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种古籍推荐(一份缩水古籍书单)(1)

作者晓逸

对古籍的理解,仅限于学生时的只言片语,一直有兴趣进行更深入的研读,然而古籍浩如烟海,要选取哪一瓢饮之而入门,尚需以了解古籍书目为第一步,以便分别主从,安排次第。

针对古籍书目的了解,主要参考梁启超著《读书指南》,以及张中行主编的《文言常识》。摘选出各类古籍里,最值得精读的根基书目,作为阅读导航,为之后研读做参考。

首先,我们常说四书五经,简要对此说法做个介绍。这个"经"是"常"的意思。经书的"经",指成为经典,应该经常诵读的书。秦汉间所说"六艺",即指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其中《乐》已经失传,仅存其五。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建元五年置五经博士,始有五经之称。从此,"经"就特指儒家所公认的几部必读书。

提到《春秋》常常会一并提到《左传》,"传"即"注释发挥"。《左传》、《公羊传》、《穀梁传》三传都为解释阐发《春秋》而作。三传中以《左传》最早出,是最重要的一本。《古文观止》选《左传》文三十余篇,而另外两传不过一二。我们现在看的大多是《春秋》《左传》合为一书的《春秋左传》,如中华书局杨伯峻注释的《春秋左传注》。

四书则源于南宋朱熹,他曾为《论语》、《孟子》和《礼记》的《大学》、《中庸》两篇各为集注,合称四子书或四书。《四书集注》成为旧时入门必读书。

以《文言常识》观点,最应该重视的是《诗经》、《左传》和《论语》、《孟子》四部书。

关于《论语》和《孟子》大家都比较熟悉,从小课文学习过不少,尤其是《论语》,就不多介绍了。而对《孟子》全书的定位,可能就没有那么清晰。这里引用一段梁启超对《孟子》的评价,供赏析参考:

"《论语》如饭,最宜滋养;《孟子》如药,最宜祓除及兴奋。读《孟子》,第一,宜观其砥砺廉隅,崇尚名节,进退辞受取与之间竣立防闲,如此然后可以自守而不至堕落。第二,宜观其气象博大,独往独来,光明俊伟,绝无藏闪。能常常诵习体会,人格自然扩大。第三,宜观其意志坚强,百折不回。服膺书中语,对于环境之压迫,可以增加抵抗力。第四,宜观其修养下手工夫简易直捷,无后儒所言支离、玄渺之二病。要之,《孟子》为修养最适当之书,于今日青年尤为相宜。学者宜摘取其中精要语熟诵,或钞出常常阅览,使其精神深入我之"下意识"中,则一生做人基础可以稳固,而且日日向上,至老不衰矣。"

研究史学,如想通读二十四史,逐步精研是个极其浩大的工程。基本各家都是建议首先通读前四史,即《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通过前四史熟悉内容,了解体例,领会古人修史,剪裁概括的功夫,以及抑扬褒贬原则,懂得史学与文学的分合关系。

而贯穿古今,以一书包括众史的《资治通鉴》,梁启超称之为"编年政治史最有价值之作品",不可不读。

古籍另一个大类为诸子百家。子,本为男子美称,先秦著作,多由弟子撰述师说,尊称其师为子,所以书多以子名。其中以老、庄、荀、韩为基础,宜精读。

诗文词类,则多聚焦到一本上——《文选》。此书着重从文学角度选材,名作如林,各体均备,可欣赏、可阅读,旧时有"《文选》烂,秀才半"的俗谚。

至于唐诗宋词诸多名家之作,不做详列,基本思路是先取选本,后择读专集,循序渐进。除旧注外,一些今人选注也可列入书单参阅,如《唐宋诗举要》、《唐宋词选释》、《黄庭坚诗选》等。

梁启超在《读书指南》中,评胡适的"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数量太大,戏称"胡君把应读书和应备书混为一谈。结果不是个人读书最低限度,却是私人及公共机关小图书馆之最低限度。",然后拟了一份"真正之最低限度必读书目",我也摘录如下,供有兴趣的朋友参考:

四书、易经、书经、诗经、礼记、左传、老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战国策、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或通鉴纪事本末)、宋元明史纪事本末、楚辞、文选、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韩昌黎集、柳河东集、白香山集。其他词曲集,随所好选读数种。

梁称此书单为"以上各书,无论学矿,学工程学……皆须一读;若并此未读,真不能认为中国学人矣。"

即使是梁启超的"真"底限书目,也不是一个小工程,于是我又再缩水了一份书单,作为第一阶段古籍阅读的目标,与同好者分享:《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春秋左传》、《史记》、《三国志》、《资治通鉴》、《老子》、《庄子》、《文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