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情自古空余恨”,作为对纳兰容若最贴切的形容。在他的词中,爱情是他重要的创作源泉。他一生多情而不滥情,伤情而不绝情。年仅30岁的他就离开人世,到底是什么压死了纳兰容若??

纳兰明珠是清朝康熙年间权倾朝野的重臣,官居内阁,长达十三年。明珠作为一代权臣,对孩子的家庭教育非常重视,他把儿子纳兰容若培养成为清朝第一词手。

纳兰明珠的儿子原名纳兰成德,字容若。出身于这样显赫的家族,纳兰身上全无半点纨绔子弟的不良习气。纳兰容若出身满族正黄旗,身为八旗子弟的他,从小习武,武功及骑射功力非常寻常。在那个时代,纳兰容若应该是贵族公子的典范,让众多贵族家庭羡慕,从小便是别人家那个优秀的孩子。

古人评价纳兰容若(多情自古空余恨)(1)

纳兰像

十八岁的纳兰就考中众多学子一生不停追求的功名—举人,中举后的纳兰可谓春风得意。就在自信满满地准备参加三年一度的殿试时,一场可怕的寒疾不容分说地把他击倒在床上。在当时落后的医学环境里,寒疾并不是十分容易医治的一种疾病,在纳兰之后的岁月里,可怕的寒疾一直伴随着他。

尽管纳兰心里无比焦急,迫切地想要好起来,但是看着黄历一天一天地翻过去,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多年的努力就要付诸东流。这个打击对纳兰来说十分巨大,他感到命运的造化弄人,命运太强大了,自己的努力在命运面前是如此的不堪一击,当厄运降临的时候,自已是那么束手无策,于是他整个人陷入了一种失意的困境。

就在这时,十八岁的卢氏走进了纳兰的生命。卢氏是汉族旗人,父亲是两广总督、兵部尚书卢兴祖,卢兴祖从顺治年间就开始做官,在顺治年间曾经做过工部郎中、大理寺少卿、广东巡抚,到了康熙五年,已经官至两广总督,家境十分殷实显赫。后来,卢兴祖被革职,从广州回到北京,卢氏一家也就跟着卢兴祖回到了北京。卢兴祖为官多年,十分重视子女的教育,对自己子女的教育花费了很多心血,所以在卢兴祖的熏陶培养下,卢氏受到了很好的教育,知书达理,娴静明慧,十分有大家闺秀之风仪。

成婚那天,在一片红色之下,新娘清丽妩媚,像一朵刚出水的芙蓉,双眸如一泓秋水,含情脉脉;新郎虽然还带着病中的苍白清瘦,但是不能掩盖他的高雅气质,这对新婚夫妻,便一见钟情了。

新婚的日子如诗如梦一样美丽,户氏婉约美丽又端庄,有着似水的深情,纳兰的寒疾还没有痊愈,户氏每天都不辞辛劳地为丈夫端汤送药,将纳兰照顾得无微不至。纳兰和卢氏的兴趣相投,两人举案齐眉,琴瑟和鸣。在当时清朝封建婚姻制度的栓梏下,盲婚哑嫁所造成的悲剧并不鲜见。纳兰能够找到一位心意相通的红颜知己,不得不说是非常幸运的。此期间,纳兰填写的词都是明朗欢快的,把纳兰新婚后的甜蜜和满足表现得淋漓尽致:

水榭同携唤莫愁,一天凉雨晚来收。

戏将莲菂抛池里,种出莲花是并头。

一《四时无题》

洛神风格丽娟肌,不见卢郎少年时。

无限深情为郎尽,一身才易数篇诗。

-《艳歌》

乘着爱情的扁舟轻轻摇荡,爱情让卢氏焕发出新的容光,使她原本美丽的容颜变得更加动人,而纳兰,虽然还在病中,但是爱情带来的人生体验是他这辈子也没有体会过的,那种新鲜的感觉,让他整个人散发出一种神奇的光芒,那光芒,即使是隔着历史,我们也从那些字句中体会到。有卢氏无微不至地照顾,纳兰渐渐走出失意,开始意气风发地寻找人生新的方向。

纳兰是御前一等侍卫,常年随侍在皇帝身边,夫妻之间有不少聚少离多的生活。两人的婚后生活令许多人都羡慕,丈夫勤于王室,忠心耿耿,深得皇帝的赏识,有抱负有理想有才华,妻子抚操闺中,对丈夫全心支持,和丈夫心意相通互相理解,夫妻之间彼此关怀,彼此体贴,很少产生龃龉,生活十分惬意,是中国传统婚姻之间十分难能可贵的相处模式。

微云一抹遥峰。冷溶溶,恰与个人清晓画眉同。

红蜡泪,青绫被,水沉浓,却与黄茅野店听西风。

-《寄调相见欢》

很快他们迎来了更快乐的日子,卢氏有身孕了。纳兰对这个小生命十分期待,他总是想象着,以后生命中多了一个至亲,生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也许是个和他一样会骑马射箭,意气风发的男孩,也许是个和卢氏一样会绣花弹琴,温柔可人的女孩,无论是男是女,这样的美好想象,都让纳兰从心中溢出笑来。随着孩子一大大的长大,纳兰心中的期待也一天胜过一天。

然而幸福总是太短暂了,平静是命运给予纳兰片刻的喘息,不容他陶醉,细细品味爱情带来的滋味,更大的悲剧就降临在他的身上。

在一个寒更雨歇的日子里,卢氏因难产而撒手人寰,死在了最美的年华。

卢氏的离开给纳兰带来了巨大的打击,他怎么也不敢相信,这样年轻的生命,就这样离开了这个人世,他们原本是满怀喜悦地想要迎接一个小生命的到来,没想到小生命没有到来,却带走了妻子的性命,他们甚至还来不及感谢命运让他们相遇,就被匆匆地拆散了。

卢氏的离开,给纳兰带来的,是绵延一生的伤悲。他仿佛看见生命的潮水,正在向下退去,退去。

据清人叶崇舒为卢氏所撰的墓志铭云,“卢氏卒于康熙十六年五月三十日,春秋二十有一……于其殁也。悼亡吟不少,知己之恨尤多。”卢氏死后,纳兰的词风大变,由原先的明快变成了凄婉,那些满含思念的悼亡,带着杜鹃啼血般的悲痛。

纳兰容若一生多愁善感,具有非常典型的纯真敏感、多情忧郁的诗人气质。卢氏成为他的朋友知己,当他从明争暗斗的官场回到家中之时,只有妻子一人是他倾诉的对象和心灵的慰藉,对纳兰容若而言卢氏不单是妻子更是知情解意的伴侣。卢氏的离开对他来说是一种比立刻死去更可怕的痛苦,它时时刻刻折磨着他,销蚀他,任何一件日常的小事,都能令他回忆起曾经的幸福时光。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斜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这首《浣溪沙》是纳兰词中十分脍炙人口的一首。纳兰的悲哀,正如后人解读的那般:“酒中茶半,前事伶俜,皆梦痕尔。”原本以为是非常寻常的小事,却在失去之后变得弥足珍贵起来。纳兰独自承担了对卢氏的思念和对命运的怨怼,柔肠百结的他刚从上一场的失意中走出来没有多久,就又陷入了新的低谷。他的倜傥和神采飞扬,都渐渐消失了,他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清瘦的忧郁的纳兰,独自体会着这人间百味,心酸惆怅。

卢氏离开后的日子,任何小事都能勾起纳兰的回忆。在灯下夜读时,能想起妻子的红袖添香,想起妻子在灯影下的美丽身影,又想起卢氏为白己搔背,用凤仙花染红指甲,用花灯小盏捕捉萤火虫的细节,仿佛还能听到她做女工时拿起剪刀又放下的声音,那声音在无尽的黑夜里,听起来那么遥远。

古人评价纳兰容若(多情自古空余恨)(2)

电视剧照

他从不吝于表达自己对妻子感情的炽热,也从不吝于表达自己被折磨的痛苦,因此卢氏的身影才能在词作中显得丰富。他就这样陷入了一种无法挣脱的死结。那些词作,连友人读起来都落泪了,太哀伤了,人如果总是处在这样哀伤的心境里,怎么可能会对这个人世有所留恋。可是劝慰无济于事,友人们只能选择相信时间可以治愈一切。

终于有一天,他苦苦寻觅的爱人与他在梦里相会了。那是一年重阳节的前三天,这是卢氏去世后,第一次出现在纳兰的梦中。他悲喜交加,百感交集,那身着素色衣服的妻子,和他双手紧握,淡淡的音容笑貌仿佛是鲜活的一个人。梦里的妻子离开时,甚至还吟了一句诗,醒来后,悲痛的纳兰才发现,那只是做梦的人心中所想的结果。

可是一切尘梦终将醒来。康熙十七年七月二十八日,那是卢氏去世后第二年,她被藏在了京西玉河皂荚屯纳兰明珠家的祖坟。词人叶舒崇为她的墓志铭写道:“抗情尘表,则视若浮云,抚操闺中,则志存流水。”这是对一个女人极高的评价,在才情上,她有着很多人没有的细膩,在生活上,有着很多人没有的勤劳。

看着卢氏的下葬,纳兰才终于相信,这一切都不是幻境,卢氏的确是已经不在人世了。所有的希冀和幻想化为了泡影。

悲恸欲绝的纳兰在给友人的信中这样写道:“亡妇柩决于十二日行矣,生死殊途,一别如雨,此后但以浊酒浇坟土,洒酸泪以当一面耳。嗟夫悲矣。”纳兰的人生中,再也不会出现这样一位红颜知己,懂得他的心酸,安慰他的失落。这是永远的丧失,在那以后,再也不会有这样的幸福降临在他的身上。

一首接着一首的悼亡词,是对死去的妻子的永远的祭奠。而后虽然纳兰还碰到了温婉的情人,却再也没有享受到这样纯真无邪的爱情。爱情、理想、青春,都已经消逝在最美的那几年。

纳兰天赋异禀,才华横溢,他亲眼目睹父亲为朝廷尽心尽力,完成一件件大事,撤三藩,统一台湾,他也很想做一番大事业,无奈康熙皇帝虽然欣赏纳兰,却只想把他留在自己身边。带着对亡妻的思念哀伤,一身的寒疾,再加上踌躇不得志,把纳兰最后一根稻草给压断了。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暮春,纳兰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而后一病不起。七日后,于农历五月三十日溘然而逝,年仅三十岁。

古人评价纳兰容若(多情自古空余恨)(3)

纳兰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