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名亦何有,富贵安足计。唯有百年后,文字可传世。”数百年前,赵孟頫如此劝慰着自己。也正如他所愿,他的书法历经千帆万重浪后,在中国书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迹。

赵孟頫,与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并称楷书四大家。博学多才的他,能诗善文。一手持画笔,能绘山水花鸟,潜藏古意;一手执书纸,可写各种书体,流芳传世。

赵孟頫书法名家讲解(书法大家之赵孟頫)(1)

清代叶衍兰作《赵孟頫彩像》

历两朝 为人官

赵孟頫,生于南宋末年,后又成为元朝重臣。矛盾复杂的生活历程,铺就了赵孟頫不平凡的一生。

身为宋太祖之子秦王赵德芳之后,赵孟頫自幼聪慧过人,读书过目不忘,下笔成章,十四岁便通过吏部选拔官员的考试,调任真州司户参军。南宋灭亡后,他便居家潜心钻研学问。

但有才之人,名声在外,又岂会一直隐居不问世事。元朝初立,作为南宋遗逸,赵孟頫是元世祖单独引见的贤人之首。由于元世祖的大力支持与重视,赵孟頫选择出任官职。

赵孟頫书法名家讲解(书法大家之赵孟頫)(2)

《小楷道德经卷》局部

为官后,赵孟頫敢于上书,不畏权势,处事公允。

当时,朝廷欲让王虎臣查处平江路总管赵全的违法作为。赵孟頫考虑到双方之前的矛盾,及时进言世祖:“王虎臣以前在平江常常强买民田,赵全曾多次与他争斗,王虎臣怀恨在心。如今派王虎臣去,他必然陷害赵全;纵然查出赵全不法事实,人们也不能不有所怀疑。”元世祖这才明白其中利弊。

赵孟頫曾在朝赋诗,一句“往事已非那可说,且将忠直报皇元”,为元世祖大加赞赏。

元仁宗也待他甚为宽厚,只呼其字而不呼其名,常常将赵孟頫比作唐代李白、宋代苏轼,称赞他品行纯正,博学多闻,书画绝伦,又精通佛学及老庄之学,这些都是人所不及的。

精六大书体 融各家所长

赵孟頫在篆、籀、分、隶、楷、草等书体上皆有佳品,尤以楷书、行书造诣最为深远,影响最广。

元末明初的文学家宋濂在跋赵书《浮山远公传》中曾表示:“赵氏早年学‘妙悟八法’的宋高宗赵构书法,中年学‘钟繇及羲献诸家’,晚年师法李北海。”

赵孟頫在书法上专注于吸收各家所长,极力追随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传统,通过临写“二王”书风,探求古人用笔之法,以塑造自身风格与特点。

他尤为喜爱王羲之的《兰亭序》。他曾说:“昔人得古刻数行,专心而学之,便可名世。况《兰亭》是右军得意书,学之不已,何患不过人耶?”而赵孟頫一生就临摹了不下数十种《兰亭序》。

赵孟頫书法名家讲解(书法大家之赵孟頫)(3)

《兰亭修褉图》局部

赵孟頫的行书《洛神赋》,是他融合汇集各家所长的成熟之作。其结体严谨端正,章法匀称。细看其字,收笔或有藏峰,或稍有停顿再出力。落笔收笔之间,游刃有余,顺意而至。

赵孟頫书法名家讲解(书法大家之赵孟頫)(4)

《洛神赋》局部

除《洛神赋》之外,赵孟頫还留有《道德经》、《胆巴碑》、《玄妙观重修三门记》、《临黄庭经》、独孤本《兰亭十一跋》、《四体千字文》等书迹。

赵孟頫书法名家讲解(书法大家之赵孟頫)(5)

《惠竹帖》局部

赵孟頫的书法取自传统又有所创新,终发扬出自己的书法风格。其书法儒雅遒劲,字形遒丽妍润,运笔圆熟秀美。明朝书法评论家称赞道:“若夫赵孟頫之书,温润闲雅,似接右军正脉之传,妍媚纤柔,殊乏大节不夺之气。”

好书论 求书意

赵孟頫的书法作品为后代提供了新的书法范式,而他对于书法的独到见解也令后人深有感悟,指引着一代又一代的研习者在书法道路上寻到艺术的真谛。

他在恢复魏晋古法的同时,思考了书法的本质属性,提出了富有建设性和理论深度的命题——“用笔”与“结构”关系的探讨,这对整个书法发展的进程都有积极的意义。

他说:“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右军字势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齐梁间人,结字非不古,而乏俊气,此又存乎其人,然古法终不可失也。”

又说:“学书有二,一曰笔法,二曰字形。笔法弗精,虽善犹恶;字形弗妙,虽熟犹生。学书能解此,始可以语书也。”

赵孟頫明确指出“用笔”在书法诸要素中是最重要的,要学习继承,而同时也不能忽略“结体”,虽然“结体”随时代变化有所改变,但万变不离其宗,变化的基础依然是以魏晋“二王”的“结体”为准则。

无论“用笔”还是“结体”都必须从古人中来,所以他认为:“学书在于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

赵孟頫书法名家讲解(书法大家之赵孟頫)(6)

《真草千字文》局部

书论,一论书纸上的字,再论便是写字的人。

赵孟頫谈论书法时,极其看重所书之人的人品与性情。他在《评宋十一家书》中对宋代书法家书风的点评,便流露出他对容德兼备、德艺双馨的书法家们的赞美与钦佩之情。

对书法古人敬之佩之,方能学之用之。纵是一生波澜,赵孟頫亦能书写洒脱性情,彰显平和心境,终成赵体独特风格。

来源: 美术报、古诗文网

,