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北方冷空气开始活跃起来,各地季节更替正在悄然发生从最新的全国入秋进程图来看,截至8月30日,我国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大部以及华北西部和北部地区已经迈入了秋天的门槛,秋季前沿抵达河北北部、山西、陕西南部至甘肃南部一线南方大部地区暂时还不会开启入秋进程,江汉、江淮一带入秋要等到9月中旬以后,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高温天气来临前的几周?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高温天气来临前的几周(但适应气候的长远准备仍要有)

高温天气来临前的几周

这两天,北方冷空气开始活跃起来,各地季节更替正在悄然发生。从最新的全国入秋进程图来看,截至8月30日,我国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大部以及华北西部和北部地区已经迈入了秋天的门槛,秋季前沿抵达河北北部、山西、陕西南部至甘肃南部一线。南方大部地区暂时还不会开启入秋进程,江汉、江淮一带入秋要等到9月中旬以后。

从今年的高温和国内国际气象机构的研究结果中可以得知,此后的夏季,人们可能都要面临高温热浪,因此,需要有长远的心理准备和适应性行为。

今年的高温天气有三个特点,一个是高温的超长时间。过去夏天的极热时间一般是30天左右,但是今年达到41天,直到8月30日下午中央气象台才解除了持续41天的高温预警。而在南方如重庆、上海等地,高温持续了70多天,几乎整个夏天都是极端高温。

二是高温的程度变化。过去的夏天最高温不过35摄氏度,但今年的夏天一些地方达到摄氏45度高温,如重庆、新疆局地等,同时全球很多地方也经历了这样的高温,如英国、西班牙都发布过40摄氏度的高温预警,印度一些地方还达到50摄氏度。

三是高温热浪覆盖的面积较大。从成都到上海出现了长达千里的40摄氏度高温带。全国共有914个国家级气象站(占全国总站数37.7%)达到极端高温标准,高温持平或突破历史极值的国家级气象站多达262个。

这些极端天气也导致了人们生活和工作的不便,仅在7月13日国家气候中心发布信息表明,持续了一个多月的高温天已经影响了我国超过9亿人。高温也对经济造成严重影响,8月18日中央气象台就报道了有重庆、四川、江苏、安徽等一共10个省份达到了中度以上的气象干旱,局部地区还已经出现了特别干旱的情况。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6份评估报告(AR6)和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2021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指出,温室气体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推高至200万年来的最高点,未来7-22年,全球温度可能升高1.5摄氏度。也就是说,高温热浪有可能延续较长时间。

这也对所有人提出了一个严重挑战,未来如何面对高温挑战。对此,联合国环境署(UNEP)提出了一个概念,适应性生存。提出人类要适应气候变化生存,因此需要在规划制定、资金投入与实施三个方面做出更多努力。

中国也意识到未来适应气候生存的重要性,于2022年5月10日发布了《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计划到2035年要基本建成“气候适应型社会”,尤其要从“减缓”和“适应”两方面共同努力。

减缓就是要通过种种努力减少碳排放,避免加速或进一步增加人类因素造成的气候变暖,如通过能源、工业等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较长时间的调整,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

适应就是要通过加强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的风险识别与管理,采取调整措施,利用有利因素、防范不利因素,在未来减轻气候变化产生的不利影响和潜在风险。

这两方面,都需要政府和个人的共同努力。一方面,能源和医疗机构需要有长远的应急规划和措施,对个人来说除了养成环保的行为方式外,还要考虑未来高温和极端天气下的日常生存条件。通过减缓和适应,也通过政府和个人努力,才有可能面对未来持续的高温环境。(张田勘)

来源: 光明网-时评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