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是四大边塞诗人之一,其他三位分别是王之涣、王昌龄和岑参。但高适首先是一个军人,并且是可堪大用的军事人才。碰巧,又会写诗,一不小心成了大牛。有点像岳飞、辛弃疾和范仲淹,会写诗,但不仅仅是写诗。

高适的爷爷是个将军,虽然他父亲做过韶州长史,但家道中落,他的童年是在贫困中度过的,甚至还曾经乞讨过。困苦的生活和骨子里“战斗”的基因,让他从小就树立了坚定的人生目标,那就是“戎马关山北”。

高适{公元704-765}生于盛唐,与李白、杜甫、王之涣和王昌龄是诗友。他二十多岁来到长安,因为找不到工作,只好失意地回到宋城。

公元730年,大唐与契丹开战,高适一路奔向东北边境,看狼烟火照,战鼓雷鸣。那时的朝廷对武将是相当的重视,所以杨炯曾经说“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高适去投奔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在之后的两年里,高适一直在边疆游走,试图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但终因无人赏识,高适不得不离开边塞,重返客居之地。但是几年的军旅生活,打开了他崭新的视野,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素材。

前路无知己高适(莫愁前路无知己)(1)

公元735年,高适赴长安赶考落榜,那一年,他三十二岁。

公元738年,高适以一首《燕歌行》,奠定了他边塞诗人的崇高地位。

燕歌行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这首诗侧重于表现战争的惨烈,在恢弘的战争场景中,再现个体的牺牲和苦难,并对这种苦难给予深沉悲悯的人性关怀。

公元747年,高适写下了他最为我们熟悉的诗《别董大二首》其一: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前路无知己高适(莫愁前路无知己)(2)

公元749年,46岁的高适,为睢阳太守张九皋(张九龄的弟弟)所赏识。在其推荐之下,高适入京应试有道科中第,被授予封丘县尉一职。

在唐朝,县尉也就是个九品小官,具体工作就是抓坏人、收税赋、维护治安等,干的都是脏活累活。当年杜甫曾有一个这样的机会,可是他说:“不做河西尉,凄凉为折腰”。李白能干这活吗?他可是“天子呼来不上船”的主啊,大概率也是干不了的吧。

在这首《封丘作》中,高适写道:

只言小邑无所为,

公门百事皆有期。

拜迎官长心欲碎,

鞭挞黎庶令人悲。

前路无知己高适(莫愁前路无知己)(3)

虽然干得很痛苦,但这段基层工作的历练,让他得到了另外一个机会。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向他发出了邀请。哥舒翰文武双全,是朝廷倚重的一员猛将。高适做了他的机要秘书。

安史之乱爆发后,高适跟着哥舒翰拼死抵抗叛军,几经生死,最后哥舒翰战败投降了安禄山,高适没有跟着投降,而是快马加鞭,去四川追随唐玄宗。

公元756年,李亨在灵武即位。即唐肃宗,尊玄宗为太上皇。他封高适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令其平定永王之乱。公元757年,高适迎来了他一生中的高光时刻,因平定“永王之乱”有功,被封为散骑常侍,三品大员。成为朝廷重臣。

此时,杜甫丢了工作,正在四处流浪。李白因依附永王,被投进了浔阳的监狱。高适在山河紊乱,天下纷争中,走向了人生巅峰。

高适名句:

1.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2.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3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4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李商隐:一曲盛唐的挽歌

温庭筠: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杜牧:十万人间丹凤眼,不如一剪柳眉青

刘禹锡: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王昌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