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关于《水浒传》宣扬的主题,都存在着激烈对立的双方。

有的说,《水浒传》大肆歌颂武松、鲁智深等人的惩恶扬善,即使因此犯了法也能得到豪强的帮助而逍遥法外,这不就是说“造反有理”?有的说,《水浒传》那么详尽地描写林冲的无数次委曲求全,最终还是逃不脱被置于死地的追杀,最后被“逼上梁山”,这不就是在讲“不造反就是死路一条”?

水浒传讲的是哪一朝代(水浒传到底在宣扬什么)(1)

不能说这些人说的没有道理。

梁山的人,真正出身草根一心一意造反的并不多。

吴用、阮氏三雄、清风山三个寨主、桃花山两个寨主、少华山三个寨主,以及刘唐、曹正、白胜、公孙胜、蟹珍、蟹宝、顾大嫂和孙二娘夫妇,还有后来的水军的张衡、张顺、李俊、童威、童猛,其他的还有几个什么刻印的金大坚、写书法的箫让、以及蒋敬、欧鹏、蒋敬、陶宗旺马麟等黄门山的几个人。除了吴用、朱武和水军的几个头领,基本都是没什么存在感的小人物,这些人总共也就三分之一左右。

而出身军官或者小吏的,反而多是梁山的重量级人物。这些军官或小吏因为各种缘故被迫从体制内走出来,其上梁山也不过是权宜之计,心里惦记着的大都是大赦天下的时候重新回到社会(比如失陷了花石纲的杨志不是就曾经被大赦过,并再次进入体制内,为梁中书押送生辰纲被劫而再次逃亡),能回到体制内“博得个封妻荫子”当然更好。

宋江、朱仝、雷横、武松、戴宗、李云、杨雄、乐和、蔡福、蔡庆、李逵都是押司押狱或都头,属于小吏。顺便说一句,宋朝的官和吏虽然都是体制内的,但官和吏是有严格界限的,是两套管理系统,互相没有交集。也就是说,吏不管怎么升职,都不可能是官。官是老爷,吏是跑腿的杂役。但对于老百姓来说,都是代表着官府来管理百姓的“大人”。

林冲、鲁智深、杨志、索超、花荣、黄信、秦明、董平、孙立、呼延赞、徐宁、宣赞等都是军官,此外还有团练使韩滔、“彭玘(qǐ)单廷珪(guī)、魏定国四个团练使,也是军官,连晁盖都是保正。保正虽不是什么体制内的官吏,但也是封建社会县级以下民间自治的一个县令任命的管理者。

再就是富豪和官宦之后。

卢俊义家中开着“解库”(当铺),有“一班主管收解”,还经营商业,由一都管掌管“一应里外家私”,“手下管着四五十个行财管干”——那是妥妥的大富豪。柴进是后周柴世宗的后代,家里连免死金牌“丹书铁券”都有,那是妥妥的大官宦。史进是史家庄的少庄主,孔明孔亮是孔家庄的两位少爷,李应是李家庄庄主,施恩是官二代……那些打家劫舍的山寨之主,应该也是颇有些家资,连宋江这个土财主家的儿子都有花不完的钱接济无数人,成为江湖人人称道的“及时雨”。

这些草根和小吏、富豪、官宦虽然各自的原因不同,但结果是相同的,最终都上了梁山“落草为寇”。可以说,他们代表了社会的从草根到仅次于帝王的各个阶层,他们的职业,“工、农、商、学、兵”甚至出家人,无一不有,几乎涵盖了当时社会的所有职业,组成了梁山这个小社会,成为朝廷这个大社会的对立面。而且作者明显是带着赞赏的心态来描写这些人的,口口声声称他们为“梁山好汉”,你能说《水浒传》不是在宣扬造反?

但是,就是这么一部“宣扬造反”的书,出版后,历朝历代却都不禁绝它,更不焚毁它,岂不怪哉?不可能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看不出《水浒传》的这个倾向性吧!

这也是另一些人说《水浒传》是宣扬投降的有力论据。

那么,《水浒传》到底是不是宣扬投降的呢?还真是有可能!

首先,《水浒传》的原书名叫《忠义水浒传》,“忠义”二字冠于之前,就给《水浒传》定了性了。“忠”者,臣对君也,“义”者,民对民也。儒家提倡的“忠孝节义”,除了子对父母的“孝”妻对夫的“节”之外,在统治者看来,梁山人对国君忠诚,对普通人讲道义,没有任何不符合儒家之道的地方,更是统治者大力提倡的。

梁山的议事大堂明明白白地高悬着“忠义堂”三个字,“替天行道”的四个大字,也一直是梁山奉行的圭臬。“天”是什么,就是皇帝的老子,皇帝是“天之子”嘛,“替天行道”可不就是帮着皇帝在做事,梁山也真的就是一直在“反贪官不反皇帝”,一直在谋求为国尽力的“招安”,这哪里是要造反?都是哪些贪官污吏关上了梁山人为国尽忠的大门,才逼得他们聚众造反的,他们造的不是皇帝的反,造的是贪官污吏的反,梁山与官军的三次作战,不也都是得不到招安的无奈之举。

水浒传讲的是哪一朝代(水浒传到底在宣扬什么)(2)

水浒传讲的是哪一朝代(水浒传到底在宣扬什么)(3)

而且,招安后,梁山代表国家去征辽国,取得了官军多年都没有取得的胜利;征田虎,也大胜而归;朝廷最头疼的造反集团方腊,也在梁山的人马的征讨下,覆灭了。

最重要的是,田虎、方腊都建立了自己的朝廷,有自己的皇帝和官府,甚至后宫都封了后妃,方腊连龙袍都穿上了。而梁山,始终没设立官府没有官衙,宋江连一个名号都没有,想找出梁山与朝廷作对的证据来,还真是没有。虽然杀了不少朝廷命官,可那都是贪官污吏呀,那明明就是替朝廷“清理门户”。

所以嘛,《水浒传》还真是宣扬“投降”的。记得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有过一次“评《水浒》,批宋江”的运动,其主要观点就是“《水浒》这部书,好就好在投降。做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不能不说是有道理的。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也许就是《水浒传》的魅力。

《水浒传》能名列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中,这种仁者见智,智者见智当是最根本的依据。

那么,到底怎么看《水浒传》的政治倾向性呢?从写作者的角度来说,其实是“红皮白瓤”,也就是以“为国尽力”的名义,反映贪官污吏欺压百姓,歌颂正义战胜邪恶,赞美惩恶扬善为民除害,在官贪吏虐青天难寻的社会里,寄希望于一些英雄豪杰能行侠仗义,在一定程度上救民于水火。

梁山最终的覆灭,不是作者所希望的,但那是历史的逻辑,是现实主义的根本要求,作者也只好含泪写下这么个结果。

为什么梁山只能走招安的路,几句话说不清楚,可参看本人的《宋江集团的出路何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