。

先来看史实,少年被罚。

确切的讲,他是一个工具人,被一群旧贵族势力当成工具用来对抗商鞅变法,所以,当工具人很难受,功劳没你的,罪过都需要你来承担,从地位来讲,他作为秦国的继任国君是板上钉钉的,自己老爹玩变法又不是在玩自己,是给自己留下更好的执政基础和强大的国家,而他偏偏因为年少被蛊惑,去做了自己压根不需要做的事。

从他自身而言,在被罚之前,对商鞅谈不上爱与恨,但在被罚之后,对商鞅的恨已经埋在了心底,即使他后来认可了变法,不恨商鞅但也不会爱商鞅,只要不影响自己留着无所谓,死了更无所谓,毕竟曾经让自己不自在过。

即位之初,有两座大山摆在他的面前:

一座是商鞅,功高盖主的大功臣,一个让秦国从奄奄一息满血复活、让自己老爹给了原始股、在董事会中有很大发言权、掌握实际权力、在员工中有影响力、极大可能让自己不痛快的空降职业经理人;

另一座是旧贵族势力,这一波人有两个派别,一个是以赢虔为代表的复仇派,他们不反对变法但恨商鞅,因为商鞅惹了他们了,另一个是甘龙杜挚还有孟西白为代表的保守派,他们恨变法也很商鞅,一心想恢复旧制,心中的理想是穆公霸业,但在商鞅这个事上走到了一起,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嘛。这帮人虽然在商鞅变法期间影响很大,略有损失,但人数众多根基深,在董事会中没有多少发言权,但人多啊,小股东凑在一起也是不小的数字,所以这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股权架构的设计一定要想好了,别没事搞那么多股东,尤其是小散股东,绝对控制权很重要,别没事就被罢免,每天瞎吵吵都够累的,搞个AB股或者有限合伙都行,能给钱就给钱,别随便给股份,

HR角度观影史大秦帝国之秦惠文王 HR角度观影史大秦帝国之秦惠文王(2)

商鞅的功劳太大了,自古功高盖主的没有几个好下场,无论这个人是忠是奸,反正一定会被除掉,更不用谈继任者了,就像一个公司一样,换个分公司总经理过去,第一件事十有八九是先把分公司之前的权臣或者功劳太大的人干掉,或明或暗,不存在什么仁义道德,更不谈什么能力功劳忠诚,因为这是人心。好一点的,给人家留条后路,给足面子和MONEY换个地方去吧,卑劣的各种打压扣帽子,否认否定一切功绩,永世不得翻身,鸡蛋里面挑骨头。当然我也亲身经历过牛人,到任后只谈工作,用目标把大家拢在一起,团结一致,把人用的更好,业绩做的更好,让所有人都信服,愿意跟着他一起做出更好的成绩。

先从商鞅来看,他不是傻子,在变法二十年取得了明显的成绩,自己也被封为商君后,已经在找退路,无论是和秦孝公请辞还是不接收秦孝公传位的想法,还是始终坚持拥戴嬴驷即位都是如此,也许他想着自己这样才会留的一条生路,但他忽略了那帮旧贵族。所以,从商鞅的角度,他没必要反,已经功成名就,何必去做那成功率只有1%的事呢。所以,嬴驷对他是即认又防,认他的功劳他的理念,防的是他万一有反的想法呢,即使当时没有,不代表以后没有,而且变法经过了二十年已经深入人心并且成文有了很好的基础,想换旧制也没那么容易,而商鞅留与不留意义和价值都不大。

再看旧贵族势力,不但有一帮董事会小股东,更重要的是自己的亲大伯,还有一帮七大姑八大姨,人情上抹不开,这帮人是在逼他,对于商鞅来讲,是他想不想除掉,而对于旧贵族是被逼着要不要去做。在他的处境下,绝大部分人都会放弃商鞅,他也是这样做的,毕竟放弃一个外来空降的职业经理人损失最小,而且这个人的价值已经使用完了,大不了落个外人说他兔死狗烹、过河拆桥的骂名,但家人整天在身边,那个日子不好过。

所以,让商鞅来承担一切最好。

而作为一个HR,我觉得他的伟大之处在于让商鞅承担了所有,但没有放弃商鞅的变法,最起码从这一点讲他是个明君。真正的史实我们不了解,也许哪天有了时光机,我们可以回去看一看,但就影视来讲,他和商鞅都清楚,只有牺牲商鞅,但变法不能动摇,这是秦国的未来。

利用下面两大势力的矛盾是帝王之道,他充分利用了,用商鞅的死平息了旧贵族对自己的抵制,保住了君位,掌权后,也用商鞅之死来彻底清楚了旧贵族势力,清楚了权臣,又清楚了董事会中那帮整天叽叽喳喳的小股东,后面就可以放开手脚了。

所以,老大也不好当,聪明的君主不会打压党争,甚至要可以培植党争,这样双方都会依赖自己,自己的位置才最稳当。况且,商鞅和旧贵族是明斗而非暗争,更容易处理。

这一点,我觉得他作为一代明主,是非常合格的。

HR角度观影史大秦帝国之秦惠文王 HR角度观影史大秦帝国之秦惠文王(3)

第二个周期,就是他执政的前中期。

1、继承变法改革不动摇。这一项极其关键,如果他放弃,意味着孝公和商鞅的努力全部白费,秦国可能后期会像其他诸侯国一样逐步被吞灭。和他老爹一样,能够抵挡住所有威胁和压力,明君不为过。

2、战略目标清晰。“东出”战略制定和实施。如果孝公是打地基那个人,秦惠文王就是“吞并六国实现大一统战略百年计划”实施的第一人,而“东出战略”是这个大战略的第一步,一辈子都在践行和推进这个计划。

3、战术相对得当。在上善伐攻的年代,重用张仪开创“上善伐交”的时代,充分利用经济和军事优势,灵活使用政治战(建交、和亲)、经济战(打击魏国商人、赋税、鼓励商业)、军事战(攻魏、攻楚、攻韩)、外交战(张仪、樗里疾、陈轸)等,逐步在诸侯国中占据上风。

4、慧眼识珠,知人善任,重用人才。重用内部人才,诸如樗里疾、嬴华等大将,重用外部人才,诸如张仪、陈轸、犀首公孙衍、司马迁的祖辈司马错、甘茂、魏章等。

5、扩大经济和军事实力。吞并巴国和蜀国,变成秦国的大后方和重要的粮食基地,灭义渠稳定后方,仿造魏武卒组建秦国锐士部队。

6、惜才爱才敬才。这一条要单独讲,因为对于能用的人才敢用,而对于确实不能用的人才也不去做兔死狗烹之事,即使这些人到了敌对国家,变成了秦国的敌人亦是如此,比如陈轸去了楚国,犀首公孙衍更是去魏韩等国为相为将甚至合纵伐秦,魏章之过造成自己的弟弟嬴华战死,却没有戕害他们。而对于敌人的人才也大胆任用,包括魏章、公孙衍都是如此,气度之大,真正做到了惜才爱才敬才,用彪炳史册来形容不为过。

单从张仪来讲,一个魏国没落贵族,虽有师傅鬼谷子的名气,却在母国魏国郁郁不得志,去了楚国拜在令尹昭阳门下,因为穷被污窃玉被打个半死,对于这样一个底层小人物、背景调查不是很好的人予以重用,给了相邦的职位,这种气度无人可及,现实中,经常看到很多公司沉浸在背景调查中不能自拔,却忘却了选拔人才的标准,更失去了选拔人才的动机和目的。更有甚至,有的公司以背景调查作为威胁逼迫员工辞职,只能说是HR的悲哀。

HR角度观影史大秦帝国之秦惠文王 HR角度观影史大秦帝国之秦惠文王(4)

第三个周期,略显昏庸的晚年。

秦惠文王的晚年,很多历史剧中都有展现,去看看几年前大火的《芈月传》即可,他的老婆之一芈月芈八子就是那个历史上有名的宣太后,即辅佐了自己儿子嬴稷,也干了很多让老公难受的事。

秦惠文王的晚年是孤独的,个人分析原因有三:

1、自己的继任者一点也不像自己,嬴荡的性格有勇无谋,和他的治国性格完全不同,他担心自己的努力会白费,为后代而忧,为秦国而忧;

2、嬴华之死。自己的亲弟弟战死,失去了秦国第一大将,更是自己的亲人,他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亲情对他很重要。

3、亲人背叛。宣太后和义渠国王骇之间的私情可能是他最不能接受的,当自己最信任的人背叛自己的时候,对于一个重情重义的人的打击是彻底的。也许也印证了那句话,打垮一个男人的不是竞争对手,而是家庭。

从一个HR的角度,如果从秦孝公开始算到秦始皇,从爱才惜才、用才任才、敬才珍才来看,秦惠文王是永载史册的。

HR角度观影史大秦帝国之秦惠文王 HR角度观影史大秦帝国之秦惠文王(5)

总体看看秦惠文王的优点:

1、做正确的事,继承老爹的遗志,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不贪大求功,将正确的事坚持下去,而不是软耳朵,对人重感情,对事讲原则。

2、战略得当。做好分阶段战略,并且终其一生去实现,而不是像很多继任者一样,为了彰显自己的权利,随意更改战略。更不贪图虚名,想的是如何真正的强大,而不是大而不强、大而不壮,非常务实的一任君主。

3、综合配置,全线发力。围绕战略目标,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维度进行配置和进退,尤其是经济、军事,经济上平定巴蜀,相当于将秦国的经济实力提升了至少2倍,平定义渠,不仅稳定了边境,更拥有了广阔的草原,为以后秦国战马提供有了充足来源。

4、彪炳史册的人才观。不拘一格用人才,容得下人才、用的了人才、敬的了人才。在秦惠文王时期,他所拥有的人才不一定都是一流人才,但他的人才观以及用才任才留才敬才的做法对其他国家君王来讲却是降维打击。也说明了一点,一个好的政策有了后,一开始的成本最高(商鞅的成本),后面的成本是很低的,一旦形成口碑和趋势,有了量,成本可以忽略不计,因为这些人产生的价值以几何倍数增长。

5、自信,可以有小傲娇,但不盲目和自负。这和同时期的其他诸侯国君王形成了鲜明对比,不论是楚怀王熊槐还是魏惠王魏婴,还是其他几个诸侯君主,虽然满足了一下自己的小虚荣龙门相王,细想实际是一种政治地位,属于政治策略,让原本低人一级的秦国国君与其他诸侯平起平坐,是秦国历史第一位王。

HR角度观影史大秦帝国之秦惠文王 HR角度观影史大秦帝国之秦惠文王(6)

我觉得秦惠文王是一代明君,更是一个伟大的人力资源专家,如果有一天HR也要供奉祖师爷的话,我想投他老人家一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