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

常熟虞山名字的由来(常熟简称虞古称琴川)(1)

一、城市概况

常熟简称虞,古称琴川、海虞、南沙等。位于江苏省的东南部。北部濒临长江,隔江与南通相望;南与苏州、昆山相接;东倚上海,与太仓相接;西北部毗无锡,并与张家港接壤。境域南北距37千米,东西宽49千米,国土总面积1276.32平方千米。

常熟为江南水乡,境内地势低平、水网交织,兼有太湖水网平原和长江冲积平原。境内山丘主要有虞山、顾山、福山等。其中以虞山为最,海拔263米,山脊长6400米,东端蜿蜒入古城,以“十里青山半入城”称著江南。境内河流湖荡均属太湖水系,其分布呈以城区为轴心向四乡辐射状,主要河流有望虞河、白茆塘、常浒河、元和塘、张家港、盐铁塘、耿泾塘等,湖泊有昆承湖、尚湖、南湖荡等。

常熟地处温带,属亚热带季风性海洋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

居民绝大部分属江浙民系,使用吴语太湖片方言。人口以汉族为主,另有少数回、满、蒙、壮、白、苗、高山、拉祜、布衣等民族。

截止2016年底,全市户籍人口106.87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02.65万人,城镇化率为67.86%。

二、历史沿革

据钱底巷崧泽文化遗址考古证明,常熟早在5500年前常熟已有人类活动。商末时为勾吴北境。周时属吴国。秦属会稽郡吴县。西汉景帝前元间(前156-前150)以虞山周围之地设立虞乡。西晋太康四年(283),分吴县之虞乡置海虞县,县治设在海虞城(今虞山镇),属吴郡,为常熟地方建县之始。咸康七年(341),以海虞县西北境的南沙乡置南沙县,常熟地域内有海虞、南沙等数县并立。南齐永泰元年(498),郯县、朐县、利城三县合并设立海阳县。南朝梁天监六年(507),以海虞、海阳、南沙等县隶属于新置的信义郡。梁大同六年(540),以南沙县地置常熟县。县治设在南沙城(今海虞镇福山),此为常熟县名之始。唐武德七年(624),县治由南沙城移至海虞城,隶吴郡,宋代属平江府。元元贞元年(1295),常熟县升为常熟州。明洪武二年(1369),复降为县,属苏州府。清雍正四年(1726),划常熟县东境另建昭文县,常熟、昭文两县县治同城。辛亥革命后,常熟、昭文两县合并为常熟县。1949年4月27日常熟解放。同年5月以县城及近郊设常熟市,市县合署办公,隶属于苏州专区。1954年11月,常熟市升为江苏省省辖市。1958年撤市,市境归常熟县管辖。1983年撤县建市(县级市),归苏州市管理。

三、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

常熟是吴文化的发祥地之一,198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城史逾3000多年。常熟古城历经千年沧桑,至今基本保留着明清城市风格。城河环绕,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巷弄曲折幽深。“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入城”的独特风貌享誉海内外。

常熟境内尚存约5500年前的崧泽文化时期的钱底巷遗址、距今约5000年的良渚文化时期的罗墩遗址,城内有巍巍宋代方塔、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翁同龢綵衣堂、著名园林曾赵园、燕园、清代中国四大藏书楼之一的“铁琴铜剑楼”,人文古迹遍布虞山古城。“虞山十八景”沿传至今,“虞山画诗印书四大流派”著称华夏。西泾岸、南泾堂、琴川河三个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和苏州市级历史文化街区南门坛上依然保持着固有风情。现代文化、旅游景点又有持续建设发展,“沙家浜景区”蜚声远播,地方民俗文化特色鲜明。

常熟素被誉为“人文昌盛之邦,文物著于江南”,远有孔子唯一南方弟子、兴东吴文教的先驱言偃,近有清代"两朝帝师"、史称"状元宰相"的翁同龢等众多名贤。史上先后涌现8位状元、10位宰相及486位进士;现代更有24位两院院士,不啻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四、各级文物保护单位

目前,全市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70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17处,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148处。

綵衣堂 位于城区翁家巷门。坐北面南,居第三进,属翁氏故居中主体建筑。硬山五脊顶,面阔3间14.98米,进深五架并轩前后廊共九架14.03米,用材硕壮。在梁枋檩额等处绘有总面积约150平方米的彩画116幅,分纯包袱、全构图包袱及仿宫类彩画三大类。图案用材、色彩、工艺繁复,题材丰富绘制精细,集绘、塑、雕为一体,堪称江南包袱锦彩画上乘之作和苏式彩绘优秀代表作。另存道光十五年(1835)江苏布政使陈銮书“綵衣堂”匾额。1991年11月与翁氏故居同辟为“翁同龢纪念馆”。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赵用贤宅 位于城区南赵弄。今存中轴线一组共三进加东西厢房,坐北面南,前进为门屋3间。第二进大厅面阔3间10.4米,进深10架椽10.73米,梁上浮雕云鹤、荷叶等图案,线条饱满镌刻精美。梁枋斗栱均施有彩绘。另设有方形槏柱及抹角合盘式鼓磴,墙上嵌砌砖刻卷草纹须弥座等。厅之东侧厢房即为著名赵氏藏书处“脉望馆”,尚存若干明代故物,系常熟现存最为完整的明代民居建筑。2005年辟设为“虞山派古琴艺术馆”,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崇教兴福寺塔 位于古城区东部。塔下原有崇教兴福寺,故名为崇教兴福寺塔。因其横剖面为正方形,俗称“方塔”。始建于南宋建炎四年(1130),咸淳八年(1272),僧法渊(一说“法润”)撤旧构重建,成九级方塔。自元代后屡有修葺,有记载的修塔有七次。咸丰十年(1860),寺毁而塔幸存。同治间塔顶圯毁。入民国,塔身损坏失修,抗战时期又遭日机轰炸烧毁底层副阶。建国后,政府多次修护。1977年,以塔为中心辟建方塔公园,1999年完成塔身大规模修复。修复后的方塔,从平地至刹顶总高度为67米,砖木楼阁式,四面九层,塔刹至塔顶金属构件自下而上规制完整。该塔造型优雅,系常熟古城的标志性建筑。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聚沙塔 位于梅李镇东街。全称为“聚沙百福宝塔”。南宋绍兴年间,邑人钱道者所建,用以镇潮水冲激。塔下原建有法云禅寺,后废。原为七级,历代几经修葺。道光十年(1830),塔内部分为火毁,仅存顶上三层。宣统三年(1911)十一月塔顶坍坠。1987年,市文物管理部门对塔身用腰箍加固。1993年,聘请古建筑维修专家用先进科技将塔身斜偏扶直和加固基础。1997年初竣工。修复后的聚沙塔为八面七级,高20多米,系砖木混合楼阁式结构,塔身为青砖扁砌实墙,塔室为正方形,塔内置有扶梯盘旋而上。保留有始建时的形制及部分木构,以供研究江南宋塔。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燕园 位于城区辛峰巷。原为清乾隆初黄梅知县方益别业“峰谷泉源”,后为台湾知府蒋元枢所得,初名“蒋园”。园构极精良,窗棂、栏槛均用紫檀、楠木雕刻而成。道光九年(1829),为蒋元枢族侄、山东泰安县令蒋因培购得,大加修葺,并请晋陵(今常州)叠石大师戈裕良筑虞山黄石假山一座。戈氏大作多地,今唯燕园及环秀山庄两处假山尚存,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假山取名“燕谷”,传主人取北燕南归之意。道光二十七年(1847)知县归子瑾购得。光绪间重归蒋家,为元枢玄孙蒋鸿逵重得。光绪三十四年(1908),曾任清外务官的张鸿购得此园,重加修葺并自署“燕谷老人”,又称“张园”。园占地3525平方米划为四区,平面呈南北长而东西窄之狭长形,布局独运匠心,空间组合灵活多变,布置精巧独特,为江南著名古典园林。园东原有炳灵公殿遗址遗构,2007年整修后与燕园相连一体,环境古朴清丽。

五、非物质文化遗产

目前,常熟拥有的四级保护名录100项,其中国家级名录2项、省级名录12项、苏州市级名录36项,涵盖各类文化艺术。其中有被誉为“古音正宗”的“虞山派古琴艺术”及古典传承的“虞山画派”和“虞山诗派”。有反映江南农耕文化的“白茆山歌”、传统民间舞蹈“浒浦花鼓”、体现江南民俗特色的“沙家浜水乡婚俗”及体现常熟精湛手工技艺的“红木雕刻”、“常熟花边”等众多非遗文化。国家级、省级、苏州市级公布代表性传承人共40位。另建成1个国家级非遗保护基地,7个苏州市级非遗保护示范基地。虞山派古琴艺术、白茆山歌等项目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

六、历史文化街区

常熟古城街河并行、粉墙黛瓦、里巷幽深。虞山东麓蜿蜒入城,形成十里青山半入城的独特景观。城内密布的水网河道,水乡古城名符其实。

常熟拥有琴川河、南泾堂、西泾岸三个江苏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和南门坛上一个苏州市级历史文化街区。

琴川河历史文化街区 保护范围面积36.4公顷。琴川河是常熟古城内的运河,是城内最早的城建构筑之一。自南至北纵贯古城,上接福山塘,下连横泾塘、元和塘,自唐宋以来成为构架常熟古城的重要元素,是古城水陆转换的枢纽。琴川七弦的特殊形态素有“七溪流水皆通海”的称谓,成为常熟古城的标志。琴川古运河以及两岸的民居与街巷构成该历史文化街区。

南泾堂历史文化街区 保护范围面积15.9公顷。南泾堂历史文化街区位于古城南部,包括翁家巷门、南市里、南泾堂、午桥弄共4条保存比较完整的历史街巷,两侧分布着以传统居住特色为主的建筑。翁同龢、庞薰琹等名人故居坐落其中,物质、非物质文化遗存丰富。

西泾岸历史文化街区 保护范围面积17.7公顷。该传统民居保护区坐落在虞山脚下西城河畔,具有自然景观和人文色彩,另有曾园、赵园两座著名的私家古典园林,加之历史遗迹、古树名木点缀其中,保护基本完整的传统民居建筑群,共同构成该保护区儒雅、古朴的历史景观特征。街区分布着成片的清代、民国时期的历史建筑群,还保留着常熟历史城区唯一一段内河壕—九万圩。

南门坛上历史文化街区 保护范围面积58.1公顷。街区内居住、商贸两个区域分区明确,元和塘以西地段和横泾塘地段内为居住区;元和塘以东至红旗桥南路地段为商贸区。居住区粉墙黛瓦、枕河人家;商贸区店铺林立,市集繁华。两种互相依存的区域自然和谐、相融,是传统和现代有机结合的一个典型例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