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刷到一个纪录片《铁西区:工厂》,讲的大致是下岗潮的1990年前后各三两年的时间东北老工业基地国企职工的窘境这让我想起了我们这个年纪经历了或经常听说,但不是作为主角的几个时代变革大致分为“三下一计划”,下乡、下岗、下海和计划生育,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制定目标计划三个要求?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制定目标计划三个要求(三下一计划)

制定目标计划三个要求

偶然刷到一个纪录片《铁西区:工厂》,讲的大致是下岗潮的1990年前后各三两年的时间东北老工业基地国企职工的窘境。这让我想起了我们这个年纪经历了或经常听说,但不是作为主角的几个时代变革。大致分为“三下一计划”,下乡、下岗、下海和计划生育。

下乡。上一辈经常给我们讲的,吃过的苦,遭过的罪,也有很多有趣的人和事。也有不少讲这些知识青年的文学作品,小说、电影、电视剧,单田芳自传评书《言归正传》里,描写了很多,其中文革时期部分比较多。还有王小波的时代三部曲作品中,也直白的描述了很多这个期间的事。下乡时间大概是从1956年到1978年,文革大概是从1966年开始,所以两个时期重合,更具代表性。文学作品加父辈讲述,热闹极了,串联、武斗等等等等。所以,这一“下”,是我听得最多的。

下海。伴着改革开放,有三波,第一波大致是1984年萌芽期,之后是1987年和1993年两个热潮。期间也是重合了下岗潮,这个后面唠。国内一些影视作品比如1989年的《女人街》,讲的就是下海经商服装那一批。记得那些年还有不少“滚包服”卖,实际就是外国服装垃圾打包到国内,有的甚至都不清洗就卖,样式新潮,价格又比较能接受,一度是追捧热点。这期间出了很多“倒爷”,各个行业倒买倒卖,确实也富了不少人,这就是被允许先富起来的一批人。有一部没有在国内上映的电影,2017年王小帅指导的《下海》,但这个“下海”实际讲的是下岗后的事,“下海”两个字也有不止下海经商的扩展含义。

下岗。“心若在,梦就在,只不过是重头再来。”多少人伴着这句歌词,忽忽悠悠的就真正下岗了。这首歌是1997年首发,那时已经有一批人下岗后做出一些成绩了,以此为榜样,鼓励更多人下岗后再就业。1990年前后那两三年,身边经常听到的都是各种唉声叹气。那时候就意味着赖以生存的“铁饭碗”没了。见面问候也不是吃了么,是“停薪留职”了没?那时候这个词还有点陌生加拗口,不少念成“停职留薪”,反正就那意思,都差不多。

不知道其他地方整体氛围怎么样,以我土生土长的长春来回忆,那时基本上除了事业单位就是工厂,整个东三省城镇化、工业化、职工化的都很早,绝大多数人在城里都是工人。没什么商业环境,而且,那时候绝大多数理念认为有个正经工作是正事,做什么小买卖那都是小勾当。直到现在,如果提及能在一汽这样的大型国有企业有份正式工作,那简直是人生理想。也确实能保证小日子过得基本滋润,未来退休也不愁。但那些年,被迫下岗了基本等于领了低保,能糊口就不错了。创业再就业?多少年积累下来的社会认知不太允许,也根本提供不了适应商业的环境。不光科技生产力不够,连人都不够用,这里面就又牵扯到了那一计划,就是“计划生育”。

计划生育。到了改革开放中期,适合创业的社会环境开始逐渐成形,需要更多的人投入的时候,东北没有人了。我有个1975年的哥,我是1980年生人,1979年开始计划生育,我差点就给“计划”没了,我妈据理力争,因为政策下来时,已经怀我4、5个月了。但就因为这个,当年她还少涨了半级工资。那个年代,少长半级工资不只是经济问题,更是会觉得不公平和委屈。计划生育在东北执行的最好,因为基本都是工人,太好“管理”了。就这次疫情普遍来看,东北人相对好管,是几十年传下来的“听话工人基因”,还有一部分“老实山东人基因”。这些太难改变,好比北京的“京爷基因”、上海的“小资基因”,是改不了的。我没有任何主观好坏评价,是地域、历史的客观反应而已。

所以,计划生育,我算是被迫亲身经历。毕竟没被“计划”掉,能感受这个世界,已经很幸福了。

其实回过头来看,下乡、下海、下岗,计划生育,这些始终是变着样的在身边发生着,只不过更多的是主动型的。

下乡,乡村振兴,还不是鼓励有识之士“下乡”?只不过口号和目的不一样了,以前是要知识分子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现在是用自己的能力使农村更好。

下海,鼓励创新创业,自然而然的到了一个全民心痒痒都想尝试创业的时代,人的脑袋都更活了,有时限于所在集体内无法施展或实现想法,那就自己试试。

下岗,更多是主动的,年轻人没工作经验,固定工作来钱慢,所以更多跑去赚快钱,肯在一个专业熬的越来越少。就业焦虑、就业危机也越来越重,竞争太激烈,生存能力不容易拉开档次。

计划生育,那真是计划着生和育了,根据条件、能力等各方面有计划的生、有计划的教育。当然计划不生的也越来越多,就是这个生产力时代的必然现象。

怎么说呢,这就是到了好比一个孩子(老百姓)长大了不用家长(国家)硬管,孩子知道凭自己的能力该怎么选择的时候了,家长只在必要的时候矫正大方向、提供适当支持就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